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与汝偕亡——谨以此文献给曾经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

2016-08-01 萨苏 老萨有发现

编者按:今天是人民军队创建89周年的纪念日,回望历史长河,中国军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光荣传统一脉相承,数不清的将士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献出热血——与汝偕亡、向死而生,在危亡的湍流中迸激而起!今日愿撷一朵浪花,绽出中国将士的军魂!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

与汝偕亡——十八团大清桥伏击战


1


萨的老家当年有一支著名的“攻城八路”——冀中十八团,善于攻坚。土匪孟克臣投日,被冀中十八团和保满支队解决,余部逃进日军据守的大清桥据点。十八团一围三天,日军和土匪奋力顽抗,日本兵和土匪的枪法都极准,没有重武器根本打不进去,鬼子不叫援军,在炮楼顶上对着八路嗷嗷叫板,气焰十分嚣张。


有人提出来向吕正操司令要炮去,当时的一个副团长,我们平乡老乡,作战经验丰富,也如是说——就手里这点儿东西玩不出花样来?


于是,土八路开会,开完会,第二天就来了邪的。


怎么邪?


大清桥据点地势较低,当时正逢夏季河流涨水,八路掘开了滹沱河河堤,水灌大清桥据点。


日军对此早有意识,只是觉得地势相差不大,八路掘堤也最多淹炮楼的底层,大清桥据点是四层大炮楼子,根本不怕,反而可以提供更多水源。所以虽然看到八路上了河堤,也没有加以阻止。


要说日军的想法也有道理,可他也不想想,低估中国人的智慧是什么后果?


于是两天以后八路半夜掘堤,河水漫灌,把据点周围变成了一个浅浅的死水洼。早晨,据点的日军起床就闻到一股奇异的味道,而且立刻发现这味道对食欲绝对的不是良性刺激。


哪儿来的恶劣味道呢?就是那流过来的河水。


河水,本来是没有味道的,但是,这两天八路同志们可没闲着,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附近各村收集来的大量粪尿统统倒进了堤坝的缺口,水一冲,这些黄白之物自然就直奔炮楼周围而去……


八路等了整整一天,鬼子都没上楼顶叫板。


有门儿。


此后的几天,受到鼓励的八路不断巩固成果,更在其中加入死猫死狗等物,时值盛夏,用现在话说,空气对流强烈,气味“宜人”。远远望去,蚊蚋横生,酷日如焚之下那黄色的死水洼晒得冒泡,炮楼周围隐隐有轻烟缭绕。大清桥据点的守军饮食俱废,纷纷染疫,不要说上楼示威,连站岗的都出不来了。


没办法,在恶臭和疾病的里外夹攻(后来知道守军中多染恶痢)之下,守到第十天日军和土匪伪军冒死突围。


据说战后新华社想让十八团的战士站到炮楼上,拍一张《十八团胜利攻克大清桥据点》的照片,十八团上下就是不配合,只说:等天冷了以后再说吧。


虽然跑了题,却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的东方式智慧。


不过,据我所知,这一仗,远不是仅仅是这样轻松。


日军和伪军杀出那一片令人恐怖的黄色沼泽就进了十八团的包围圈……


2


那一仗,日军就跑了一个小队长、一个翻译。是这个翻译把受伤的日军小队长扮成中国人,利用八路军的政策逃脱的。这支伪军的指挥官孟克臣不久被镇压。


日本战败的时候,别的汉奸多被老百姓打死,这个翻译被感恩戴德的日军小队长带到了东洋兵库县,在这儿入了日本籍隐姓埋名地生活了下来,一呆,就是五十多年。2000年,我和风烛残年的这个人相遇,并曾深为这个叫做武田的“日本人”的热情和亲华所感动,直到他告诉我这段历史。


武田在医院里给我讲过和十八团那一战。


当日军和伪军冒着冷枪行军,压缩队形翻上一座山丘的时候,当先的日军尖兵忽然目瞪口呆。


几百名八路军战士,就在山坡的反斜面静静地排成阵型,鸦雀无声地等待着他们。武田讲十八团不是“土八路”,那是八路军的主力团,精锐。


从山坡上望下去,八路军战士三八式步枪上装好的刺刀仿佛白色的树林,在阳光下闪着寒光,却一动不动。


一时坡上坡下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心跳。


武田形容当时心中是“血液凝固”般的冰冷。


或许八路军指挥员等的就是这一刻,只听一声“杀!”排成阵型的八路军的战士顿时像崩开的河堤一样呐喊着猛扑上来,势不可挡。这个情节有几点可以强调:


第一,武田觉得从看到八路军到肉搏开始,几乎没有任何时间停顿,日军根本来不及反应,这或许是距离很近,或者,是武田当时过于紧张,忽略了时间;第二,八路军肉搏前先开了一排枪,日军的小队长指挥官就是被这一排枪打中,倒了下去;第三,武田形容八路军的那一声“杀”凶狠凄厉,令人胆寒。因为他模仿这个“杀”,把医院的护士小姐都招来了。


周围都是惨叫声和咒骂声。


战斗激烈而短暂,七八个八路军战士围着一个日军的拼刺持续不了几分钟,幸好八路军冲锋的时候就有人在喊——“老乡,缴枪”,“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伪军缴枪不杀,往两边跑”这样的口号,伪军们要么跪地投降,要么扔下枪逃走。


武田(我不知道他中文的姓)滚到一边的草丛中,发现那个受伤的小队长也摔倒在离他很近的地方,因为他平时和这个小队长“交情”好,武田爬过去把小队长的日军军服脱掉,背着他逃走。


那一仗,日军就活了这小队长一个,伤好后被解职进了预备役。


冀中十八团

能打硬仗的冀中十八团

幽燕子弟的冀中十八团!


