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融合
,44个
导 读
2018年,时评人曹林的一篇文章刷屏传媒圈,文章提到“很多地方开始尝到舆论监督凋零的恶果”,并力挺山东省主动要求省级新闻单位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的做法。
《传媒茶话会》发现,近几年,很多主流媒体都开办了新的舆论监督专栏或节目,舆论监督的旗帜继续高扬。
舆论监督是老话题,媒体该如何创新舆论监督方式?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7月中旬,《传媒茶话会》对话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记者、“全民拍”栏目负责人高洁,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编辑、“全民拍”栏目负责人冯松龄,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制片人田进,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家银。
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主流媒体让舆论监督“旧貌换新颜”。显著的表现是,借助互联网,写检举信、打举报电话、上访的舆论监督形式正在成为历史,让问政实现了电视、网络一体化。2021年新年伊始,新华社客户端全新推出“全民拍”社会治理交互平台,一批民生难题痛点被“拍了拍”后,迅速得到解决。党风廉政、环境污染、消费维权、交通违章,老百姓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可以通过“全民拍”曝光。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首席记者、“全民拍”栏目负责人高洁告诉《传媒茶话会》,“任何人只要下载新华社客户端,注册账号就可以拍,素材直接进入新华社客户端后台。‘全民拍’让所有人有了成为新闻电子眼和麦克风的可能,让舆论监督就在‘一瞬间’实现”。从湖南省茶陵县矿污问题,到山西省娄烦县农民“被贷款”,再到焦作市山门河水污染事件,“全民拍”正成为具有消息总汇特色的社会治理信息集散反馈平台。
“只要人们拿起手机,通过新华社客户端首页的蓝色“拍”字拍摄入口,就可以进行社会治理问题举报。”高洁谈道,“全民拍”通过手机移动端随手拍的天然优势,汇聚万千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社会治理问题,推进民意表达渠道的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家银认为,“全民拍”等形式是广大群众等多元主体参与舆论监督的重要体现,这种形式既有助于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够有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疏导民意。2019年3月,山东广播电视台创办《问政山东》栏目,实现电视网络一体化问政。作为山东首档省级融媒体问政栏目,《问政山东》聚焦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和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营商环境及干部工作作风问题,动真碰硬、一问到底。
山东广播电视台《问政山东》制片人田进对《传媒茶话会》讲道,传统的电视问政提供单一的平台,服务群众的方式、渠道和能力都有限。电视、网络一体化,改变了受理渠道单一的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把每周一期节目改为24小时在线服务,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大了。电视是节目播出的首发平台,也是问政的一线。截至目前,共有60多位山东省的正厅级领导干部和4300多人次的正处级以上干部走进演播室接受问政。新媒体是《问政山东》收集投诉、问题线索,群众参与问政的平台。一方面,《问政山东》借助客户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端,开设问政专区,收集网友留言和投诉。田进谈道,截至目前,网络问政专区共收到网友留言和投诉超14万条。另一方面,《问政山东》还会在人民网、央视新闻+等20多家网络及移动直播平台同步播出,每期观看直播的人数超过30万人次。并开通即时留言功能,让观众实时参与问政。卢家银谈道,主流媒体未来可以继续尝试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和特性,结合民众关心的重要问题,及时收集、反映和表达民意,不断创新信息获取和传播手段,让舆论监督服务于舆论引导。
从“全民拍”和《问政山东》的实践来看,前者的问题意识表现为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后者的问题意识表现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保持问政“辣”味,一问到底。“全民拍”每天要收到几百条监督、举报线索,难免就会泥沙俱下,甚至会充斥不实信息、虚假举报现象,这考验着平台的把关能力。卢家银指出,对于舆论监督,媒体要确保内容真实、分析客观,特别是批评性报道,需要有两个以上消息来源,并要避免贬损性表达,防止构成侵权。据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编辑、“全民拍”栏目负责人冯松龄介绍,虽然用户使用“全民拍”极为简便,但平台有一套严格的审核流程,要对线索进行核实,确保真实性。收到的每一条线索,都会经过初审、送审、签发、上端、追踪、反馈等环节,流程审核环环相扣,每一环都不能落下。筛出有价值的线索和问题,下一步就是跟进,解决问题,“全民拍”具体如何做的?高洁向《传媒茶话会》详细讲述了“全民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方面,“全民拍”将收集来的线索,经过“智能+人工”协同分拣,输送到相关部门、机构或企业“挂单督办”,涉事单位和主管部门也会迫于舆论压力,督办问题解决。另一方面,被反映的问题,经过甄别后成为新闻线索,新华社记者会跟踪报道,促进问题的解决。
今年3月份,有网友向“全民拍”爆料,吉林省长春市某学校的教育用地一直在“规划”之中,却始终建不起来。政府年年给群众回复将于当年开工建设,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实事当中,但始终荒草丛生。发现并核实线索后,新华社吉林分社记者奔赴现场展开调查。随后,新华社微信、新华时评、新华视点微博跟进报道,点出该教育用地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地政府可能存在形式主义。经过新华社的报道,当地政府明确4月份开工建设学校,并年底投入使用。
《问政山东》的问题意识体现在“准”和“辣”两个字上。田进讲道,“《问政山东》不是领导干部变相摆政绩的‘秀场’,始终坚持从‘最基层、老百姓的身边’开始问政,坚决防止‘表面问政’现象的发生”。
一是,问题找的“准”。《问政山东》栏目组始终注意从中央文件精神、重大部署、省政府工作整点等方面出发,发扬“啄木鸟精神”,对比分析政府部门工作中的不足。同时结合观众来信来电、网络留言等问题线索,查找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让问政的问题有的放矢,保持锐度。二是,主持风格“辣”。直播中,栏目主持人用打断、追问、现场连线等方式,层层深入、抽丝剥茧,严防出现虚问政、假问政的情况发生,促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直接亮明态度,拿出整改意见。田进介绍,《山东问政》一体化推进“电视问政”“网络问政”,闪电新闻客户端网络问政平台推动解决各类问题35300多件。解难题、办实事、求实效成为《问政山东》的品牌。
田进认为,舆论监督不等于负面报道,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而是要站在建设性立场上,安全摘掉“马蜂窝”,而不是捅“马蜂窝”。卢家银也指出,“舆论监督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保障社会公平,绝不能为了批评而批评。监督什么、如何监督等,都要有助于解决问题”。为了防止舆论监督走偏走样,《问政山东》给节目划了两条红线。一是,不准利用舆论监督滥用舆论监督,不能利用节目给单位和个人谋取任何私利,必须出于客观公正。二是,制定了严格、保密的工作规范,运行程序非常完善、严格,将各种人为干预的可能降到了最低。卢家银指出,在当前,媒体的舆论监督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舆情的收集而轻舆论的反馈与表达,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存有不足;二是,监督报道仍然存在不能确保内容真实和客观的问题,特别是批评性报道中仍有依赖单一消息来源的情况;三是,在司法新闻报道中,部分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常常会逾越法定程序,对未决案件进行舆论审判,既会影响司法公正,也会导致网络暴力和误导舆论。移动互联网传播时代,信息传播具有自身的特点。田进指出,网民往往“听了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却会做出双倍反应”。人人都想要表达,都需要听众,却往往被误导。田进认为,这提醒媒体在做舆论监督报道时要着力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加强舆情研判能力建设,不能过分追求轰动效应,要正确引导舆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传媒茶话会原创作品,版权归传媒茶话会所有, 严禁未经许可的转载、复制或镜像等传播行为。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及广告等商务合作请致电:【010-6489375】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29HY5ZMW】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