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在报两会,可是政治报道怎么写才好看?

2018-03-06 张显峰 传媒茶话会

点蓝字关注我

中共十九大闭幕后,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总书记做了简短而信息量极大的讲话。他在讲话结尾说:“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句话应该是对在场的外国记者讲的,但却是其新闻思想的精简概括,与其历来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讲话精神一脉相承,又何尝不是对政治报道话语创新所提的要求。


新媒体时代,以往主流媒体对政治活动、政治会议报道的思路受到了严重挑战,端坐在“主席台”上,或者穿着宣传的长袍大褂站在舆论场中喊话越来越不受待见,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互联网主渠道如同“重锤砸棉花”,会议精神、政策主张自然很难直抵人心。政治报道话语创新应该是主流媒体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


事实上,老百姓看政治活动、政治会议,很大程度上看的正是媒体的表现。


五年多前,我作为科技日报社派出的两位文字记者之一报道中共十八大,当时和很多同行一样心头有一个深深的问号:政治报道能写出彩吗?


我是硬着头皮接下十八大采访任务的。我跟同事开玩笑说,这应该比上“两会”轻松,因为谁都知道出不了彩,所以没压力。但我内心当然不是这么想的。五年一度的政治会议,各个新闻单位派出精兵强将,我如果“随行就市”,应付了事,对不起这个机会,也不是我自己的做派。


有没有突破的可能和空间?在报社派专车护送领回记者证后,我一边翻着五年、十年前的报纸,一边琢磨这个问题。离大会开幕还有三天,晚上,老总来电:“有没有稿子?”还在家里养精蓄锐的我愣住了:“没,没有……”电话不悦地挂掉了。第二天,我乖乖地把记者证挂在脖子上出门了。


领导要的是反映大会前夕的稿子,主题?自己找!离大会开幕还有3天,绝大多数代表都没报到,报到了的,我们这样的媒体也无法近身。采访代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离大会最“近”且可以去的地方只有新闻中心了。


新闻中心是为中外记者服务的,设在梅地亚。一次执政党的换届大会,会议开放不开放、透明不透明,其实是未来政治环境的一个“风向标”,而它最直接的第一反映则是对媒体的态度。


新闻中心比我想象的开放很多,甚至比以往的两会新闻中心还开放。除了提前组织境外媒体集体采访、提供各种网络设备服务外,还有专门出版的中、英、法、德、西、日、阿、俄、韩9个语 43 34632 43 14940 0 0 1761 0 0:00:19 0:00:08 0:00:11 2684的图书资料,内容涵盖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首批就有3万多册。这些书籍并不是一味自我吹捧,多以事实和数字说话,甚至直陈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书是提供给中外所有媒体记者的,这种开放的姿态,让我有些心动。这些信息投射的正是一个政党和国家的自信。我跟几位境外记者闲聊,他们都给了比较积极的评价。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个标题:向世界“说明”中国。


做了一些必要的补充采访后,我回单位用40分钟时间写成了我的第一篇十八大报道——《向世界“说明”中国——十八大新闻中心观察》。我之所以用了“观察”,而非“特写”“侧记”,是因为,政治会议很多细节都是微妙的,如果简单的对场面进行一番摄像式的描述,会失之琐碎而言之无物,无非一个“蕾丝花边”;如果自说自话的刻意拔高而忽略细节,非但没有任何说服力,反而会因陷入“八股”而失去读者。“观察”则是抓住微妙的细节,寻找并重构其中的逻辑链,进而沿着这条逻辑链,“嗅”出细节中关乎宏旨的意味——开放、透明、自信。


这篇稿子很短,采访也仓促,有诸多不完美,但方向是对的。我一直认为,政治会议报道不同别的,应该遵循其内在的价值次序,首先应当关注的是事关民主进程、民生改善这样的大议题,其次才是代表们就某些行业、专业问题发表的见解。这篇小稿以小见大,见报后,有几位其他媒体的同行还专门发短信表示肯定,老总说:“就照着这个路数写,一天有一篇就行了。”


“指标”最终未能完成。但,诸如《十八大代表大会前夕吐心声》《代表席上的媒体人》《开放互动 坦率真诚》等报道,都是循着这样的路数,努力还原政治会议的本真和本质。


过去总觉得政治会议新闻除了程序性报道外,就是这“侧记”那“特写”外加“纷纷表示”。作为读者,我受够了,但好像意识里政治会议报道就该是这个样子。


其实很多时候,所谓主流媒体人是凭着惯性工作的,总怕“越线”而因循守旧、亦步亦趋,有时多往前迈一步很难,但迈出去会发现,结果没想象的可怕,反而会更好。凭着惯性走,政治会议报道给人的感觉总是端着“架子”,不是主席台上,就是主席台下;勇敢一点,放下“架子”,你会发现原来政治也是鲜活的,写的人轻松,读的人也轻松。


