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重要时间节点或重大事件发生,任仲平、钧正平、钟声、国平、解辛平、申言等几位署名作者的评论文章屡屡见诸报端。这些评论长达千余字甚至万余字,论述透彻,针砭时弊,字字珠玑。有的还能够在短时间内发表数篇评论文章,甚至“日发三文”。
拥有如此“神通”的评论员们,究竟是何方神圣?
8月上旬,《传媒茶话会》对话几位相关人士,为大家揭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日报》里重要署名评论员的“庐山真面目”。
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你经常会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任仲平。据统计,“任仲平”同志已经斩获中国新闻奖二十次,且基本都是特别奖。知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任仲平”已经在人民日报社工作了28年,是位资深的“评论员”。原来,“任仲平”是“人重评”的谐音,即“人民日报重要评论”。1993年,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调至《人民日报》任副总编辑,负责评论宣传工作。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周瑞金在《解放日报》任职期间,曾推出了名震一时的“皇甫平系列评论”。进入人民日报社后不久,领导希望周瑞金再写一点像“皇甫平”那样的文章。于是,周瑞金便创造了笔名“任仲平”。自1993年12月22日于《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第一篇署名文章《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后,“任仲平”便成了《人民日报》的重要政论品牌,传递中央声音,正面引导社会舆论。任仲平发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刊登于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
像“任仲平”这样,由集体创作,且发稿时的署名并非以部门名称命名的“公共笔名”,在主流媒体中也并不鲜见。某从业人员告诉《传媒茶话会》,仅在人民日报社内,就有不少与“任仲平”并肩作战的同志。例如“任平”,即“人民日报评论”;“国纪平”,取自“国际评”谐音,发表的是人民日报社国际部的评论文章;2008年推出的“钟声”,取自“中国之声”的谐音缩写,“钟”,取“警世钟声”之意,“钟声”与“国纪平”所发表的评论主题都是围绕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任理轩”,是人民日报社理论宣传部的笔名;“金社平”,是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发表评论文章时使用的笔名。最近鲜少露面,取自谐音“如何振兴中华”简称的“何振华”;人民日报社原教科文部的“柯教平”;意在对全党进行思想的澄清和意志统一,取义“正本清源”谐音的“郑青原”等。
国纪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节选)
金社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节选)
同时,许多中央机构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上发布文章时,在署名时也对机构名称进行“谐音化”和“拟人名化”:例如中共中央组织部的“仲祖文”、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的“钟轩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下属相关机构组织的“国平”等。
仲祖文发表文章(节选)
钟轩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节选)
知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解放军报社内有一重要新闻评论品牌——“解辛平”。“解辛平”是“解放军报重要新闻评论”的谐音简称。“解辛平”发表的政论文章围绕党中央、中央军委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官兵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重要时间节点适时发出重要评论。
解辛平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文章(节选)
除了“解辛平”,解放军报社里还有针对国际事务发声的“钧声”,以及在微博上拥有94万粉丝、被评选为“微博2020最具影响力军事官微”的“钧正平”。
而这种使用集体创作评论的“公共笔名”,并非央媒专属。《解放日报》就有“皇甫平”“申言”等“公共笔名”。1991年2月15日至4月12日,《解放日报》于头版连续刊登四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阐述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与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最新思想,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时刻,成为了推进改革开放的舆论先导。“皇甫平”即为集体笔名,由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副总编辑的周瑞金,以及评论部的凌河,特约通讯员施芝鸿组成。关于“皇甫平”之名的由来,有许多读者、特约评论员都把它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音。但作为“皇甫平”核心人物的周瑞金作了另一种解释,他说,“皇”按照他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而“甫”字也不念“浦”,而读作“辅”。选“甫”字是取“辅佐”之意,即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笔名的深层含义。“皇甫”又是中国的一个复姓,读者看起来会比较自然。
