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Five-Minute Activities 第三弹
转载请和我联系。
PS:当然欢迎大家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书名:Five-Minute Activities-a resource book of short activities
作者:Penny Ur & Andrew Wright
任务编号10 P90-P95
Translated by 红燕
红燕,曾作为汉办志愿者赴菲律宾任教两年,现为国际学校IB-MYP中文老师。
(1)我们都……
互相了解对方的情况,用“我们都…”“我们都不…”句型。
过程: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两人一组,两个学生之间互相问答,找到双方存在的共同点。不提倡表达那些让人一眼就看清的共同点,如“我们个子都很高”“我们都是男生”等。所找的共同点必须是双方经过交谈之后总结出来的。几分钟的讨论后,请一组同学到台前为全班同学介绍他俩存在的共同点。使用如下句型:
“我们两个都……”(例如:“我们两个都喜欢喝茶。”)
“我们两个都不……”(例如:“我们两个都不是中国人。”)
注意:
句型使用过程中,动词应放在“都”字后面,否定式则在“都”和动词之间放上“不”。
点评:
1.此法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应注意的是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应严格要求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用中文询问和交流,教师应对此全程监督。
2.中文的“都”的主语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是两个人以上。所以两个人一组讨论完后,可以再把全班每四个人分成一组,讨论四个人的共同点,然后上台表演。最后还可以以全班为一个大组,进行讨论,然后老师提问学生用此句型表达,如“我们都把作业做好了。”
燕妮:还可以让学生找双方不同的特点,比如:“我是美国人,你是法国人”;“我有长头发,你有短头发”等等。
Yanjun:在复习和区分“也”和“都”的用法时,我和学生玩过这个活动。可以反复做,效果很好。除了燕妮例子中的,还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做完调查表之后的个人Presentation中用上这组表达作为调查表内容的总结,比如:我和~~都不喜欢吃牛肉。A和B都坐校车上学。C和D都看过电影《疯狂动物城》。等等。
(2)他们在谈论什么?
用现在时组句。
过程: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句带引号的话(可以参考下表的例句),用以代表谈话内容。让学生猜一猜说话者在谈论什么或者从谈论内容可以推测出什么情况,比如:说话者可能是个什么类型的人?说话者和句子所提到的人物可能是什么关系?等等。
老师可以提前确定好“正确”答案,或现场经过全班讨论后达成一致的答案,或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多种不同“答案”共存。
多样化:
除了口头表达,学生还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这句话或者这句话可能发生的情形。
BOX:他们在谈论什么?
1.傻瓜!我们要不回来了!
2.糟糕!我们把钱要回来。
3.你没办法?那,我们只能靠自己了。
4.她太胖了,我们不能让她进来。
5.卡住了!你可以帮我个忙吗?
6.我不同意,但如果你必须做,你就做。
7.终于找到了,但是太迟啦!
8.对于John所做的一切我担负不起。
9.你来得真及时,你救了我们!
10.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在这之前你应该考虑到那个问题的。
点评:
此法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如果课内所学的课文中刚好有对话,可以抽出其中的若干句子用这个活动来拓展相关场景。
燕妮:汉语没有英语那么明显的时态特征,但也可以让学生用这个活动来练习口头表达能力或者复习词汇。
1.在学完有关职业的词语后,可以写下这个职业的人可能会说的话,让学生根据句子来猜职业。比如:上次的药吃完了吗?嗓子还疼吗?(医生)你为什么这个星期没有做作业?(老师)
2.练习跟“场所”相关的表达。将学生分为两个或三个一组,给每组一个场所词语,比如医院、学校、餐厅等,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场所编对话并表演出来,让其他学生猜对话是发生在什么场所。
红燕:
受燕妮点评二启发,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汉语,还可以设置如下形式:老师可以先收集一些在某些场合下听到的话/广播内容,可以录音播放,也可以写在纸条上,课堂上由老师或者请某个学生读出来,让其他学生来回答,像这样的话/广播内容一般出现在什么场合。如:
欢迎光临。(商店/酒店)
XX站到了,请携带好你的随身物品,做好下车准备。(公交车)
Yanjun:补充以上两位的讨论,我觉得这个环节如果能用上真实语料效果会更好。可以是录音,也可以是照片。
(3)他们说了什么?
