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丁时照:让“新社会新闻”迸发新质生产力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传播智库 Author 丁时照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导 读


曾经,社会新闻是一些媒体的当家花旦,尤以晚报、都市报群体为盛。报纸的发行,影响力的提升,无不与此关联。


如今,社会新闻呈现“新”特点,“新社会新闻”“新”在哪里?如何让“新社会新闻”迸发出新质生产力?


  作者丁时照系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高级记者

面对网媒频出的爆款,传统媒体人经常被打脸。   
更有异地网媒直接“爆负”,本土自媒人天然的流量冲动,包括但不限于公职人员的精力被处理舆情占用大半。“处突”成为常态,“应急”成为日常。在新状态的舆情处置工作中,很多传统媒体人反应呆笨,手足无措,水准失常。既没有守土有责,也没有拓疆有方,更没做到把关有道。真真是打脸之外,被人打了头,弄得很伤脑筋。
总感觉哪里出了问题。思前想后,只从新闻业务的角度而言,感觉问题出在思想上,病根出在脑子里。

当互联网传播越来越发达,很多媒体人心里极度不适应,总感觉网媒是“门口的陌生人”。虽然心怀戒备,但也止于防备而未出击,没有将“陌生人”认定为“野蛮人”,最主要的是没有认清网络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传统媒体在全业务领域,全时空里处于守势,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互联网是工具不是敌人,此比喻旨在说明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工具理性,没有做到身融心融,相看两不惯,人称老古板。

沉潜下来,静心以对。所谓的网络爆款,所谓的热搜前排,就其内容而言,大多数属于社会新闻范畴。这样观察,就能把传媒人的观念和行为唤醒并激活。

曾经,社会新闻是一些媒体的当家花旦,尤以晚报、都市报群体为盛。报纸的发行,影响力的提升,无不与此关联。当时很多人提出的“新闻立报”,在新办报纸中其实是指社会新闻。忆昔当年全盛日,编读合力,策采编发,读评传播,有滋有味。      

所谓的“新社会新闻”,首先是新闻,具有新闻需要的各种特质。同时,它和普通市民息息相关,包括社会问题、社会事件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尤以社会道德伦理为基础反映社会风尚的新闻为主,讲究趣味性,富有人情味。

之所以加上“新”,是因为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众人的各种酷评。一件过去不为人知、不会引起话题的社会事件,有可能被炒得沸沸扬扬,加上每个人都能表达自己的看法,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件不同于政治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新闻的社会新闻,在众人狂欢中,可以开掘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角度和深度。一旦网友开挖,新闻主角或者相关人员,都被裹挟其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最后失控。
新社会新闻的“新”还在于海量传播。它遵循一个“潜规则”: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小则事主惹得一身骚,大则影响一城一地或者国家形象。
它的“新”最大的不同还在于互动。一颗小“烟头”最后烧毁整座森林,就是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有人在不断地“喂料”,有人则别有用心地煽风点火,还有“不怕事大”的看客心理。谁说不关心鸡毛蒜皮?在翻炒中,鸡毛或许成了“令箭”,蒜皮可能就成“牛皮”。在围观者眼中,皆可观。而过去的“警察抓小偷”“车子的擦碰”等,在互联网里,都可能会被人往大里解读。      
“新社会新闻”对媒体人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我们不关注进入,那就是与互联网、与用户自我阉割。如果我们不精耕细作,就是与流量、与粉丝背道而驰。如果我们不主动作为,舆情当前而无动于衷,则是失智失能。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当好“四者”,不关注新社会新闻,不关注网络热点,不到人多的地方去,未之有也。面对新社会新闻,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现实,要依托科技,依托创新,形成属于媒体单位的新质生产力。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新传播智库”,原文刊登于《新传播》杂志2023年第五期,原标题为《新社会新闻》

作者:丁时照,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高级记者

主编:刘娟

编辑:陈莹

校对:李媛 毛洁


  END  



往期推荐

炮弹从空中密集划过,中国记者原地不动拍下完整画面

全网用户2.9亿!创刊20年,新京报如何诠释“热爱”?

周六招聘|农民日报社、中国教育报刊社、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共6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