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中文教材遇上外国儿童

2017-05-18 刘艳君 艳君Yanjun

今天和大家分享几个在教学中遇到的小故事。


1

太难吃了


某一课主题是《妈妈做的菜》,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妈妈不会做饭。她今天做了一个菜。里面有菜花、西兰花、芹菜、蘑菇、西红柿、土豆、青菜和辣椒。我问妈妈:“这是什么菜?太难吃了!”


班里的英国小朋友看到这个故事的第一反应是:This is so rude! 大家都觉得,怎么能这么和妈妈说话?怎么能这么评价妈妈做的菜?


此外,英国超市卖一种杂菜,就是各种蔬菜切成丝、切成片(包括蘑菇),和上面故事里的搭配不相上下,加上一袋stir fry的酱汁,这就是部分英国人比较喜欢的中餐了,很容易做。我买了一次,炒了之后吃了两口就再也没碰过。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有两个小问题,一个是小孩子不能接受这样评价妈妈做的菜,另一个是这样炒出来的菜就一定不好吃吗?在英国这个国家,你让那些喜欢吃stir fry的小朋友情何以堪哪?


对了,这课后面还有个小rap,如下:


今天星期日,妈妈来做菜。

青菜、芹菜炒土豆,

辣椒、菜花炒蘑菇,

西兰花炒西红柿,

难吃,难吃,真难吃!


(你说我能怎么办?除了直接忽略大家还有啥好办法么?)


2

中餐很好吃


同一本教材,接下来这一课是《中餐很好吃》。


课文内容列举了一些中餐,每道菜后面都加上“很好吃”,比如:白菜猪肉饺子很好吃!菜肉馄饨很好吃!北京烤鸭很好吃!


我相信肯定会有老师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后说:老师,这个我吃过,不好吃。


作为老师,你要怎么办?


如果对教材进行改编的话,我会把标题改为:她喜欢吃中餐。“中餐很好吃”,是一个判断,某个人喜欢吃中餐,是一个具体的事实表达。可以说,我喜欢吃这个,我不喜欢吃那个。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就凭一个人,说某道菜难吃、好吃,甚至直接说:中餐很好吃。会不会太......?


还有一种可能的处理方式是:在课文内容里加上别的菜,比如意大利面、三明治、炸鱼薯。反正我们是想让学生学会“很好吃”这个表达对不对?为什么一定要全文都是中餐呢?


从第二个故事回到第一个故事,就更容易理解“太难吃了”是个非常伤人的判断了。


3

长得又矮又胖


想起同一套教材的另一个版本,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介绍了一家人:


妈妈很漂亮,是个中国人。爸爸是个美国人,银行家,“长得不太好看,脸是长的,眼睛很小,鼻子又高又尖,头发很少。他长得又矮又胖,还戴眼镜。”(引号里是课文原文)


短短的一段话,里面包含了多少评判的句子?眼睛小(躺枪了~),矮、胖、头发少、戴眼镜(又躺枪了,有木有?),都是不太好看。这样的价值判断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个故事里有两个孩子,原文说:一个像妈妈,长得帅;一个像爸爸,长得不太好看。配图妈妈一头浓密的头发,特年轻,爸爸呢,特显老。你想想,这样的夫妻搭档是不是强化了某种“刻板印象”?


并不针对某一本教材,只是手头上刚好遇到了这套教材里的几个例子。我相信每个编教材的老师都很用心的,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法考虑得那么周全。不知道大家在教学中都遇到了哪些类似的情境,欢迎在下方留言和其他读者分享。

  近期文章  

Weekly Swap Shop 第一期分享

适合学生看的中文电影

关于分享的分享

谢谢你的存在

给外汉考研同学的几点建议

更多文章请在公众号回复“目录”查看



苹果用户专用赞赏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