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与辟谣|新冠肺炎防治之媒体面面观

编辑部 传媒茶话会 2022-06-03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然而,在抗击疫情“正面战场”之外,关于新冠病毒、新冠疫苗等的谣言一刻未停,盐水、茶、醋可除新冠病毒,新冠疫苗接种反应越强、免疫效果越好;兽药伊维菌素是治疗新冠肺炎的“神药”……


疫情暴发两年多以来,围绕新冠肺炎防治的话题纷繁复杂,那么,媒体如何发挥作用和价值?今天由茶茶来做个大盘点!



01

科普


科普是击碎新冠谣言的助推器,新冠疫情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给公众生活带来了不小困扰,如何帮助公众更理性认知、抗击新冠疫情,媒体在不断策划及更新相关科普内容,为大众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和应对手段。

传媒茶话会调研发现,媒体围绕新冠肺炎防治的科普性报道,主要呈现针对性、权威性、全面性、多样性等特点。

1. 针对性。针对不同人群,结合他们的年龄、疑惑等方面,媒体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报道,以便获取最优的科普效果。

如针对老年人疫苗接种问题的顾虑,科技日报推出了《老年人为啥应该打新冠疫苗》系列报道,目前该系列已发布两期,包括《数字说话: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三跳”》,用新冠重症、危重、死亡病例等数字说明接种新冠疫苗的益处;《脆弱的身体不能承受“风暴”之重》,文章指出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易受新冠感染,建议他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种疫苗。

针对老年人疫苗接种问题的报道


针对海外留学生、儿童、孕妇,贵阳电视台旗下民生新闻直播栏目——直播贵阳的《科普小知识》曾陆续发布《赴国外留学 如何防控新冠疫情?》、《儿童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有哪些好处》、《孕妇可以接种新冠疫苗吗?》等疫情相关系列报道,为公众科普日常的新冠肺炎防护知识。


2. 权威性。针对新冠肺炎防治涉及专业性医疗信息等特点,媒体表现为引用研究报告、专家观点等进行报道,以权威的信息引导公众科学认知。


如环球网发布的文章《连花清瘟针对流感新冠开展了系统临床评价研究》、《连花清瘟预防新冠肺炎降低密接人群阳性率76%的科学价值》,以引用临床研究成果的形式进行了报道。


同时,在短视频时代,也有媒体以直接呈现专家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观点性视频,对新冠肺炎的防治进行报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公开讲座


有媒体发布《病毒不断变异,新冠疫苗是怎样“升级”的?》一文,引用了以色列研究人员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成果来说明,在等待新冠疫苗2.0版本的过程中,最好是继续接种第三针老疫苗,对人们有保护作用,至少可以减少发病率、重症和病死率。


3. 全面性。各大媒体对于新冠疫情相关的科普报道内容丰富且全面。既有常规性问题,也有针对公众集中关注热点的及时反馈。


如界面新闻报道了一种新的新冠疫情个人防护的方式——用鼻腔盐水冲洗作为常用的局部鼻腔物理疗法,减少病毒感染并加快炎症康复。


省级电视媒体还针对新冠自测方式进行了教学,海南新闻联播报道了《手把手教你使用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视频中专业人员一步步演示试剂盒的使用方法和步骤。


针对新冠自测方式的报道


健康时报报道了近期颇受社会关注的“强制消毒”问题,《入户消杀可以强制进行吗?如何让消杀有速度又有温度?》一文,对终末消毒一定要强制入户吗?为什么要进行终末消杀?所有场所都要终末消毒吗?等六大疑问进行了解释说明。


4. 多样性。考虑到受众的认知和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媒体在报道新冠疫情科普内容时,采用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


如新华社的报道《唠科|“呼气”测新冠靠谱吗?》,针对新冠的检测方法,该文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清晰介绍了“呼气”测试的使用原理、优势和适用场景。


