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科学家失去了传人,中国与工业革命就此擦肩而过

2016-12-19 萨苏 老萨有发现

郭守敬死了,他没有传人可言,中国在机械世界的大门前漫不经心地走过。


邢台有头翻白眼的龙


“你这龙怎么在翻白眼呢?”我问瑞红大姐,顺带着老气横秋地补上一句,“您这是涉及历史的博物馆,细节不注意可不行啊。”



说瑞红大姐的龙在翻白眼,可不是开玩笑,而是有照片为证的


现在很多仿古建筑和物件在制作的时候往往比较粗糙,特别是细节上把握不够,容易贻笑大方,看来,负责仿制这条龙的师傅,是不懂得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


在她这儿,出现了这种细节性错误,我觉得是很不应该的。因为她所在的这个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颇有品位——地方比较有品位,展品也比较有品位。



郭守敬纪念馆,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活达泉公园内,瑞红大姐是老萨的平乡老乡,也是这里的负责人


冀南地气温暖,虽在隆冬,仍有几分小桥流水的清丽


在这地方工作的人多半会带点儿仙风道骨,用故宫博物院朱传荣老师的话说,给个知府都不一定肯换。


这里外观看起来古朴,但郭守敬作为一名科学家,用一生心血研制的各种仪器,从浑仪到仰仪,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当然是复制件。




尽管是复制件,其工艺相当考究。这是其院中简仪底部支架上精致的花纹,是据紫金山天文台简仪(我国现存最早同类仪器)拓片后复制的。


但百密一疏,还是见到这样一条没做好的龙。


“哪条龙?”瑞红大姐一愣,眯起眼睛来看,然后乐了,“你的眼睛还挺尖。”她回头喊展厅的管理员的:“小蓉,咱们那钟该灌水啦。”


钟?还要灌水?等弄明白怎么回事儿,老萨也不禁莞尔。


纪念馆内摆放着一件酷似宫灯的大型展品,我看到的这条龙,便在这“宫灯”的顶部。



经过解释,我才明白,这玩意儿根本就不是宫灯,而是世界上第一台自鸣钟


提到钟表,我记得当年传教士到中国来,常带的礼物之一便是座钟,很多顽固的守旧分子,家里也会接受放一台的,光绪皇帝甚至因此学会了修钟表。只是无论用的,还是修的,都是舶来品。


而这台被称作“大明殿灯漏”的自鸣钟,完完全全是国产品,而且有知识产权,因为它诞生的时候,欧洲第一台座钟的发明家,还在他妈妈的腿肚子里抽筋呢。


这口钟诞生于1266年,设计者,便是这座纪念馆的“馆主”郭守敬。


严格地说,大明殿灯漏并不是世界上第一台座钟。迄今可靠的第一台座钟是北宋大臣苏颂等建造的水运仪象台,是一个足有三层楼高的大家伙,作为天文仪器建造的。



水运仪象台构造


这座天文仪器在金军入侵时被掠到北方,郭守敬于金哀宗八年出生在邢台,或许他设计大明殿灯漏的时候,是借鉴了水运仪象台的某些成果。他虽然一生大半在元朝度过,但其授业恩师子聪和尚(《神雕侠侣》里面的贼秃)和祖父郭荣都是受中原文化教育的学者,野蛮的元帝国在郭守敬的教育问题上乏善可陈,他是那个消失了的文明的传承人——也许是最后的传承人。



原装的大明殿灯漏有五米多高,目前我们看到的是1/2比例的复制品,但每一个部件都是严格按比例压缩的


和水运仪象台不同,大明殿灯漏是一台标准的计时机器,被安放在元大都皇宫大明殿内,用于控制朝会的时间——哪个迟到的大臣也不敢说自己家的沙漏比皇上的“北京时间”更准。


大明殿灯漏的设计有很多独到之处。


正因为没有受到国外钟表的影响,所以它的时刻表示方法独具一格,在其中部相当于表盘的位置,有小木人抱牌而出,显示的是时辰,相当于时针,而其下方有一小人手指刻度,表示的是分刻,相当于分针,它的四面各有一个钟面,这一点倒是和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有些相似。


