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娟分享——How to Learn? From mistakes.

杨娟 艳君Yanjun 2020-01-18

昨天我们看了Lufi 的分享,今天我们来看看杨娟老师的分享。BTW,没看视频的请先去看视频


杨娟

对外汉语专业,英国华威大学博士。刚刚毕业上任的菜鸟教师,目前在上海教中文。喜欢看书,看电影,喜欢旅游,喜欢跟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做事。期待在这里跟大家讨论分享。


艳君,


这个视频的确不错。就在前几天我还和朋友讨论过教育的问题,这么巧你推荐这个视频。记得大学课堂上也分析过,来学校学习,从书本学习,能迅速便捷地获得历代学者前辈们积累下来的知识,因为只靠自身的探索和试误的知识是有限的,费时费力。所以才有了教材,有学识渊博的教师,有来课堂学习的学生。这是以前的想法,当时也觉得很有道理。


今年国内高考刚结束不久,我的小侄女也参加高考,让我想到我曾经的高中和高考。从这种应试的教育里,我似乎没有学到什么。那时候学的文科,现在想来,剩下的可能就是些历史地理知识,政治常识。数学的几何代数,那么多年的学习好像也没怎么在实际生活中有过记忆深刻的体现。高考一过,到上大学到以后的读研,中间好像有一个断层,即是以前学过考过就过去了,一无是处;还有就是书本里是书本里的,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我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两张皮。也许我说得太严重了点,但事实上,我们中国的教育就仅限于知识的传递,或者还有点灌输的意味。缺乏和个人对这个世界的体验相结合,缺乏自由的,没有对错好坏的独立思考。


在学校读书十多年,我就发现,我自己找来看的学术文献基本可以过目不忘,我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主动去找资料,做调查,做得津津有味(当然这期间,思路不清时也会茫然彷徨,走岔路了,也就是视频中说的出错吧)这时如果读到以前课堂上老师讲过的东西,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触。以前课上听来的是浮于表面的,而现在才是真正潜入水底的明白当然,照我以前的老想法,自己搜集的资料看的文献可能会不全面,看不到全局。但是如果我去找本导论之类的教材,安静坐下来看,虽然面面俱到,反倒体会不深。我理解的Diana视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吧,在信息极大丰富的网络时代,获取信息异常便捷。如何使这些信息和学习者本人的想法产生思维的火花,就得亲自去做,去挖掘


突然想到教育心理理论说的“同化”和“顺应”,任何学习的发生,都要和学习者本人的认知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我看来,必须是深层次的。Diana视频里讲的体验式教学和试误,我觉得都是“同化”和“顺应”这两个学习形式的具体体现。


啰嗦了这么多,也没讲出点什么新鲜的东西。应用到中文教学中呢,以往见过有老师这么做:开学初给学生布置几个话题,涉及学习生活,政治文化,或是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整个学期学生自由组队,搜集资料,调查访谈,动用各种他们能想到的法子,去完善这个课题。到学期末做一个专题报告,或是以书面形式出一本小册子。现在我在带一个美国暑期团中文课,任务已经下达。希望像Diana视频里讲的,效果往往出乎你意料的好。当然,老师的作用是及时了解学生做课题的过程,定期反馈


做一件事,学到的知识有限,但是利用信息进行思考的过程是无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吧。其实,回顾我这些年来学习做学术研究的种种训练,也是同样的道理。教育心理学也说,解决问题是真正的学习


杨娟 2016.6.19


艳君:谢谢杨娟老师的分享!欢迎大家在下方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