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分钟读完《Brain Rules for Baby》

刘艳君 艳君Yanjun
2024-09-04

图片来自谷歌

前不久在美国的小伙伴Yiheng给我推荐了这本书,花了一周时间看完。作者John Medina是脑科学方面的生物学家,任教于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最初不知道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所以看的是英文版。

个人看原版书的习惯是:看之前去GoodReads和亚马逊上看一下读者对书评价(有的书只要看其中一两章即可)。因为看原版书比看中文书花费的时间更多,所以也会特别挑剔。这本书一打开就舍不得搁下了。边看边做了一部分摘录和读书笔记。现在把它整理成中文方便今后自己查阅,也顺便和大家分享一下。

书从孕期开始说,每一章都有Brain Rules,简明扼要列出本章节的重点。此外每章后面还有Key Points,复习本章重点。整本书不仅仅告诉大家大脑发育、运作的规则,同时也介绍了这些规则被发现的过程,或者是相关科学实验的论证过程。本文括号里的内容是我在读书的时候联想到的相关书籍、演讲、概念,我会在文末单独再列一下。

第一部分 提升宝宝大脑发育:准妈妈宝典


第一章 

安静的子宫孕育健康的大脑




有四件事情是已经证明对孕期宝宝大脑有帮助的:

  1. 妈妈增加适量的体重,孕前体重正常或偏轻的妈妈需要增加28-40磅。

  2. 吃对的食物。注意饮食均衡,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孕前补充叶酸,注意Omega-3的摄取(建议每周摄入大约336g的鱼)。

  3. 避免有太多压力,保持心情愉快。

  4. 适量运动,建议每天至少30分钟有氧运动。

在孕期的前半部分,父母不需要特意为宝宝做什么事情,让宝宝自己呆着就行。不要相信任何声称可以提高宝宝IQ的产品。

第二章 

快乐的婚姻成就健康的宝宝



首先准父母要意识到的一点是,80%的夫妻在第一个宝宝出生后第一年经历了一个幸福水平大幅下降的过程。一般来说,要到十五年以后,孩子长大离开家,才会恢复到原来的幸福水平。这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根据一个在十多个发达国家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让我想起一个段子。

新手妈妈问医生:我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

医生答:现在这状态就是你今后的正常生活状态了。

据说第一个孩子的降生,就像在家里投入了一颗炸弹,即便事后你把家里收拾好,但是和原来再也不一样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趋势呢?为什么宝宝出生的第一年对新手爸妈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影响?

这一年里,新手父母的大部分冲突由以下四个原因引起:睡眠不足、社交上被孤立、夫妻之间家务工作量的不均衡、抑郁。

睡眠不足大家估计都听说了。社交上被孤立指的是新手爸妈忙着照看孩子,没有时间去维持原有的社交关系。关于家务量,因为宝宝出生会大幅增加家务的总量,而大部分都是新手妈妈承担了,所以这种状态也会引发矛盾。至于最后,相信大家都听过产后抑郁了。针对这四点,意识到是第一步,然后是有针对地去改善这些状况。比如第三点,爸爸多做家务就会好很多。

重点来了,家庭里父母的冲突对宝宝的大脑发育是有害的。所以说,快乐的婚姻才会成就快乐的宝宝。

那么,总的来说,新手父母在这一阶段为了维持快乐的婚姻能做些什么呢?答案是:同理心。

同理心指的是能够对他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上,作者给出了一个公式:谈论你观察到的现象+猜测对方的感受。这个公式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引导另一方谈论自己的真实感受。

第二部分 培养聪明宝宝:智慧的七颗种子,四种养分


第三章 播下智慧的种子


首先作者强调的一点是,学习并不是大脑最先考虑的事情,大脑最先考虑的是:安全,或者说生存。这一点上,给广大父母的启发是,父母首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这是一切的前提。第二、IQ只是一种测量智商的工具,它能测出一些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IQ测试测不出来的(感兴趣的可以了解一下多元智能理论)。此外,无论是智力还是多元智能,大概有50%是基因控制的(天生的),这部分是父母无法改变的。

作者提醒父母们关注孩子的以下四个方面:探索的欲望、自制力、创造力、沟通能力。

第四章 提供聪明的养分


在宝宝不断长大的过程中,父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支持宝宝的大脑发育:母乳喂养(至少六个月以上)、跟宝宝说话(越早开始越好,宝宝出生后即可开始;越多越好)、开放式游戏(“过家家”之类的)、表扬努力。

关于要夸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夸孩子聪明这一点,可能大家会关心:夸孩子聪明会发生什么?