不过,每个钟面下方又有所不同。



每个钟面的右下角都有一个小人,作准备敲击乐器状


按照记载,每个时辰,这一自鸣钟都会在机械的带动下,由小人敲击四次——一刻击鼓,二刻敲锣,三刻撞钟,四刻击铙。看来,中国人好热闹,在那个时代就有体现了。


有意思的是,它还具有类似于机械钟表的调节阀,用于调整时间,控制快慢。


灯漏顶部二龙戏珠图案中的珠子及其下方连接的杠杆,便是进行控制的旋钮


那么,顶上的三颗圆球,又是代表什么的呢?


答案出乎意料,竟然是太阳、地球、月亮!


看到中国人如此淡然地对待地球是不是圆的这件事,不知道哥白尼、伽利略和布鲁诺会不会以头抢地。


那么……这么精心仿制的一台仪器,怎么会出现龙翻白眼的怪相呢?


瑞红大姐说这龙不仅会翻白眼,而且还会张嘴呢


原来,这也是郭守敬设计的“机关”之一。和西方钟表使用发条的原理不同,大明殿宫漏是用水力为动力的,它有一个水箱,通过一连串轴承带动的水斗驱动机械进行运转。这一机构十分巧妙,但需要定时加水。


怎么知道它是否需要加水了呢?在这台仪器顶部两端,各有一个龙头,其眼珠、舌头、下颌通过浮标与水箱相连。如果用于驱动的水量有不足的危险,龙便会翻白眼、吐舌头、张大嘴(这什么形象啊?!)


可以想象这副样子如果被皇帝看到,会引来怎样雷霆震怒,所以这个设计保证了负责加水的人员在这台机械运转的近百年时间里,始终没人敢犯马虎的错误。直到徐达的大军逼近京畿,元顺帝烧毁大都逃走,这台精巧的“北京时间”才毁于战火。


其实,这台大明宫灯漏让我最感震动的,并不在于它的精巧,而在于它的内部结构。



按照郭守敬原图复制的驱动水斗结构



这套精巧的驱动装置被安置在灯漏下方的机箱内,给人以强烈的穿越感



这是一种与宋元时代有着强烈违和感的机械,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于中国古代科技的认识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古代科技总脱不开能工巧匠的灵机一动或者对自然的巧妙模仿。传统上,我们的学者追求的是“知其然而更知其所以然”,能够明白事情的原理,是“格物致知”的极致。


但苏颂和郭守敬们已经走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们明白了原理,还要用它根据自己的意愿制造出世间不曾有过的机械和仪器,超越最快的飞禽、最猛的野兽,来征服世界。



郭守敬的简仪上有着比前代精确三倍以上的刻度,曾有一位炮兵上校不可思议地对我说,这东西有方向机、高低机,还有砧孔式瞄准具,加上个炮身就可以当高射炮用啦


我们对自己的文明,了解的其实还是太少了当我们谈起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往往只记住了造纸术和指南针,却忽略了郭守敬造出的轴承。而它,几乎是所有现代机械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


一旦人类掌握了机械的力量,工业时代便近在咫尺。


可惜,这只是中国传统文明在科技领域几乎最后的一抹霞光,到清末之前,最伟大的中国学者徐光启也只能是一个文明的引进者。统治阶层抛出的科举诱饵让中国的读书人在此后几个世纪忙于八股考试,而且乐此不疲,政治压倒了一切,奴才代替了士大夫——至于科学,当所有人都成为皇帝的奴隶,又哪儿来的进步动力?我们要等到五四运动,才听到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声音。



郭守敬死了,他没有传人可言,中国在机械世界的大门前漫不经心地走过


面对郭守敬的辉煌,我不知道是应该自豪,还是为他遗憾。





当我们谈起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往往只记住了造纸术和指南针,却忽略了郭守敬造出的轴承。而它,几乎是所有现代机械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一旦人类掌握了机械的力量,工业时代便近在咫尺。


转发到朋友圈,支持萨苏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老萨最新热文TOP10:

联系我们请加微信号:sasu2016

邮箱:sasustudio@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