图文报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报道《同楼有新冠感染者 病毒会顺着下水道到我家吗?》,采用动画+讲解的形式,解释了公众的相关疑问。


有媒体针对儿童发布的《给孩子看的新冠病毒科普动画》,用时长4分钟左右的动画解释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原理等内容;《小鹿问问科普知识 新型冠状病毒小百科》系列动画,对防控新冠病毒的良好心态、个人如何防控输入型新冠病毒等内容进行了介绍。


儿童科普视频

 


02

辟谣


疫情之下,繁芜的、虚假的信息极大地降低了公众对谣言的辨别力,媒体的公信力和专业性更加凸显,发挥好媒体的引导和辟谣作用,对于辨识谣言、避免社会恐慌具有重要意义


传媒茶话会调研发现,媒体围绕新冠肺炎防治的辟谣性报道,主要呈现及时性、权威性、多元性、互动性等特点。


1. 及时性。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借助社交媒体的裂变,呈现出病毒式传播模式,受众面非常广泛,往往在一夜间就遍及整个网络。而作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新冠肺炎防治等相关谣言更是层出不穷。


在此背景下,媒体在第一时间回应大众关切的疫情相关动态信息,及时辟谣澄清事实,并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和手段,减少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与新冠谣言赛跑,扩大传播面,让公众了解真相,免除谣言困扰。


3月26日起,《解放日报》推出“求证·辟谣”版面,《抵抗奥密克戎口罩还管用吗?》《可乐会导致抗原核酸检测呈阳性?》《上海出现传播力更强变异株?》等报道,用事实回应了广大市民的关切。


“求证/辟谣”版面


2. 权威性。媒体发挥上通下达的优势搭建信息桥梁,其辟谣信息来源多是党政机关信息发布端口,专业机构如疾控中心、医院等,有理有据回应民众关注新冠疫情热点,具有权威性、专业性。


3. 多元性。受众需求的多元化,要求辟谣也要不断探索适合不同受众需求的形式。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媒体通过不断创新形式和手段,让辟谣更加“接地气”。


媒体的辟谣报道有及时性的针对单条谣言的澄清,也有“打包”整合式辟谣,如科技媒体的报道《这一年,我们重拳出击粉碎新冠谣言》,从防治、病毒、疫苗三方面盘点了2021年十大新冠疫情谣言。



而在报道形式上,除了图文、短视频,不少媒体还开设了新冠疫情辟谣专题专栏、辟谣平台等。

例如,新冠疫情发生后,腾讯新闻的较真平台第一时间上线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别版,进行信息的实时追踪、辟谣。继H5移动网页版本面世后,腾讯自2017年开设了较真平台小程序。

较真辟谣小程序


4. 互动性。媒体的辟谣报道不仅仅是单向发布,还通过文字问答、网民求证、直播回应等形式增强互动性,人们不仅能够在辟谣平台上自主查证相关新冠疫情辟谣信息,还可以提交谣言线索、求证未知信息。


如新华社客户端就推出了辟谣平台“问证”。该平台设置了“证实”“不实”“回应”等几大板块,分类发布已确认的真实信息或不实信息,以及回应用户关切的其他热点问题等。此外,用户还可以点击页面中的“我要求证”选择求证类型,如防护知识、传闻真伪、最新疫情或者其他,并输入与此相关的求证信息和图片,提交信息即可进行求证。


“问证“平台”我要求证“页面


眼下,奥密克戎引爆的新一轮疫情正在国内多点散发,与之随行的则是引发恐慌的涉疫谣言。媒体应继续发挥公信力和专业性,破除谣言、引导舆论,通过一系列科普行动,建立起谣言“防火墙”,助力抗疫。


编辑 | 薛丹阳

  END  


往期推荐

谐音梗、丑书、怪书充斥网络,媒体怎样远离汉字“病”?

攻略:一篇作品怎么去获得中国新闻奖?

公益短片也能拍出爆款?这家媒体的秘诀是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