首先,如果你夸孩子聪明,孩子可能会把犯错误当成失败;孩子可能会更关心自己是不是看起来“聪明”,而不再关心自己真正学到了多少;第三,孩子因为害怕犯错误而绕开一些有挑战的问题,不愿意付出努力。

关于这一点,可以关注“成长型思维”。Carol Dweck是这方面的专家,她前几年写过一本畅销书,特别薄,以前工作的学校给我们每个老师都送了一本,叫《Mindset》,她在TED上也有一个相关的演讲。

有几件事是对宝宝大脑有害的,比如,逼迫宝宝在大脑没有发育到特定阶段的时候去做宝宝做不到的事情(“习得性无助”了解一下)。再比如,给两岁以下的孩子看太多的电视。

作者建议不要给两岁以下的孩子看任何电视节目(美国儿科学会出版的育儿指南中也是这么建议的),甚至电视作为家里的背景声都是一种干扰。电视的问题在于对孩子主动注意的破坏(感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此外,宝宝特别擅长模仿(镜像神经元,模仿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即使,两岁后,宝宝开始看电视,父母也要尤其注意节目的内容。宝宝通过电视节目获取的信息,会增加TA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但是电视节目的内容和外部的现实世界可能是有所不同的,你当然希望孩子了解真实的外在世界,对吧?所以电视节目的内容就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

和电视相关的,比如电子游戏。关于后者的研究不多,且众说纷纭。作者强调的一点是大脑喜欢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电子游戏的问题在于,大部分孩子在玩电子游戏的时候是长时间坐着一动不动的。当然,最优方案是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运动,还记得孩子擅长模仿么?(想起身教大于言传)

随着孩子长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Texting,指的是,孩子通过发短信、发邮件、玩社交网站等等代替面对面的社交。这是不利于孩子发展对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非语言信息(面部表情等)的理解能力的。而对他人的非语言信息的理解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进而能够理解对方的情绪,这都是同理心的基础。

作者还在书中特别强调一点:不要和别家的孩子比较。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个Hyper-parenting的概念。典型的状况有四类:非常成功的父母,希望自己孩子跟他们一样成功;学业优秀的父母(大学毕业),这些父母认为越早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学习这件事越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很熟悉?);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特别担心外在世界太残酷,担心孩子不能应对,这部分家长常常在军队,或者执法相关的部门工作;经济上非常成功的父母,同时对学校的教育保持高度怀疑,常常想着要怎样保护孩子不被学校教育给“毁”了。

作者提醒这四类父母:极端的期待会阻碍高层次的思考;压力会破坏好奇心;持续的愤怒和失望会变成可怕的压力(进而破坏好奇心)。

第三部分 教养快乐宝宝:从情绪调节开始


第五章 释放宝宝的天性


有一个东西能预测宝宝长大后会不会幸福:交朋友的能力。在哈佛,有一个持续了几十年的大型研究项目:“The Grant Study”。该研究追踪了一大批哈佛学生几十年的经历,最后发现,跟一个人幸福水平相关的唯一关键因素是:和他人的关系(家人、朋友、恋人、孩子)。简单来说,与他人有良好关系的人更幸福。(关于这个研究,有个TEDx演讲:Robert Waldinger-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怎样让你的宝宝将来有更多的朋友?

答案是两点:情绪稳定、有同理心。情绪稳定是基础,有同理心的前提是能够识别他人的情绪,进而才能感同身受。

情绪稳定,展开来说,就是孩子能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有应对自己各种情绪的能力。这个能力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在幼儿期不断培养。情绪是没有好坏的(虽然在我们的文化里,这点常常被忽略,比如孩子哭了,长辈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不许哭。这样孩子就会认为“哭是不好的”)。

情绪对大脑很重要。人为什么会有情绪呢?这其实是大脑的一种过滤机制,提醒大脑哪些事情是值得注意的,哪些可以忽略。情绪就像一个个便利贴,提醒大脑,这是什么。

第六章 养成幸福的习惯


要养出幸福(情绪稳定有同理心)的孩子,父母能做什么?

