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在约克(四)——International Conversation Afternoon和外语学习

2016-12-09 Yanjun 艳君Yanjun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过去了。上周五上完课回家的时候,不少小伙伴表示放了假却一点儿也没有轻松的感觉,两篇Essay加上一场考试还在前方招手呢。所以这个假期我不打算出远门,乖乖在家写作业。然后一转眼,又快到周五了,essay也没写多少(伤心),打算先歇一小会儿,过来和大家问个好,特别是新近关注公众号的约克的小伙伴们(hi~)。


学在约克已经写到第四篇,这篇谈点儿轻松的话题。


因为住得远,我很少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唯一一个尽量每次都去的是International Conversation Afternoon(下文简称ICA)。每周三下午四点到五点半。


这个活动算是半官方的,负责组织的是学校的一位工作人员,提供免费的茶和饼干。(在英国高校,免费的食物是最有吸引力的啦!)过去的这个学期,日本一所大学的本科生过来交换三个月,所以他们是最活跃的群体,每周都在。除了各国留学生,还有一些当地人,包括在日本教过多年英文的老师,已经退休的教授等等。


每周的活动都有一些特定的主题,确保每个参与者都有话可说,负责人会根据主题设计十多个问题,打印出来,剪成小纸条分给大家,每组一份:


比如,开学后不久某一期的主题是:读书、媒体、互联网、社会变化等,问题主要有以下这些:


你觉得读书这件事情重要么?为什么?

你觉得报纸报道名人的私事可以接受么?

你觉得互联网是一个有用的教育工具吗?

人们能从旅行中学到什么?

父母对孩子负有哪些责任?孩子对父母呢?

家庭这个概念,这些年有什么变化?

你觉得学校教育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做了哪些准备?

在你的国家,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分工中有固定的角色吗?(比如女性负责家务?)

在了解社会新闻方面,你觉得读报纸、听广播和看电视,哪种方式更好?

旅游业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后来,陆陆续续有了:节日主题(万圣节、圣诞节),节日的习俗,来历,你的国家是否有类似的节日。茶文化主题,邀请茶文化社团过来做分享,让大家品尝各地从茶。类似的还有拉丁美洲文化主题。


除了问题,有时候还会设计一些游戏:比如给一些英国各地的图片、地名,玩配对游戏。提供一些彩色的纸张,让日本小伙伴教大家折纸。


每次的活动持续一个半小时,中间负责人会两次提醒大家换座位(每半小时一次),鼓励大家和不同的人交流。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有意思,和我今天要聊的另一个主题有关。


在谈到外语学习的时候,输入和输出的能力常常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比如,你能听懂很多东西,比如美剧,但是你说不出来。在这个的基础上,很多书都会强调模仿,模仿多了,你就熟练了。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在日常的沟通中,你能说出来的东西,但是表达得不够流畅。比如,让一个学了英语六年以上的大学新生来一段三分钟的自我介绍,这中间的内容很简单对不对?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流畅表达。


无论是教外语还是学外语,我觉得这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后来我在Paul Nation教授的书《What do you need to know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中找到了答案(强烈推荐这本书,教授主页上就有,免费下载,56页,针对成年人学外语的):


You need to spend equal amounts of time on each of the four strands:

1 learning from meaning-focused input (listening and reading)

2 learning from meaning-focused output (speaking and writing)

3 language-focused learning (studying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etc)

4 fluency development (getting good at using what you already know)


上面谈到的问题,就是属于第四点。我觉得这是我们在课堂上常常被忽略了的一点。国内的英语角,以及约克大学的ICA恰恰是弥补了这一点。


上文提到了在ICA的活动中,每半小时就会换座位,大家会和不同的人交流,这个时候,交流的主题常常会依然围绕当天的话题,每个人都有机会重复一遍,甚至是复述上一组小伙伴提到的东西,因为交流的对象不一样,所以交流还是基于内容的,所谓的focus on the message,同时你又在训练你已经知道的东西的表达。


过去我身边的部分小伙伴会有一个误解,觉得去英语角没有意思。大学里有,可我也从来没去过(读中文系的我,彼时还没意识到英文的重要性)。有一部分观点就是:聊来聊去都是那些话题。借鉴ICA的做法,我觉得是可以做得更有用一些的。此外,很多对外汉语老师在海外,学校也有不少中国留学生,组织这些中国留学生和你自己的学生做一些类似的活动,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训练流利度,相信效果也会很好。


那么,作为外语教师,另一个问题来了,怎样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训练流利度?


我在YouTube上找到了Paul Nation教授在韩国的一次演讲视频,其中提到了一个课堂活动,名字叫做:432。


全班同学分两组,A组学生说,B组听。给学生一个话题,A组学生说四分钟。

然后换交流对象,A组学生说,内容和上次一样,这次限时三分钟。

继续换交流对象,A组学生说,内容不变,这次限时两分钟。


Paul Nation教授提到了流利度训练的四个原则:


focus on the message

working with easy materials

some pressure to go faster

quantity of practice


对照上面的这个游戏,因为换了交流对象,所以你的信息是有意义的,所谓focus on the message,而不是死记硬背。话题可以设计得比较简单,比如自我介绍、爱好,等等。因为有时间限制,所以有一定的压力。每个话题说了三次,有足够的量。


同样的原则还可以用语阅读速度的训练,这里就不赘述了,大家感兴趣的直接去看视频哈。


最后强烈推荐教授的这本书:《What do you need to know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一搜就能搜到,在他的任教的新西兰惠灵顿大学的个人主页上,免费下载,56页,针对成年人学外语的。与其看国内作者东拼西凑的英语学习文章,不如仔细研读专家教授写的这一本。他的主页上还有很多其他的资源,大家也可以看看。点文末的阅读原文也可以直接下载(国外肯定可以,国内不知道会不会有问题,我只能帮大家到这里了)。




前三篇:

学在约克(一)——在英国读语言学的困惑

学在约克(二)——为什么选约克?为什么选语言学?

学在约克(三)——教学和评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