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圈摸爬滚打30年,我看到了什么?太多不快乐的有钱人了。”曾任台北富邦银行财富管理部主管、花旗银行消费金融部助理副总裁的陈怡芬如此说。 在她看来,不仅创业维艰的富一代不快乐,人人称羡的富二代也不快乐。她有感于华人父母总将金钱视为禁忌话题,特别撰写了《妈妈财务长的幸福理财学》一书,鼓励父母敞开心扉和孩子谈钱。在她看来,赚钱是为生活没错,但生活可不是为了赚钱。她现身说法指出,对于许多人来说,钱买不到幸福。 尽管她不能分享客户信息,但却愿意提及一些匿名的案例,供大家品味。陈怡芬关注的并非要买哪个股票,或者投资哪个基金,而是传递“有钱就是需要的时候,钱就在那里”、“先分清想要及需要”等观念。 作为资深金融人,她接触过不少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但令她印象更深的,则是这些二代们的心酸与悲哀。“一个人的出身没有办法选择”,这些有钱家的孩子看似能够获得尊敬、永远衣食无缺、人人称羡,但也相对背负了很多责任、条条框框与外在束缚。 最显著的矛盾是——明明不感兴趣,却要继承家业。许多二代热爱文学、艺术、体育等看似与家族事业无关的东西,父母认为这些东西充其量只能叫做“兴趣”,跟职业不沾边,更别说作为事业了。 但对二代来说,可能父母做的事情太过乏味,也有可能觉得家族生意太过低端,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观,甚至可能不认可父母的价值观,这些都有可能加剧他们的排斥心理。 但在华人社会,父母一心想着必须由子女接班,这时候冲突就出现了。 另一个让二代们苦恼的问题,就是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受到了父母的严格保护(有些人甚至觉得堪比“监视”),想交个好朋友可不容易,谈恋爱更难。“你以为他们有钱,但很多都不能自由运用,也不能去打工,怕危险。”陈怡芬在谈及台湾的富二代时感叹。 在这种情况下,二代们非常不自由——这也是稍微长大些后,他们孤身前往海外读书、生活时容易做事“出格”的重要原因。陈怡芬还提到,有钱人的纠纷“吵起来都是亿来亿去的”。但“亿”再多,基本烦恼和原始人未必有什么不同。有一天,她跟某个富二代小姐见面,本来要跟她谈谈工作上的问题,结果反而一直在听她诉苦,因为她跟爸爸吵架了。 看着眼前的千金大小姐,陈怡芬突然觉得,她怎么如此命苦?照理说,她娘家跟夫家都富可敌国,但她看起来真是命苦,完全感受不到她的快乐。 还有一次,陈怡芬跟几个贵妇在海外搭乘邮轮享受假期,突然某个贵妇接到理财师打来的电话,假期似乎就此打住。 陈怡芬就问:“姐姐,你那么有钱了,还需要忍受这种生活品质吗?你愿意旅行到一半,接这种长途电话,讲来讲去就是基金到底要买还是要卖?” 贵妇有感而发,决定不要再做这样的事。可没过多久,可能老毛病又犯了。陈怡芬分享的这些台湾有钱人,有些人是她曾经的客户,有些人是社交场上认识的,其中相当多的人都很相似,即烦恼多多——钱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 她提出的一种解释是,华人家族的“财商”可能有些问题。比方说,父母从小就不愿意跟子女谈钱,讳莫如深,仿佛钱是什么可怕的东西。可越是这么藏着掖着,越让人往后变得过于看重钱(本身)。 不少人把钱当作目的,而非实现目的的手段,其结果是生活被迫服从于钱,所以他们是不自由的。 在这个意义上,陈怡芬开出的解药是:华人家族应该从小开展财商教育。 她提出,家长从小就应教会孩子妥善理财,灌输的观念是财务一定要独立,学会对自己负责,并把投资作为实现其他愿望的手段。 她认为,越是从小就懂钱,长大后的金钱观越端正,能够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更能意识到理财的不重要性,最终学会超越理财,寻找生活。 而华人父母需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你需要回到孩子的本质,认清孩子不是你的财产,“老天托付你暂时做他的管理员而已,不要把孩子当作你的延续”。陈怡芬建议,自己的梦想,要通过自己赚取的利润实现,而不要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本文作者:夏言
感谢华人家族财富(ID:cnfamilywealth)授权转载本条内容
Kevin老顽童
(ID:Kevinlaowan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