  1. 高要求高响应的权威型教养方式(四种教养方式之一,另外三种分别是:高要求低响应的独裁型、低要求高响应的溺爱型、低要求低响应的忽略型。);

  2. 接纳自己的情绪(孩子会模仿,切记);

  3. 关注孩子的情绪;

  4. 教孩子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

  5.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要置之不理,而是正面去“迎接”情绪;

  6. 跟孩子的交流过程中,给予孩子大量的同理心。

(以上六点中,后面五点都是跟父母怎么应对自己的情绪密切相关的。如果父母都不能识别、接纳自己的情绪,怎么培养孩子这种能力?如果父母都不能自己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又怎么教孩子把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父母对自己的情绪、对彼此的情绪都是逃避的态度,怎么指望父母去“迎接”孩子的情绪,如果父母在相互的交流中都没有同理心,怎么对孩子有同理心?

其实看到这里,我觉得,除去孩子先天的基因因素、先天气质等,如果孩子在情绪管理上有问题,绝大部分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而父母如果本身情绪稳定有同理心,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很容易成为这样一类人。从某个角度来说,当父母容易也容易,自己做好榜样就行,说难也难,因为我们已经成年,很难改变,如果意识不到自己需要改变的话,就更难了。)

关键在于:

  1. 知道自己正在经历某种情绪;

  2. 能够识别并说出具体的情绪名称和感受;

  3. 当他人在经历相同的情绪上时能第一时间识别出来。

一个有意思的研究来了:如果一个孩子在七岁以前开始学一种乐器,学至少十年以上,这些孩子长大后对情绪的识别能力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

情绪非常关键,所以这里要啰嗦一下。成功培育出情绪稳定有同理心的孩子的父母有以下四个特点(大家的目标哈):

  1. 他们不评价情绪,即不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

  2. 他们认为所有情绪都是自然而然的,是人的一部分。

  3. 他们很清楚,行为是选择,情绪不是。

  4. 他们把孩子情绪爆发的特点时间点当作一个教学的机会,而不是把它当作危机。

如果父母觉得对孩子的情绪无能为力,不采取任何措施,只能任由它过去,长此以往,抱这种态度的父母就可能养育在情绪管理上有问题的孩子。有意思的时候,有时候仅仅让给孩子释放情绪的机会,就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还记得前面不让孩子哭的长辈么?)。

第四部分 塑造道德宝宝:规则、纪律、奖惩缺一不可


第七章 教育有道德的宝宝


宝宝天生就是有道德感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教养出有道德的宝宝,父母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1. 清晰,一致的规则和及时的奖励。每当孩子遵守规则时,给予及时的表演,此外还需要在不良行为不再出现的时候给予鼓励。

  2. 及时的惩罚。惩罚必须是安全的(情感上),必须让孩子明白,你针对的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

  3. 解释规则。比如,你不让孩子碰别人家的狗,违反这个规则就要接受惩罚。这是规则本身。解释规则指的是,告诉孩子为什么有这条规则。原因可能是:有的狗很凶,陌生的狗我们并不了解,所以有可能有危险。让孩子明白,设置这条规则是为了保护TA。

如果把整本书归纳成一句话:养育一个幸福的孩子,父母要做的是愿意定期进入孩子的世界,并试图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成长。

 附:Brain Rules List 

Pregnancy

Babies develop an active mental life in the womb

Stressed mom, stressed baby

Eat right, stay fit, get lots of pedicures


Relationship

Happy marriage, happy baby

The brain seeks safety above all

What is obvious to you is obvious to you


Smart baby

The brain cares about survival before learning

Intelligence is more than IQ

Face time, not screen time

Safe baby, smart baby

Praise effort, not IQ

Guided play—every day

Emotions, not emoticons


Happy baby

Babies are born with their own temperament

Emotions are just Post-it notes

Empathy makes good friends

The brain craves community

Empathy soothes the nerves

Labeling emotions calm big feelings


Moral baby

Babies are born with moral sensibilities

Discipline + warm heart = moral kid

Let your yes be yes and your no be no


推荐阅读:

《教出乐观的孩子》马丁·塞利格曼

《Mindset》Carol Dweck


TED演讲推荐: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相关文章

01

重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02

老外眼中的现代中国(书籍推荐)

03

老外眼中的现代中国(视频推荐)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艳君Yanju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