马克斯·韦伯:挣钱是一种天职,秘诀是保持信用
北游说事儿 爱思考的人都关注的公号 记得星标哦
每晚10点,用哲学解剖生活,北游给您不一样的解读
文 / 北游
01
先申明,本文要针对的客体是整个社会,而非具体的个人。
打个比方,便于理解。比如,我说抽烟有害健康,并非说你抽烟就一定短命,说不定你不抽烟就浑身不舒服,反而郁郁而终,这我可不敢肯定。
再比如,你前隔壁老王,靠坑蒙拐骗,赚了大钱,还及时洗白,移民国外,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些个人情况的千差万别,这些特殊的个案都不在我考察范围。
我要考察的是整个社会中,人们挣钱的难易程度以及财富累积可长期持续的普遍性问题。
对此,我要肯定的结论是,如果一个社会里的人们普遍都遵守规则,那么这个社会普遍的财富增长几率会高于不遵守规则的社会。
这在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印证。
证据是,这个世界的发达国家绝大部分集中在西欧、英美系国家,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相对完备。
02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诉过,前资本主义时期(传统经济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的区别。
他发现,无论是在传统经济时期和资本主义经济时期,无分地域国别,人们对金钱的贪婪程度没有差别。
他说:
“中国清朝的官吏、古罗马的贵族抑或是现代农民,他们对金钱的贪婪不比任何人弱。那不勒斯的马车夫或船夫,南欧和亚洲的手艺人,他们对于金钱的贪婪要比一个英国人在同样情况下体现出来的贪婪更为强烈、甚至更为寡廉鲜耻。”
传统经济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精神气质和伦理模式上的明显不同。
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及其伦理观呢?
韦伯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生动具体的阐述,后者被公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完美代表。
这些话罗列如下:
切记,时间就是金钱。假如一个人凭自己的劳动一天能挣十先令,那么,如果他这天外出或闲坐半天,即使这其间只花了六便士,也不能认为这就是他全部的耗费;他其实花掉了、或应说是白扔了另外五个先令。
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如果有人把钱借给我,到期之后又不取回,那么,他就是把利息给了我,或者说是把我在这段时间里可用这笔钱获得的利息给了我。假如一个人信用好,借贷得多并善于利用这些钱,那么他就会由此得来相当数目的钱。
切记,金钱具有孳生繁衍性。金钱可生金钱,孳生的金钱又可再生,如此生生不己。五先令经周转变成六先令,再周转变成七先令三便士,如此周转下去变到一百英镑。金钱越多,每次周转再生的钱也就越多,这样,收益也就增长得越来越快。谁若把一口下崽的母猪杀了,实际上就是毁了它一千代。谁若是糟踏了一个五先令的硬币,实际上就是毁了所有它本可生出的钱,很可能是几十英镑。”
切记下面的格言:善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谁若被公认是一贯准时付钱的人,他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聚集起他的朋友们所用不着的所有的钱。这一点时常大有稗益。除了勤奋和节俭,在与他人的往来中守时并奉行公正原则对年轻人立身处世最为有益;因此,借人的钱到该还的时候一小时也不要多留,否则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则会永远向你关闭。
影响信用的事,哪怕十分琐屑也得注意。如果债权人清早五点或晚上八点听到你的锤声,这会使他半年之内感到安心;反之,假如他看见你在该干活的时候玩台球,或在酒馆里,他第二天就会派人前来讨还债务,而且急于一次全部收清。
行为谨慎还能表明你一直把欠人的东西记在心上;这样会使你在众人心目中成为一个认真可靠的人,这就又增加了你的信用。
要当心,不要把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视为己有,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很多有借贷信用的人都犯了这个错误。要想避免这个错误,就要在一段时间里将你的支出与收入作详细记载。如果你在开始时花些工夫作细致的纪录,便会有这样的好处:你会发现不起眼的小笔支出是怎样积成了一笔笔大数目,你因此也就能知道已经省下多少钱,以及将来可以省下多少钱,而又不会感到大的不便。
假如你是个公认的节俭、诚实的人,你一年虽只有六英镑的收入,却可以使用一百英镑。
一个人若一天乱花四便士,一年就乱花了六个多英镑。这,实际上是以不能使用一百英镑为代价的。
谁若每天虚掷了可值四便士的时间,实际上就是每天虚掷了使用一百英镑的权益。
谁若白白失了可值五先令的时间,实际上就是白白失掉五先令,这就如同故意将五先令扔进大海。
谁若丢失了五先令,实际上丢失的便不只是这五先令,而是丢失了这五先令在周转中会带来的所有收益,这收益到一个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会积成一大笔钱。
