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元奎 |碌碡声声

2017-02-04 赵元奎 昆仑文学


微刊|第四期(总第161期)

诗海浪花篇

碌碡声声

文 |赵元奎


         对于生活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人来说,或者对于从这些地区走出来的人来说,都有过碾场的经历。碾场,就是将收割的庄稼打碾脱粒后收仓的过程,每个地方打碾的时间、形式可能有些差别,但这一过程是不能省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下放之后,我们家将近分到了三十亩土地,还从队里分到了一匹骒马和一辆马车,在生产队里,我们家算是人口大户,所以分得的生产资料最多。这时候,生产方式由大集体劳动变成了一家一户联产承包,一年的生产劳动,从种子下到地里到最后一颗粮食收进家里,都是一家独自完成。一年农活当中,一家人有两场硬仗要打,一是割田,二是碾场。它们前后相连,在每年农历九月到十一月间完成。

       庄稼割倒在地里,人们就开始着手碾场的事儿。捆子上场的时候,必须是干的,不然就碾不尽粮食粒儿,所以割完田之后,捆子在地里放一段时间,经过风吹日晒,水分蒸发,捆子干得很快。在地里摆放捆子,有一定的讲究,一般是家中男人摆放捆子,叫“拉排子”,每一“排子”的捆子有一定数目,一般“一排子”有五十个捆子。排捆子时,每两个捆子“人”字形相对,排成“一”字形,每排捆子中间每隔一段距离,将两个捆子立着并放,叫“柱子”,这样能使“排子”更加稳固,不易倒伏,还可以留出空间充分通风。拉“排子”时还要注意观察地形和方位,使“排子”能够充分接受阳光。

       捆子放在地里的这段时间,人们一边可以收拾其他的粮食作物,一边开始做碾场的准备工作。我们家既有平地(滩地),又有山地,属于半川水半浅山地区,粮食作物有小麦、油菜和洋芋(马铃薯)。油菜种得很少,所以并不上场,拔下来之后用架子车运回家里,然后背到放顶,晒干之后通过揉、压、砸等一系列程序之后把菜籽从棵角里分离出来,做一年的油料。洋芋种的比较多,有两三亩,用两三天时间可挖完。种的最多的就是小麦,我们家一年要种十几亩小麦,一二千个捆子,要上场打碾。所以碾场就是碾小麦。

       碾场的第一道手续是盘场,也叫“井场”。人们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盘场,自留地离家较近,运送粮食、衣草比较方便。我们家的自留地离家也不远,那个地方叫营盘台(现在是二弟的庄廓院),据说以前在这里驻扎过军队。盘场时先在地中间确定一块地方,用耱地(一种农具)拉平,成一个圆形。然后铺一层碎草,驾牲口用碌碡碾平,直到场面非常光整为止。盘好场之后,就开始取捆子,把地里的捆子拉回来堆放在场边。取捆子至少要有两个人,一个人装车,另一个人接捆子。装车是一项技术活,捆子大头朝外,小头朝里,捆子一层层摞起来,互相挤压,会装车的人一车能装一百多个捆子。装好之后,用绳(皮绳或麻绳)捆紧,拉回场里。在平地里拉捆子比较容易,从山地里拉捆子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山路陡而且崎岖,弄不好会翻车。二弟说从山地拉捆子有一点小窍门,就是靠里的一侧捆子要多伸出来一些,以增加这一侧的重力,因为山路看上去是平的,实际上是个坡面,里侧较高,外侧较低,这样装车才不会翻车。

       捆子拉到场边,不是随意堆放,而有一定讲究,形成一个大垛子,叫“摞子”。我们家的捆子摞子是父亲码起来的,他先在放捆子的地方铺一层草,然后把捆子摆成一个四方形,捆子大头朝外,小头朝里。捆子码起来,高高的像一个城堡。我们家所种麦子在村里是最多的,捆子也最多,仅取捆子就得用好几天时间。

       碾场是一个系统工程,中间不能脱节,要保证在天黑之前把粮食拿回家里,这样才不会影响第二天碾场。所以碾场得赶早。早晨三四点钟就起来赶到场上,把捆子拿到场心,拆开,这叫做“摊场”。摊场也是讲究秩序的,拆开的捆子按顺序摆放,捆子茬互相压着,逆时针走向,碾场时就按逆时针走,所以农村人把逆时针方向也叫“碾场转”。摊场的时候人要多,基本上是全家出动,我们也被叫去摊场,这时候天还很黑,天空繁星密布,大家就在黑地里把捆子摊开在场上。捆子摊好之后,留下一个人碾场,其余人回家,早饭后来替换。土地刚下放的那几年里,大家都用牲口碾场。我们家分到的是生产队里最好的牲口,叫“虎拉马”,耐力极好,一年犁地、种田、拉捆子、碾场全靠它。碾场得有一对牲口,所以我们每年得从亲戚家借一匹牲口来碾场。人们喂养牲口有一条经验,叫做“草膘料力水精神”,所以在碾场的时候要给牲口加饲料,牲口在场上吃粮食穗头也不大在意。牲口拉动碌碡在场面上走动的时候,碌碡砸着地面发出沉闷的声音,同时碌碡与两侧的铁包铗磨擦,发出吱吱咕咕的声音。人们的场界相连,碾场的时候吱吱咕咕的声音此起彼伏,这种响声成了碾场时候特有的声音。

       从摊好捆子开始碾场起,到“饭罢”时候(早饭过后),第一遍场已经碾好了,这时就要“翻场”,用叉扬把压平的麦秸杆翻起来,将压在下面的麦秸杆翻到上面。翻场时还是从这一头到另一头按顺序翻,粮食粒落到下面,翻上来的麦秸杆要抖散,以保证再一次碾场的时候将粮食脱尽。