间接引语。
过程:
在一堂课快结束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上课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所说的话,用间接引语表达。
如:Andreas说他为他的迟到感到抱歉。
你问我们是否觉得家庭作业很难。
看学生是否记得大家上课说过的10,12,15件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一一列到黑板上。
多样化:
1.可用同样的方式来复习课文或者训练听力。
2.讨论过后,老师试着回忆学生所说的句子。老师记不起来的时候,学生可以提醒。
点评:
此活动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作为日常每节课的课堂总结。
燕妮:
我在上课的时候做过类似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也会积极参与。他们特别喜欢模仿老师说过的话或者做过的动作。
(4)发生什么事了?
用现在完成时描述刚刚发生的某件事情。
过程:
在黑板上写上若干个感叹语/疑问词,不超过10个为宜。(可以参考下表的例句),两个人一组或全班分若干组均可。学生选一个感叹语/疑问词,设想一个与其相关的情景,并用现在完成时简单描述下该情景。比如,学生选到“什么?”这个疑问词,然后他们对与该疑问词相关的情景进行这样的描述:有人还没有听清刚刚的话。整合如下:
什么?有人还没有听清刚刚的话。
选出其他感叹语/疑问词,照此方法做。两分钟后,请一个学生读出他所写的描述情景的句子,其他同学来推测与该情景对应的感叹语/疑问词应该是哪个。
BOX:发生什么事了?
哦!哦?恭喜!
对不起!太好啦!什么?
不!谢谢!欢迎!
没关系!
好吧!喂?
再见! 谢天谢地!当然!
哎呦! 真糟糕!太好啦!
点评:
1.一个描述情景可能不止对应一个感叹语/疑问词。
2.中文教学里可以用这个活动来讲解“了”的用法之强调句子表达的所有内容已经完成。
Yanjun:这个部分还可以让学生体验用不用疑问词,以及用不同的疑问词的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好。好的。好啊!好吧。好嘞!老师来模仿,学生来表达。然后给一些场景,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回答。
比如:
今天的作业是练习册100-105页。_______
今天放学后,大家去我家吃好吃的。_______
明天不上课,我们去看电影。______
(5)你可能会做什么?
“可以做什么”和“可能做什么”?
过程:
请一到两个学生背对黑板站着,他们是猜词人。老师在黑板上写上常见的物品名,如:铅笔,杯子,一盒火柴。其他同学给猜词人提示帮助他们正确猜出词语,他们给提示时可用“我可以用它来做什么”和“我可能用它来做什么”两种句型来表达。学生应能尽可能地发挥想象,不能用很明显的提示轻易地让猜词人猜出词语。比如,我们现在要猜“铅笔”,同学们可以这样提示:
我可以捡起它。
我可能拿着它朝人扔去。
我可能用它来指着某物。
我可以用它来挠头皮。
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和“可以”两个词可以互换。
燕妮:原书中主要是想练习用“might”和“could”来表达可能性的用法,汉语和英语的表达略有差异。汉语里“我可能拿着她朝人扔去”的这种说法不常见,倒是常说“我可以……”,因此这个活动可以直接变化成老师给出一个常见物品名字,其他学生可以提示所给物品的用途。比如:铅笔“我可以用它写字”“画家用它画画”。
若是要练习“可能”,可以给出一些图片,让学生去猜测可能会发生什么。比如:那个老太太可能要过马路。明天可能要下雨。
(6)正解是什么?
问问题。
过程:
给学生描述一件奇怪的或者让人费解的事情。他们通过向你问问题来寻找真正的解释。例如:
有个人,他的妻子看到他下飞机,激动地叫他。但是他没有回应。经过各种提问后(这个人听得到他老婆的声音吗?他是聋子吗?等等)学生能后发现正解就是他的妻子是通过电视看到他丈夫。(可以参考下表的例句)
学生可能没办法自己想到那个不着边际的正解,这时候你需要给他们提示。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成功地猜出正解,而不是挫败他们。
BOX: 正解是什么?
1.有个人,当了十年的人质。他的妻子看到他下飞机,激动地叫他。但是他没有回应。
2.有个女人突然间失去知觉,她觉得自己向后掉进了一个深坑,但她并没有受伤。
3.深夜里,他吻着她说:“我爱你”。她回应:“亲爱的,我也爱你。”这时她丈夫进来了,接下来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4.男人被注射了致命毒药,但这并不会让他死去。
5.她正在水里畅游,忽然感到嘴里进了什么东西,很快地,她离开了水面。
6.“我会和你结婚的”她对他承诺,但我知道这不会实现的。为何?