韦伯在总结这些精神内涵时说到,这种毫不避讳对金钱渴望的观念,一种在传统经济观念里被视为贪婪的、贬义的挣钱哲学,竟然被认为是“有信誉又诚实的人的理想”。
这个新型社会形成了公认的伦理观念:即个人有责任增长他自己的资本,并将资本增长视作最终的目的。
也就是说,在富兰克林们看来,挣钱是一种天职,是一种责任。
而想要挣更多的钱,富兰克林告诉我们:秘诀在于信守承诺、保持信用。
富兰克林这些带有伦理色彩的行为谏言,这种在传统经济时代从未有过的精神气质,恰恰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本质所在。
03
韦伯把这种精神气质和在中国、印度和巴比伦,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在欧洲中世纪都曾经存在过的资本主义做了对比后发现,这些地方的资本主义都缺少这种特别的精神气质。
他说,在这些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还很低的地方,都存在一种为了赚钱谋取私利而完全不择手段的特征。
1、他们会通过权力渠道和利用公职人员来牟利;
2、他们普遍对于一切道德限制采取蔑视的态度;
3、他们在和内部交往以及外国人或非本族群的人交易时,采用双重道德标准;
4、他们赚钱是为了享受或仅仅是维持生计;
5、他们的经济行为是投机和非理性的。
而出现在西欧和英美的这种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则完全不同。
我们也可以对应总结出如下特征:
1、通过经营企业和市场竞争来牟利;
2、遵守规则和法律,合法挣钱;
3、因为遵守规则和法律,则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无分国别民族;
4、赚钱是天职和责任,并非为了享受;
5、通过理性计算而非投机的经济行为来赚钱。
韦伯认为,出现这种转变的根源是他们的宗教信仰。这种诞生于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新教所带来的独特的“天职意识”造就了资本主义精神。
我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证明这个独特性只能来源于新教伦理。
1、如果人们排斥金钱,认为金钱乃身外之物、是败坏人性的东西,那么是不会拼命积累财富的。
如同宗教改革之前的欧洲,如同现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非英美系国家,比如伊斯兰国家,比如印度,以及信仰天主教的拉美国家,他们对于贫穷会表现的不那么在意。
他们为了信仰禁欲,压抑物质享受,或者朝三暮四的做一份仅仅够维持生计的工作,甚至领取救济而不去工作,这样的人生态度并不少见,并被社会普遍认可。
2、如果人们挣钱是为了享受,就会把利益考量作为行为的最重要依据。什么规则、什么承诺都会放到次要的位置而为了挣钱不择手段。而挣到了钱,往往就呈现出骄奢淫耻、铺张浪费的暴发户嘴脸,这是绝大多数纯世俗社会的普遍现象。
3、但如果说挣钱是责任、是天职,拼命积累财富是一种荣耀信仰的方式,那么在西欧和英美等资本主义社会中,那种普遍存在的为了劳动而劳动,挣了大钱还依然厉行节俭,就是应有之义,自然而然的结果。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如同比尔盖兹和扎克伯格这样的英美系国家的顶尖富豪,虽然富可敌国,但生活都非常简朴,并不奢侈浪费,更是把挣得的大部分财富都捐给慈善组织。
我们也会看到,普通美国人捐钱给教会和做慈善都是习以为常的日常行为;很多老人年龄很大了也依然在工作,其根本原因就是这种独步于世的观念:工作是责任,是天职。
04
当然,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依靠权力寻租、投机取巧,依靠强权和暴力掠夺是可以迅速积累财富的。但其代价是全社会的财富增长并不持续,人们财富的累积方式是一种零和游戏,最后挣到钱的往往是那种心狠手辣、蔑视规则、投机取巧的人,劣币驱逐良币是必然结果。
在这样的社会中,遵守规则、信守承诺往往变成一种幼稚的、不切实际的笑话。
但是,如果我们把历史的长度放到足够大,我们会发现,最后成为笑话的往往是这些蔑视规则和承诺的人,乃至他们的国家。他们耍弄小聪明所赚取的财富,不但只是曾经拥有,搬起的石头还总是砸到自己的脚上。
好在,我们这个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群,并不都是如此。我总是乐观的展望,我们在漫长的相互影响和博弈的过程之后,最终会达成一个共识:遵守规则,信守承诺,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谁先拥有这样的商业伦理,谁就会处于金字塔的顶端。
作者:北游,自2004年起坚持互联网写作至今,笔耕不辍,长期专注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对社会热点和公共事务见解独到,文章在凯迪、天涯、搜狐等全国知名BBS被阅读数千万,屡屡成就现象级文章。现为“北游说事儿”和“北游说康德”公号主,凯迪网络原创作者,锐见传媒特邀作者。
延伸阅读
无信仰和无逻辑 |“社会溃败论”背后的两个文化病灶
文章转载 广告商务 请点击文末左下角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