……


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宗,不但有智慧,更有骨头。


武田说我也是河北人呢,咱们是老乡。


武田请我给他找些中国的录像带和画报来,他说他老了,很想回国。


武田请我给他打听打听,现在回中国,还会不会被追究呢?


我告诉他,巧了,我家的一个亲戚,承德军分区后勤部的朱智海部长,原来就是十八团的敌工干事,我给你问问他。武田说太好了,问问他愿意不愿意交我这个朋友。


我问了朱部长,他还记得这场战斗,他说,鬼子顽强得很,那一仗冀中十八团阵亡了十三个人,有一个战士的肠子被挑出来还刺杀了一个日本军曹,当天晚上没有抢救过来……


听到武田想交朋友的话,电话里,有一段沉默,我想象着这个老八路清瘦的面孔,猜测着,他肯定是吊着眼仁,一边嘴角微微翘起的那个样子——每次他想问题用心的时候都是这个表情。


末了,朱部长回话了,他没回应武田要交朋友这件事,只是问:“他想要看国内的片子?好吧,我给他寄一套《八路军》去。”


武田在2006年夏天病死于日本尼崎市立医院,最终,也没有回去。


3


对于武田,我个人感情很复杂。在我刚到日本的时候,他曾经给我很多帮助,而他在我那里,看着国内的照片边看边擦眼泪的情景一如眼前。可是他从来不说自己当时做翻译官是错的,只说是“没法子”,抢救日军小队长,是因为“交情”。


这样说也不是完全不能解释,然而,想起晋梦奇司令在刘家窑殉国的那一枪,在别人唱着“高粱红了”走上抵抗侵略的战场时,他却在因为“交情”抢救敌国的军官,给烧杀抢掠实行三光的敌军提供帮助。这个解释实难信服。我想,或许武田在日本久了,也学会了死不认错的毛病。


十八团在兵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为何要拼刺刀?采用残酷的白刃战解决战斗?


朱部长讲并非是为了节省子弹,而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此战日军带着机枪,伪军也多是土匪,枪法很好,而八路军由于子弹奇缺,训练中实弹射击较少。如果对射,我军损失必大。一排枪后直接进入白刃战,可以最大地发挥我军人多,白刃战训练多的优势(其实训练上日军白刃战也很厉害,一对一还是要吃亏的),可以尽快结束战斗(日军援军乘汽车来的很快,这也是打扫战场潦草,放跑了日军小队长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就特别了,十八团当时的政委在战前下到一线(此战十八团实际出动一个营),让战士们擦干净刺刀,一个个检查,然后在队前对战士们作动员——“今天回来,刺刀不见红的不是好汉子!”


这种战斗动员的结果是全营上下嗷嗷叫,斗志高扬。


某位元帅说过,不敢刺刀见红的部队不是好部队。


这个政委的名字,朱部长和我说过,仓促间没有记住。五一扫荡前后十八团有一次血战,这个政委在那次战斗中阵亡。五一扫荡中十八团团长、政委、政治部主任都先后牺牲(一说团长重伤,政委牺牲),我在国内曾经看到过这次战斗的纪录,确有此事,但材料不在身边,如果有方便查阅国内史料的朋友可以帮我调查一下,这位政委的名字也就能够找到了。这个政委,朱部长说他“白净子,有文化,对兵特别好,打起仗来脾气暴烈,带队冲锋”。


这个政委的名字后来查到是朱爱华。看来,那个时候的政委,可不仅仅是政工干部。


八路军埋伏在反斜面的原因。这件事朱部长也曾解释过,其中背后的原因很让我震撼。


一方面,日军带着伤员,队形不能拉得太长也是八路军采用这个战术的一个原因,这样战斗开始的时候,日军和伪军几乎都在山坡的棱线上,目标明显,一排枪的杀伤极大。


更重要的一点是,埋伏在反斜面,的确我军在冲锋的时候要吃一点亏,但是却给了日军一个无法选择的命题——你如果掉头逃跑,那么我上你下,地势开阔,你肯定要被我打死的。日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冲下来拼命夺路。


七八倍的兵力优势,能让你突出去么?


十八团在山坡反斜面摆开白刃战的队形,含义十分清晰——那就是我的战斗决心。


今天,你和我只有一个能活着回去。


你死我活,与汝偕亡,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不过,日军带着伤员,队形不能拉得太长也是八路军采用这个战术的一个原因,这样战斗开始的时候,日军和伪军几乎都在山坡的棱线上,目标明显,一排枪的杀伤极大。


朱部长说,像大清桥这样的仗,冀中天天都在打。


八路军是今天解放军的前身,谨以此文献给曾经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


【完】


编后记有的中国人唱着“高粱红了”走上抵抗侵略的前线,与汝偕亡,也许不能活着走下战场;有的中国人因为“交情”冒死抢救敌国军官,他们活了下来,可是再也回不到自己的家国。


请转发

如果你也为中国军人而骄傲!

墙裂推荐:

玩他!中日之间还打过如此奇葩的一仗 | 特“萨”历史漫画


萨苏热文TOP10: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