7.“走开”他说。这一举动另她十分高兴。
8.房子的墙很潮湿,但她很确定地说墙不会发霉,果然如她所说。
9.他身边的人都知道他是谁,但是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10.她用针管插进我的手臂抽出一点血,我知道这对我来说不是件什么好事。
答案:
1.她是从电视上看到他的。
2.这只发生在她带着呼吸器在深水处潜水的时候。
3.丈夫帮助妻子把他们的儿子放到床上去。
4.他已经死了。
5.她是一条鱼。
6.我看过这样的电影。
7.这是他发生车祸昏迷后第一次开口说话。
8.这是一间雪屋。
9.他刚出生。
10.她是一只蚊子。
点评:
此活动好处在于激发学生多开口表达。个人觉得相当于脑筋急转弯。调动课堂的时候、上课一开始或者下课前可以来个脑筋急转弯。
Yanjun: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当作沟通里面的“理解诠释”这一块来做,学生如果不能说出中文答案,英文答案也是可以的。重点是检验学生的理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时候答案也不止一个,合理就可以。
(7)背后有什么故事?
提问和作答。
过程:
给学生展示你的一件物品,如小刀,手环,你的夹克。给学生讲讲这件物品,激发学生问你更多跟这件物品有关的问题。
若有学生同意和大家分享他的物品背后的故事,老师可以请其他同学参与提问。
点评:
此活动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可每周安排一个学生上台介绍他/她的某件物品(可以提前通知学生带相关物品),允许其他同学向他提问。此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当众发言的能力。
(8)它从哪儿来?
词汇复习和探讨。
过程:
在黑板上写出一件人造品名称。问学生这件人造品由什么制成?这件人造品以前的状态如何?学生每说一个,老师在黑板上把它写下来,并复述问题。
如:鞋子。
师:鞋子由什么制成?
生:皮革。
师:对,皮革从哪里来?
生:牛皮。
师:牛吃什么?
……
点评:
此法适合于对外汉语教学。可以稍加变化,如老师提问,学生A回答。学生A回答后,也提一个问题,全班同学看谁先回答出。回答出的学生需另外提出1个新问题。全班进行比赛,老师记分,看谁回答出的问题最多。
(9)谁?在哪?什么事?
描述与猜测。
过程:
为全班学生口头描述某种物品,描述完毕,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老师再向学生描述一个他们知道的人,学生必须在老师描述完后说出所描述的人是谁?
师:这样东西有两扇门,它是绿色的,能放书的。
生:衣橱。
师:她穿着一件淡紫色毛线衫,坐在教室中间。
生:是Wendy.
弄清楚步骤后,让某个学生描述某人、某地或某物,让其余同学猜。
多样化:
把全班分成两组,老师示范介绍该活动过程。老师选出一个学生悄悄告诉他某物/人/地/事的名称。这个学生必须描述出他所听到的名称直到他所在的那组队员猜对为止。另一组学生也是这样操作。两组学生轮流猜词比赛,看哪一组猜出最多的词。
点评:
此法适合对外汉语教学。此法的口头描述可以变换为比动作。每课或者每单元学完后,可以用此方法进行生词复习。本人经常使用此法复习生词,学生很是喜欢。初级水平的学生可以一个比划一个猜,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则可以一个口头描述一个猜。
燕妮:有的学生的描述可能会天马行空,导致其他同学很难正确猜出词语,所以老师也可以事先圈定词语的范围,比如:文具类词语,实物类词语等。
(10)为什么你的包里有猴子?
充分发挥想象问答。
过程:
找一个空的包包,可以是你的也可以是学生的。把包包拿给某个学生让,问他:为什么你的包里有猴子?
这个学生应想出一个能使人相信的或者真正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包里有猴子这回事。解释完并且回答完其它同学的提问后,这个学生拿包包给下一位学生,用同样的句式来提问,如:
为什么你的包里有~~?
……
这是一个很轻松的课堂活动,可以再举例子,考完试,或者期末的时候采用。
点评:
此法适合对外汉语教学。除了上述提到的情况,在学习以下句型的时候,也可以用此法操练句型。
--为什么……?
--因为……
注:文中拆书小分队其他成员的点评都注上了名字,并用不同颜色区分。欢迎大家关注拆书活动的后续分享。
更多拆书结果:
《【拆书】Five-Minute Activities 第一弹》。
《【拆书】Five-Minute Activities 第二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