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志电影年冠:杀一人,救世界?

易碎玻璃 QAF中文站 2023-04-01

全球票房4800万美元,上映首周即登上票房冠军宝座,M·奈特·沙马兰证明了自己的金字招牌依然有效。

从1999年的《第六感》一炮而红开始,沙马兰就已经和“逆转结局”画上等号。他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前半段有点闷,但结局出乎意料”,也就是通过各种细节铺陈,让观众被结局吓一跳,然后回想整个观影过程,才会发现早就草蛇灰线,让观众对结局拍案叫绝。

所以看沙马兰电影,就是在结局到底会玩出什么花样,而知道结局的人也绝对不能剧透,否则会影响别人的观影乐趣,但《拜访小屋》真的是个例外! 
《拜访小屋》是沙马兰电影里少数可以剧透的,因预告就已经把剧情描述得一清二楚:一对恩爱的夫夫带着他们领养的中国女孩在小木屋度假,四个陌生人突然闯入挟持了他们;对方要求这家人以避免世界末日为由,做出自我牺牲的决定...

电影根据短篇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改编,但沙马兰并没有交出我们期待的逆转结局,整部电影都在“意料之中”结束,成为最不像沙马兰的沙马兰电影。不过电影的重点应该不是结局,而是过程。观其过程的压迫感和悬疑感,其实已经尽力做到了“紧张大师”希区柯克的意味。 
由于电影从头到尾场景几乎都只有一间小木屋,主要人物也就只有两大一小三名受害者以及四位闯入者。在格局这么小的情况之下,依然可以做出张力十足的冲突感和压迫感,这确实需要导演的功力。所以虽然没有逆转结局,但以“惊悚”这块领域而言,沙马兰实在已经交出了优秀答卷。

在沙马兰电影里,“信赖”不只是推动剧情的工具,也与故事谜底息息相关。逆转结局让你无法相信先入为主的印象,非逆转结局则不断强调信任彼此的重要性,甚至将此主题提升到人类对大自然或命运力量的信念。这次的《拜访小屋》就是借用新约圣经元素,讲述一个古老的人性难题:你是否愿意牺牲生命,以拯救自己憎恶的世界?
四位自称受到天启的不速之客,挟持了一个同志家庭,要求他们选出一名自愿的牺牲者,以终止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入侵者的说法看似证据确凿,却仍有许多逻辑漏洞,而人质提出的理性观察,也有不少难以解释的疑点。由于敌我双方在密闭空间的资源有限,沙马兰拿手的紧绷氛围就这样无声倾泻而出,让人无处可逃。

不过沙马兰没有让这股焦虑延续太久。《拜访小屋》少了令人惊惧的开放式解读,多了浓厚的宗教情怀。它表面上讲的是宗教妄想与入侵住宅的恐怖,实际上铺陈了主角从恐惧到怀疑,到见证真相后牺牲小我、巩固信仰的心路历程。
这就与原著小说《世界尽头的小屋》形成了强烈对比——原著反而充满对宗教的质疑与批判。在一连串悲剧性的转折后,书中主角宁愿放手让世界毁灭,也不愿用爱人的性命证明信仰。在改写成电影的剧本中,故事有了截然不同的结局,变得更像沙马兰版的《启示录》。

如果把《拜访小屋》与《启示录》互相对照,会发现不少有趣的隐藏符号:入侵者的服装,正对应了天启四骑士的马匹毛色;此外,他们轮流牺牲的方式就像《启示录》的“揭印”,而非如原著拖延末日的来临。
但《拜访小屋》的四骑士不仅揭示末日景象,还必须以动之以情的方式说服主角为人类牺牲,而他们面对的,却是看尽恐同歧视和暴力、早已对人性失去信心的人权律师安德鲁。因此这个僵局不再是单方面的试炼,而是让四骑士也成为被审判对象,这可说是电影的巧思所在。

只是这个创意也凸显《拜访小屋》的美中不足——由于故事设计的时间压力过于仓促,主角与入侵者相处的日子并不久,在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难以擦出火花,更遑论检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更困惑的是,为什么被牺牲的受害者要设定成男同性恋?难道同性恋就该牺牲自己,才能让世界恢复秩序?还是就如片中人所说,“因为你们的爱最纯粹”,所以才被选做上帝试炼的祭品?
怎么解读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如果不牺牲自己就会毁灭全世界,那我宁愿这个世界毁灭,只剩下我跟我所爱的人活下来。反正圣经也有《诺亚方舟》的先例,诺亚一家不就是唯一存活的“天选之人”吗?先爱身边的人,再爱这个世界,原著的结局也许更得我心。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公众号内回复拜访小屋有惊喜,简繁体均可,文字前后都不加空格哦!因公众号关键词回复数量有上限,我们只能保留最近半年左右的自动回复。本文涉及的更多影片请前往论坛qafone.co自行检索。


手机直接点击链接有一定几率显示失效,请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系统浏览器(ios平台为Safari)打开即可。另外请仔细阅读下载说明

小赏怡情 ♫

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