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者是什么?鬼的工作,人的现实,神的职责!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晏秋秋 Author fanggong

最近几年,记者的日子,不好过。


身为其中的一员,又常在移动互联网行走,感受就更深了。记者这个行当,美誉度大大下降,争议度倒是不断上升。


对于记者,很多人的要求很高,很多人的印象很坏。在一些社会事件中,记者倒成了夹心板。“打记者”的传闻常有,“骂记者”的杂音不断。


记者,正在像中国足球一样,成为社会情绪的痰盂


 1


很多人觉得,记者很轻松。
参加一下发布会,拿个红包,改一下统发稿。
你错了。99%的记者,根本不是这样的。他们做的,是鬼的工作。
在这个提倡养生、提倡健康的社会中,记者的健康,很少有人关注。
日报,是要上夜班的。编辑每天晚上7点上班,一直要忙到凌晨4、5点,长期日夜颠倒
电台,是要上早班的。每天凌晨3、4点,一些人就要到岗。
我所服务的单位,每天早上8点固定要开一个编前会,有将近20人参加。这个编前会,已经持续了30多年,从不间断,节假日也不例外。
这是后方的编辑。
再看在一线的记者。
一些调查记者,车子里永远有一套备用衣服,随时准备奔赴现场。到了当地,人生地不熟,他要采取一切办法,尽快接触到事实真相。
所以,你想象中的风度翩翩、正襟危坐,都不是记者的典型形象。前不久,有地方批评“记者叼烟采访”,要我说,这才是好的调查记者,接地气。
一线记者的工作,有时压力极大。我个人就曾在一个月中,为了一个工作任务,瘦掉17斤。我有一个同事,为了挖到一手信息,常年与采访对象混在一起,甚至借钱给对方。最后,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这个同事得了恶病,患病离世,享年26岁
每个行当都有辛苦之处。但是,当记者绝不轻松,这应该让大家知道。我有很多优秀的同行,都斩钉截铁地说过一句话:绝不让孩子再当记者。


2


说实话,看近年来有些针对记者的求全责备,真的是太离谱了。而这样的批评,所忽略的重要一点是:记者不是神,记者也是普通人。
既然是普通人,就显然不能脱离所生活的时代
当下的世界,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下的社会,又面临着很大的意见分裂。一个社会新闻出来,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导致了,现在的记者更难当。每个人都有“良心”,但“良心”是不是“民心”?有没有“私心”?这当中的分寸,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
社会情绪的宣泄,是容易的。迎合这种情绪,更能获得流量,比如自媒体的一些大V。但是,这种迎合,有时恰恰是记者所不能做的。很多时候,互联网上沉默的,是大多数。
记者的压力,还来自现实生活。你知道一名普通记者,一个月的收入是多少吗?在一些企业编制的单位,能够拿到5000元,已经是欢天喜地了。尤其是一些90后记者,辛辛苦苦一个月,一大半收入给了房东。这样的收入,这样的工作强度,坦率地说,正常人都会心生不满。
我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同行,每个月比同学低不少的收入,他不在意。批评对象诋毁诽谤举报甚至起诉,他能忍。互联网企业挖他,开出数倍年薪,他断然拒绝。但到了最后,因为常年不能照顾家庭,妻子带着孩子去了娘家,他受不了了。
一次他酒醉后,打我电话:“为什么当记者这么苦?
我无言以对。


3


记者当中有没有败类?当然有。


纯洁纯白纯粹的行当,这个社会是没有的。记者当然也不例外。我上面说,记者是鬼的工作,人的现实。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坚持在记者这个行当里?


很简单,情怀!记者有神的职责。


记者,是耳目喉舌,是桥梁,是纽带。尤其在目前这个意见纷繁芜杂的社会,记者是润滑剂,是风阻尼。


去年,复旦新闻学院院庆,我有感而发,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话——


不是复旦新闻的骄傲,却从不敢忘老师们的教导。


当初大学里的新闻理想,有多少在现实中变了模样?


世事潮涌,总要保留几分自由而无用。


有一位老前辈,看到这段话,颇多感慨。他对我说,所谓“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道义”二字,就是记者的初心。


去年,上百暴徒围攻一名记者,记者坦然地说:“我支持香港警察,你们可以打我了!”这是什么?这就是“道义”之下的勇气和担当。


记者是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基因。某种程度上,依旧相信自己是“无冕之王”的记者,是可爱可敬的。让所谓的“灰色收入”和“社会资源”见鬼去吧。真正的记者所等待的,也只是一份见证,和一点推动。


所以朋友们,善待你身边的记者,选择这个行当就意味着,在某一两个危急的关头,他们可能更淡定,更坚定。


 4


这篇文章我写得有些为难。
帮记者说话,已经是讨骂的行当了。要在互联网上吸引流量,应该是骂记者,骂媒体,反其道而行之。
你瞧那些个自媒体大V,频繁批评正规媒体,无非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似乎只有他是正确的,只有他是维护老百姓利益的,只有他是照顾老百姓情绪的。
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绝。
看一个人,主要应看长处。看一个行当,主要应看优点。哪怕是中国足球,也曾有冲出亚洲的那一天。
对记者,应当多些宽容,多些理解。
不要焦虑。这个世界,会好的。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晏秋秋
编辑|张琦

记得点“在看”哦!另外,把公号加星标,新文章才不会漏。

更多及时资讯欢迎关注《传媒茶话会》微博:@传媒茶话会

请扫码添加小编微信(请注明单位~姓名),小编将邀请您进群~~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和垂询邮箱:cmchh1@126.com
近期热门文章
1.话语权丧失,客户失联,拿什么拯救机构媒体的内容?2.以智能技术普惠“脱贫攻坚”,“媒体+AI”如何引领主题报道新样态?
3.专业记者为何能在疫情报道中大放异彩?
4.2020年了,我们离智能媒体还有多远?5.腾讯6个表情包获赔30万!这些版权知识你一定要知道!


《传媒茶话会》特别声明:本公众号向社会长期征集原创稿件(未公开发表过),稿件写作主题围绕媒体采编、经营、融合、版权等方面进行,一经采用,稿费最低300元,上不封顶。同时欢迎提供选题和线索,一经采用,定当奖励。优质原创来稿我们将会推荐选刊至《新闻战线》。稿件及选题线索可投邮箱:cmchh1@126.com或后台直接留言。



点亮“在看”有升职加薪的机会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