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时健今早被去世,腾讯宣布将用AI清理谣言
点蓝字关注我
导读
今天上午,一条“最励志的终身创业老人褚时健于9月13日逝世”的消息在社交往网站迅速传播,但经人民日报记者和褚时健老人亲属联系后,确认该消息为谣言!
塑料袋做粉丝?“毒鸡蛋”流入中国?劣质纸巾可致白血病?央视曝光了,某某东西千万别吃……网络上经常会看到这类耸人听闻的消息,网友们也一再感叹爸妈们的朋友圈时常被此类消息“攻陷”,而最终大量被证明是谣言。
谣言误导公众判断,甚至会引起公众恐慌,必须严厉打击!
然而,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
不过,AI的介入或许能改变这种尴尬。
今天下午两时许,腾讯和中国科协在京宣布联手启动“慧眼”行动,“专家+AI”模式将用于网络辟谣!
《传媒茶话会》特邀参加会议,并对话腾讯网总编辑李方。
AI辟谣三步走
传统辟谣模式中,由于信息反馈机制的缺失,造成了传谣与辟谣的信息暴露不对称现象,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辟谣难度大。
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谣言传播是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人际圈子中,首先由“谣言感染者”发起谣言。倾听者们会逐一表示自己的态度:认同、反对——当然还包括“沉默”。而在社交虚拟网络中,由于信息发布的单向导通和局域广播性,谣言的传播机制如下:谣言发布——推送给交际圈中每一个个体——个体转发——再次推送给新的圈子,而再次的推送。
而最大的遗憾是:正确信息的反馈并不在这个圈子中。
腾讯网总编辑李方致辞
腾讯网总编辑李方告诉《传媒茶话会》,启动仪式之后中国科协将与腾讯携手,分批次引入各领域专家共计1000名入驻腾讯辟谣平台,专家大量辟谣后形成的数据将进一步帮助“慧眼”进行学习,从而形成有效算法,并通过实时推理、比对与自动识别,建立谣言分级预警机制。到2019年,初步升级为一个能够自主学习的辟谣专家系统。该系统正式上线后将对各平台开放,最终实现科学知识与应用技术的融合贯通,协作共赢。
简单来说,辟谣三步走:
第一步,专家辟谣。以企鹅新媒体平台、微信产品为依托,打通腾讯全平台谣言数据,组织科普中国专家团队进行识谣辟谣;
第二步,精准辟谣。AI网络辟谣系统的精准辟谣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 ,天天快报通过算法了解到用户阅读了谣言后,会将辟谣信息推送给用户;另一方面, 用户如果在朋友圈阅读过某条谣言,腾讯通过“微信辟谣助手”以微信好友对话列表的形式精准将辟谣信息推送给用户。时间在一个月以内。
第三步,智能识谣。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专家系统为技术驱动,结合腾讯大数据,训练AI网络辟谣系统对于谣言的自动甄别、筛选能力,形成人工智能+专家众包、全方位、自动化的谣言预警、检测机制。
科学常识谣言占到了网友举报谣言的47%,食品健康类不易识别
在“慧眼”行动启动仪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执行院长喻国明发布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报告显示,科学常识谣言占网友举报谣言的47%,其次是社会时政类,占27%,再次是明星八卦类,占15%。而民众最可能接触到的、与生活相关的食品健康类谣言,由于良好的伪装性,网友f反而不易识别,举报比例仅为1.1%。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发布报告
因此谣言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即谣言的数量与传播频次之间的背离现象,如科学太空类谣言,数量虽多,但社会传播力不一定很高,而食品健康类数量不多,但个别谣言传播甚广。例如近期的“红枣和虾皮不能同食,老人因此丧命”“塑料加工大米”、“西瓜与桃不能同食”,极难辨认。
谣言猛于虎
随着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化、把关人的缺失、“沉默的螺旋”扁平化以及社交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谣言的传播变得越来越畅通无阻,从而导致网络传播混乱无序,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
社交平台一直是网络谣言重灾区。来自腾讯新闻查证平台的数据显示:一年来,该平台辟谣10000条,800篇查证文章,推出了13个辟谣报告。今年6月,微信平台又推出了“辟谣小助手”,2017年初至今,第三方机构就已拦截100余万篇谣言文章,辟谣信息触达2100余万人次。
谣言中的50大高频词,“专家”居首
通过对腾讯自媒体平台7000多条谣言语料库的标题进行词频分析,发现谣言标题中经常出现以下50大高频词,其中“专家”出现率最高。
同时,谣言在标题中也常出现以下绝对性、悬念性、诱导性的用语:
“一定”“绝对”“只因为”“揭秘”“真相”“曝光”“震惊”“惊呆”“必看”“警惕”“扩散”等。
AI网络辟谣的六大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认为,AI在网络辟谣方面会朝着以下六个趋势发展:
1.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谣言信源进行锁定
根据谣言传播的信息源具有唯一性的特征,通过大数据回溯技术,可以准确将网络谣言进行有效识别,进而进行传播干预,只有在谣言产生于传播初期就能够将其识别,才能将谣言的危害降至最低。
2.充分利用谣言的传播时滞性
网络谣言从核心地区向边缘地区、从核心人群向边缘人群的传播时间大约为1-3天,因此治理网络谣言需要抓住这个传播时滞周期,及早切断传播路径,实现网络谣言预警的主动性。
3.分析谣言节点的社会网络结构
信息接收者仅通过内容很难识别谣言,而信息发布者属性和网络传播属性能显著提高信息接收者的识别率。因此需要引入更多的辟谣识别变量,这也是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强化每个节点在最活跃的几个圈群中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角色,进而对在谣言链条中的角色进行有效识别。
4.构建信用分级的造谣者、传谣者和易信谣者数据库
网络谣言的治理从根本上讲是对人的治理,对人的治理就需要考虑针对性和精准化,按照谣言传播链条的角色和地位,可以将之分为造谣者、传谣者和易信谣者,并对之进行传播信用等级的评估,类似于征信体系,并在账号主体明显的位置上予以标识,并对信用等级较低的账号进行预警,一旦用户点开其传播的信息,自动预警提示。
5.构建网络辟谣的多元主体平台
网络谣言的治理目前多是以平台企业和政府为主,社会第三方等资源介入其中的比例不高,未来需要在政府主导层面,形成数据平台方-企业-专家-高校-政府等五位一体的多元主体平台,实现网络辟谣的社会化和无影灯效应。
6.构建国家层级的网络谣言大数据平台
目前微信平台的辟谣助手、《较真》辟谣平台已经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但整体来说数量不大。
未来需要在打通各个平台的层面上,通过社会化的合作,在整个国家层面构建网络谣言大数据平台,融合网站、报纸、电台、电视、社会组织,建立融合新媒体、传统媒体的综合辟谣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成熟的谣言触发机制,设定谣言关键词,当含有关键词的传言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传播达到一定数量时,自动触发预警,提醒相关专家和辟谣平台关注,并判断其是否属实。
近期热门文章
2.谁建群谁负责,公众平台设总编辑,这些互联网新规你不能不知道!
3.版权之一|每字成本12元的南周屡被侵权,窝心之后行业深思考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