       翻场之后,再驾起牲口继续碾,到中午算是碾好了第二遍,再把麦秸杆翻起。这时粮食基本脱尽,就可以把草挑出去,用叉扬或桦扫(带枝柯的桦树枝干)将场面上的浮草掠起来,然后端到场边,这时候粮食就在地面上,和衣草和在一起。这时候场面变薄,再碾一会儿,掠一次浮草,就可以起场了。

       起场一般是在下午两三点时间,起场时用趟耙把粮食连同麦衣草推起来,在场心堆成一条长长的“塄坎”,连同场上的浮土一块扫起来,场面中间是一条“塄坎”,其余地方则很干净。然后就可以扬场,这时候最好有一点风,迎着风将粮食和麦衣草用钢叉(一种农具,长木柄,多叉)高高扬起,粮食往前走,麦衣草被风吹到“塄坎”后面,这样就把粮食和麦衣草分离出来,之后再把粮食用木锨扬一遍,就可以把粮食中的浮土扬出去,场心里就出现一堆金黄的粮食。扬场的时候,那些长得饱满的粮食总落在最前面,在场心里蹦溅,叫“溅颗”,粮食落下来的瞬间发出“刷刷”的声音。扬场的时候粮食和草不能完全分离干净,那些小的草截子(叫“疙杂”)会和在粮食里,女人们则用扫帚把这些草截子扫出去,然后再用簸箕把它们簸一遍,把和在草截子里面的粮食分出来。扬场是一项技术活儿,扬场时的姿势、角度、方位、用力都是实践得来的经验,不会扬场的人会不小心把粮食带到衣草里去,有时候衣草在空中卷成一个疙瘩,原封不动地落下来,衣草分离不出去。父亲会扬场,在生产队时就是个扬场的好手,土地下放后,给多家人扬过场。扬场要赶好时间,最怕无风,如果场扬不完,就成了“塌场”,第二天还要继续扬,这样就影响了第二天碾场。如果形成“塌场”而又下了雪,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要耽误好几天工夫。如果碾场顺利,一般在天黑之前就能把粮食拉回家里。场面不能露天,要用麦衣草盖住,以免场面冻住。进入冬天之后,天气变冷,如果场面露天,夜里就会上冻,第二天一消,就无法碾场。

       用牲口碾场的时候,盘的场比较小,一次摊二三百个捆子,根据碾下来的粮食,可以算出一个捆子碾出的粮食斤数,进而估算出产量。人们把产量也叫“打碾”,“打碾好”和“打碾坏”就是产量的高与低。土地刚下放的那几年里,由于人们都在自家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产量很高,一个捆子能打五六斤粮食,好些的年份达到七斤,麦子亩产量达到七百到八百斤,好些的人家甚至突破了一千斤。家家粮食丰足,出现了盈余。

       在碾场的日子里,一家人全力以赴,每天都有十几袋子粮食入帐。粮食碾完之后,还要把麦衣草拉回家里。麦草和衣草分开堆放,搭成高高的麦草垛。为防止雨水渗入,麦草垛上面盖上塑料或用稀泥抹平。麦衣草是一年喂养牲口和烧煨所系。我们拉麦衣草的时候,母亲再把粮食用筛子细细过滤一遍,将小石子、草截子清除出去。拾掇好的干净粮食装入柜里或粮仓当中,整个家庭就有了一种充 实感。

       土地下放的那几年里,人们都用牲口碾场,几年之后,就出现了手扶拖拉机。这种被称为“尕手扶”或“叉扬把”的机器很快就成了农活方面的全能选手,运粪、犁地、取捆子、碾场、拉麦衣草,节省了许多人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手扶拖拉机出现之后,一度出现了牲口和拖拉机隔界碾场的现象,手扶拖拉机一场能碾完的捆子,用牲口得碾五六场。那时侯,我们对拥有手扶拖拉机的人家很羡慕。逐渐地,用牲口碾场的生产方式就被淘汰了,我们几个本家和关系较好的几户庄员组成了互助组,在我们的自留地里盘了一面大场,几家协作,每人家的粮食一到两天就能碾完,我们家每年都碾两场,出人力也多,还要给别人付雇用手扶拖拉机的费用。

       再后来,大多数自留地里盖起了庄廓院,我们的自留地里二弟安了家,碾场时组织的临时互助组也解散了。这时候碾场方式也变化了,有些人专门购置了脱谷机或收割机,靠脱谷机和收割机挣钱,农业生产出现了专业化倾向。前几年我们家的粮食用脱谷机脱,这两年则雇用收割机,直接从地里把粮食拿回家。

       用牲口碾场的那几年里,我每年都到场上帮忙,跟着大人摊捆子、翻场、挑草,完成自己的一份任务。自从用脱谷机和收割机收取粮食之后,我再没有帮助过两个弟弟。每当我从家里扛出白花花的一袋子面粉时,就时常感念物力维艰,并且时常想起牲口拉着碌碡在场面上转动时发出吱吱咕咕声音的情景。

赵元奎   青海省大通县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诗词学会会员,在《中国土族》、《青海日报》、《雪莲》、《老爷山》、《金门源》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十余万 字。

征文启示

《昆仑文学》立足于青藏高原面向全球的纯原创文学平台,长期面向全球的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征稿,题材不限,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均可投稿。文责自负,自己校对。优秀作品将收录《作家选刊》出版发行,收录作品没有稿费,只邮寄样刊。投稿邮箱:gsf88@126.com   主编:微信号:qhsyccgs

延伸阅读

在 人 间(组诗)

品味年滋味

漂泊的圣灵

凄冷的微笑

高山草地素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