怎么放下“架子”?细节。比如大会各代表团的分组讨论。我们司空见惯的报道往往是大话套话罗列,让无法身临会场的人以为这帮党代表真就这样乏味。其实不然。有些小组讨论会场气氛很热烈,发言也比想象的实在,甚至很幽默。我在旁听了上海、贵州、河北、广州等几个代表团的讨论后,写了一篇现场观察——《开放互动 坦率真诚》,报道截取了一些讨论细节,很生动,也可读。这样的细节看似很小,但却反映了一个大主题:开放、坦率,一碗水里盛的是整个太阳。民主和自信,不正体现在这些开放坦率的细节里吗?从读者的接受度来讲,大话反而容易抡空、脱靶,而小细节却直击人心。


报道中有这么几个细节:

①讨论现场,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回答一位记者提问后,特地补充了一句:“我们做得好的,希望大家宣传;做得不好的,我们全省各级政府欢迎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张庆伟还告诉记者,他在媒体报道上的批示较多。“尤其现在的新兴媒体,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反应很快。”

……

②9日上午,贵州代表团开放。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提前近20分钟走进人民大会堂贵州厅。一进来,就被记者层层围住。表示“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之后,他对记者的问题一一作答。

据说,在十八大贵州代表团成立时,赵克志就专门要求贵州省的党代表,要用开放的心态和媒体打交道。他特别强调:“省领导要带头。”

……


真正的政治,可以从细节看。


政治会议商量的是治国理政方略,但对象是一个个民众,民众关心的是菜价、房价、看病、上学等等具体的事,这些小细节安排好了,大政治也就及格了。同样,官员也是人,他们的举止言行离老百姓越近,老百姓的心才会离政府越近。这其中,媒体的作用大焉。让官员和政治放下“架子”,媒体应该是第一个拆架子的。


比如,2015年曾经红遍网络的一个段子“证明你妈是你妈”,这其实来自一个非常严肃的场合——国务院常务会议。此前媒体的报道的故事被国务院总理在如此严肃的场合讲出来,其意义不仅仅是“鲜活”,而是让最高层的政治活动与底层百姓产生了深度共鸣。打破这一常规报道话语的,是中国政府网。


报道连着讲了三个故事:

①“我看到有家媒体报道,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总理的话音刚落,会场顿时笑声一片。
    “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人家本来是想出去旅游,放松放松,结果呢?”李克强说,“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②李克强讲的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海南:一位基层优秀工作者参与评选全国劳模时,仅报送材料就需要盖8个章,结果他跑了几天也没盖全,最后还是省领导特批才得到解决。

“盖完章他当场就哭了。”李克强讲到这儿费解地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他总结道,近两年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必须看到,现有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距离,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③总理讲的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两星期前的福建考察期间。当时,李克强在厦门主持召开部分台资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一位台商代表告诉总理,他在大陆营商最大的困难,不是优惠政策不够,而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保护。

“研究出来一个东西,马上就有人模仿,打官司、找政府,没人给解决!”在5月6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说,“我们现在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政府一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到位,但对一些‘不该管的事’,手却‘伸得特别长’!”

……


这三个故事鲜活生动,很有带入感,仿佛把读者带进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现场,想不记住都难。这样的细节,比说一百遍“领导重视”有效果。这也使得会议的主题和每个老百姓的命运联系起来了,会议精神和改革措施也就自然深入人心了——


当天的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把改革推向纵深。李克强要求,各部门不能“放空炮”,更不能“糊弄了事”,要坚决打破部门利益,保质保量完成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当然,政治活动、政治会议报道的终极意图不是传播各种细节这样的“软信息”,大到大政方针的设计、小到某个行业的规划等读者真正关注、政府特别重视的“硬信息”,才是报道的着力点。关键在于,这些信息抓准了,还要送出去,入文入脑又入心,所以话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报道要做的,就是软化政治的硬度,拉平主席台和观众的差距,拉近政治和民众的距离,才能让读者关注的信息真正获得关注、政府重视的信息真正受到重视。


本文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副总编辑、中国教育报刊社媒体融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本文已获微信公众号卜由峰说独家转载授权,其他公号禁止转载。


ben w卜算子pusu


 


近期热门文章


1.纸媒遭遇“纸荒”怎么办?全国两会代表开出五道药方

2.福利!全国两会新华社为媒体免费提供线下高清直播访谈间!

3.人民视频客户端上线,人民网携手腾讯和歌华有线进军短视频!

4.记者请别用错了两会报道用语

5.杭州地铁重现“全民读报现象”!可破译出纸媒何种重生密码?


《传媒茶话会》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