皇甫平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文章
除了“皇甫平”,“申言”也是《解放日报》较有影响力的公共笔名。“申言”诞生于2007年,至今仍活跃于《解放日报》。
时任《解放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周智强介绍,“申言”评论的定位是“代领导写评论,强调评论的政治性、高度性、服务性,使党报评论关心时政,服务领导干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申言”评论关注的内容延伸到了党员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申言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文章。本文斩获了2008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此外,《解放日报》内还有“吉方平”“吉方文”“闻颀”等由集体创作的公共笔名,阐述中央与政府声音,引导社会舆论。
主流媒体在发表集体创作的评论文章时,为什么会选择使用这种“拟人名化”的“公共笔名”进行署名?专业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主流媒体这样重型的评论,一开始也是作者署名的,后来这种评论署名方式,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后。主要是为了突出评论观点的权威性。遇到体量较大的评论文章时,很难由少数几位评论员来完成;而题材与内容具备较强重要性的文章,代表的不是评论员作者个人的观点,而是某机构、部门或报社整体的观点时,就需要搭建“写作组”或“项目组”来共同完成评论文章。另有一位业内人士补充,首先,这类由集体撰写、代表集体意见的文章,在署名时使用机构和集体的名称取谐音简称的方式能够降低直接以部门名称命名的局限性,无论是写作方式还是角度选择,都更加自由灵活,论述也可以更加深入。其次,这类评论文章与普通评论文章相比,内容更加厚重,写作时也更加精心,此类“公共笔名”的署名方式有利于媒体专属新闻评论品牌的形成。刘新如发表在《军事记者》上的《“解辛平”的由来》一文中提到,《解放军报》在以“本报编辑部”署名发表评论文章时,文体过于权威、庄重,有时影响行文的语言表达,在有的问题上不便于发声,见报的数量也比较少。而署名“解辛平”的评论文章与之相比,更改了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形式更加活泼、观点更加新颖、感情更加充沛。几位业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以“任仲平”和“解辛平”工作组为例,“任仲平”“解辛平”的团队成员并不是固定的,所发表的每篇文章的作者也都不同。“任仲平”系列评论文章由分管言论的副总编(后来甚至总编辑)直接命题、指定作者(通常由人民日报社评论部负责撰写),并参与写作、修改,至最后定稿,交总编社长审定签发。“任仲平”作为重要的新闻政论品牌,几乎是举报社全员之力进行推进,报社内的各部门记者也都有机会参与写作。根据评论文章题材的不同,在涉及专业知识时,有时会邀请其他部门的专业记者提供素材。例如在撰写“任仲平”系列经济方向的文章时,会加入“金社平”团队的作者;在撰写香港问题相关文章时,项目组内会有人民日报社香港分社的记者。“任仲平”“解辛平”等新闻品牌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多代写作班子了。为了推进“任仲平”“解辛平”等新闻品牌的发展,报社的记者也在与这些新闻政论品牌一起成长,也在写作的同时承担起了传承与发展的任务。因此,在团队成员的选择上,实行“以老带新”的方式,团队由负责组织和统稿的一至二位项目组的固定作者,以及资深评论文章作者,和其他相对资历较浅的记者组成。任仲平、解辛平、皇甫平、任理轩、钟轩理……这些“公共笔名”的命名方式符合中国人姓名取名规律,“任”“解”“皇甫”“钟”等也都是常见的中国姓氏。新的“公共笔名”出现时,读者在阅读中若想准确分辨出哪些署名是个人评论员的姓名,哪些是集体创作的“公共笔名”,有什么方法?几位业内人士告诉《传媒茶话会》,能够从评论文章发表的时间,以及文章体量、题材、刊发位置进行分辨。首先是发表时间和题材。此类“公共笔名”署名的重要评论员文章,多发表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时间节点,或对重大事件发表评论。其次是文章体量。此类署名评论员文章与普通评论相比,体量较大,篇幅较长,多为论题重大,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少则5000字上下,万字以上长文也时有见诸报端。有时,“公共笔名”署名作者还会在短时间内发表多篇文章。最后是刊发位置。由集体创作的署名评论员文章在体量大的同时,会于重大时间节点刊登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的报纸的头版位置。这样的规格,是不属于个人评论员的。
你还知道哪些主流媒体的“公共笔名”?欢迎在留言区补充!
[1] 上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市志·新闻出版分志·报业卷(1978-2010)》,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 张正伟. 从“皇甫平”到“申言”《解放日报》署名评论员文章研究[D].复旦大学,2010.[3] 刘新如. “解辛平”的由来[J]. 军事记者(8):3.
近期热门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3PTHK89E】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