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女司机、年轻人、大学生……不贴“标签”就不会起标题了?

陈莹 传媒茶话会 2022-11-24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年轻人为何不爱吃鸭脖了#、#年轻人不喜欢吃小龙虾了吗#、#年轻人不爱吃海底捞了#、#年轻人为何不爱逛宜家了#……


这些话题你是否似曾相识?



打开一些社交平台,一些热搜话题似乎不套上“年轻人”三个字就不会说话了。创建话题时带上“年轻人”“大学生”“女司机”等标签已经成了万能流量公式,但这种做法也在引发公众的反感。


新闻报道为何贴标签?新媒体时代,怎样贴标签不翻车?


9月1日,传媒茶话会对话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北京日报》微博微信编辑部主编张力、《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主编胡韵。




年轻人、大学生为啥总爱“躺枪”?


不光“年轻人”被新闻标签“玩坏了”,“大学生”也难逃被标签的命运。


#大学生点海底捞外卖被炸伤眼睛#、#大学生果然都是高铁楷模#、#大学生邮30多个包裹到校被在线催收#……


就拿点外卖被炸伤眼睛这个话题来说,14个字涵盖了大学生、海底捞、外卖等关键词,标签满满、要素齐全,充分激起了人们的兴趣。


年轻人、大学生为啥总是“躺枪”?为什么打着这些群体旗号蹭热度的新闻层出不穷?和大家聊聊后,我们发现这里面竟大有玄机。


1.迎合平台算法、用户属性


“编辑加工新闻的时候会结合平台算法推荐、用户属性等因素,从中提炼出可能吸引读者的关键词。”北京日报》微博微信编辑部主编张力举例说,在微博上,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女性,那么媒体提炼“年轻人”“大学生”等标签就与平台用户的贴合度更高。类似的,如果在医疗健康类信息平台上提炼医生、护士、患者等关键词更容易获得推荐。


2.部分标签成流量密码


“贴标签是为了更好传播,尤其新媒体时代,粉丝看重的身份认同、代入感和情绪共鸣等,都能通过贴标签获得更好的体现,流量也不会差。”《中国新闻周刊》新媒体主编胡韵分析称。


上文提到的#女司机侧方停车10分钟致拥堵无人催#、#大学生邮30多个包裹到校被在线催收#、#年轻人为何不爱吃鸭脖了#,3个话题在微博阅读量分别达到1.1亿、2.1亿、3.7亿。


在正观新闻副总编辑王长善看来,新闻报道贴标签获得流量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主客观原因。


“客观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信息爆炸、倍速阅读的全媒体时代流量至上、‘眼球经济’凸显,为了尽快抓住用户注意力,媒体标签化越发明显;主观方面,新闻媒体多多少少存在的‘浮夸风’、标签化出现日益增多的倾向。”



报道标签化正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斯图亚特·霍尔曾说:“一个事件,只有在为人所知的社会和文化身份范围内找到位置才能‘有意义’。对新闻事件进行社会身份鉴别、等级划分和情境化,是媒介使其报道的世界能够被读者和观众理解的基本过程。”


例如,曾有媒体通过新闻报道给“90后”群体贴上“张扬、自私、狂妄、缺乏责任感、生活不检点、贪图享受、过于看重权势金钱”等标签。再如“富二代”“穷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等当前社会给某些人群贴上的标签。只要媒体报道时使用这些标签,公众马上就会赋予其相应的特定意义。



实际上,在部分社会事件中,媒体标签化的做法已经导致了恶劣后果。


2020年郑州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郭某某被贴上了“毒王”的标签,媒体称其导致3万余人被划为密接对象,此后一篇篇“郑州‘毒王’”“祸害万人”“一个人坑了一个省”的文章迅速传播,全国网友人人喊打。


胡韵认为,针对某个负面社会事件,对当事人随便贴标签容易引起反感,“毒王”就属于这类。“尤其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随着标签不断发酵容易形成舆论审判,导致当事人或所代表的群体承受歧视、偏见,甚至造成对当事人的网暴,于情于法都是不合适的。”


再如2018年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一些媒体在事实未清的情况下,在报道中加入“女司机”“逆行”等词语,发布《重庆一公交与逆行轿车相撞后坠江,女司机被控制,动画示意路线图》《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疑因一女司机驾驶私家车导致》《大巴车坠江原因:女司机逆行》等文章,导致女司机被网暴。


除了上述案例,一些常见的地域黑——河南人怎么怎么样、东北人怎么怎么样,群体黑——“宝马女”“富二代”“官二代”等标签,都是将一个偶发的、当事人无意的行为贴上身份、群体、地域等标签,从而使个案变成了公共事件。


这类标签化报道不仅不能让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反而成为网民宣泄情感的导火索,甚至还会在无形中强化阶层意识、分裂阶层关系、磨损社会和谐。



贴标签不翻车的正确姿势


王长善认为,不好的新闻标签,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歪曲新闻事实,或误导受众、浪费时间,让人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相反地,好的新闻标签能够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信息分类,就像超市货架的导购牌,能起到“商品分类”的作用,方便用户快速筛选自己想要的内容。二是情感共鸣,即用贴近性、共鸣感迎合受众心理需要,吸引用户关注。


那么,媒体人在生产新闻过程中,如何安全贴标签不翻车?不妨参考这4个要点。


1.客观准确,坚守内核


客观准确,符合新闻事实,不以偏概全、不违背真相。例如,正观新闻要求信息来源要权威、可靠,信息真伪要交叉求证,避免片面夸大之词。对于采访不全面的热点稿件坚决毙掉。


胡韵则提到,“贴标签是为了更好传播,是一种包装形式,内核还是新闻报道本身,形式不能替代内核。”


2.就事论事,因时论事


“舆情是动态的,贴标签想要不翻车,还应综合考虑整体的舆论环境。”张力解释说,编辑需要带着同理心、设身处地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在不同媒介平台的舆论生态下贴“标签”是否会引发反感,避免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的现象。


例如某地疫情高位运行时,报道要格外考虑受众的感受,对一些容易引发误读的防疫举措,提炼“标签”时要慎之又慎。


此外,在重要会议、重要时间节点等应谨慎加标签。



3.警惕法律风险


张力还提醒,避免对个人设立标签,并且蹭热门企业、人物的标签可能存在法律风险。“一旦对企业商誉,或个人隐私权、名誉权造成损害,新闻工作者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4.有建设性、有时代意义


创建有建设性、带着善意的新闻标签,给社会发展增砖添瓦,而不是给矛盾煽风点火。此外,注重年轻化、网络化表达,力求用新鲜营养的内容增加优质年轻用户的黏性。


“正观新闻从不给负面流量新闻发嘉奖。”据了解,正观新闻秉持温暖温情向上向善的报道理念,为了避免编辑记者唯流量,在考核上加大了对正能量报道的嘉奖力度。


例如,正观新闻近期报道的“郑州8岁女孩捐献器官救5人”系列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编委会决定给予相关采编人员5000元奖励,并且郑州报业集团也计划颁发更多奖金。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故事。


7月2日上午,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内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4岁男童被汽车碾压,经抢救无效身亡,肇事者为该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张某某。


某媒体客户端编辑在报道时拟了《某某地一局长驾车撞死4岁男童》的标题,值班副总编辑在审核中发现该事件只是一起普通交通意外,没有酒驾,也不是执行公务中出事,与肇事者身份并无直接原因。为避免制造官民对立、给官员贴标签,最终将标题修改为《江西一男子驾车轧死4岁男童,警方通报:排除酒驾、毒驾》。


相比《江西安义一局长边开车边接打电话,致4岁男童被压死亡》《江西一局长开车时打电话轧死4岁男童,检方或以情节轻微不起诉?》等标题,你觉得哪个更合适?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本文图片由花瓣美素提供

  END  


往期推荐

一亿+作品频出!年创收千万元!融媒体工作室“真功夫”怎么练?

社会议题撞上医疗话题,报道这类热点如何不翻车?

@媒体人,这有个4亿元的项目邀你入伙!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传媒茶话会,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ZBCHJM2U】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