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之星】石进全:一人一船,坚守海上邮路23年
作为三都澳海域唯一的邮政“摆渡人”,23年来,他以一个人、一艘船,服务了一片海域4个岛、8个行政村两万余名群众。他说: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
他就是本期“平安之星”
宁德市蕉城区海上邮递员
石进全
冬日的清晨,当海岛的炊烟刚刚唤醒三都澳的太阳,一艘刷着绿漆的船艇便如期从码头出发。船只驶过,在海面上带起了一阵雪白的浪花,也带来了两万余名群众的期盼。
船是中国邮政船,而驾船的人是宁德市蕉城区海上邮递员石进全。
地处中国南北海岸线中部的三都澳,是通往世界各国的金钥匙,自古以来就是五邑咽喉要地,126个大大小小的岛屿犹如珍珠般星罗棋布地撒落于它的周围。上世纪80年代末,大黄鱼养殖业在这片海域悄然兴起,随之也涌现出了一批海上社区组织。为把邮件和报刊及时传送到海上渔业养殖户、海岛渔民和海上社区工作人员手中,福建开通了唯一的一条“海上邮路”。
石进全的父亲雷成钗是这条“海上邮路”的上一任投递员,靠着一艘小舢板在海上从事投递工作23年。8岁那年,石进全第一次跟着父亲摇木船送书信,渔民一声声打趣的“小邮递员”让他既新奇又自豪。也是从那时起,父亲为乡亲们倾情服务、群众们对父亲真诚感谢的画面就烙在了他的心中。
18岁那年,石进全正式从父亲手里接过邮包,接过了为党和人民传递声音的责任,接过为群众架起信息沟通桥梁的使命。为了方便工作,他在海上渔排搭起了一个十多平米的“小家”,每天上午从这儿赶往三都镇邮政局领取当日邮件,下午则驾着那艘印有“中国邮政”字样的玻璃钢汽艇,将分选好的邮件、报刊、包裹分发至各海岛、渔排。
海岛偏远,岛上大多都是崎岖的山路,投递工作全靠徒步,一年下来石进全要走坏好几双鞋,而海上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更是为投递工作增添了不少阻碍。“在这座‘海上浮城’中,随意一座渔排的新建或者拆除,甚至是一条缆绳的改动,都可能影响航线的判断。要想逐家逐户把邮件送到,很多时候只能依靠太阳的位置、潮汐的方向、远处山峰的形状来寻找方向。”石进全告诉记者,在每日投递量达200余件当下,他一天有近8个小时行驶在海面上,穿梭在渔排间。
“除了辛苦,最担心的还是安全问题。”石进全的妻子黄爱平说,海上驾船不比陆地行车,最怕遇到恶劣天气。几年前,石进全就曾在一次风雨天中遭遇翻船事故,所幸人和快件均无恙。她曾几次劝说石进全辞去这份工作,改做水产养殖,可石进全坚持不同意。
父子接力46年来,除了刮台风,这条海上邮路没有中断过一天,没有误过一次邮班,没有丢失过一封邮件。石进全始终记得接过邮包时,父亲对他说的那句话:“选择了投递工作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无论多苦都要坚持。”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举国停摆之时,石进全仍然坚守岗位,保障邮政服务“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虽是单人作业,但石进全每日依然严格落实防疫规定动作,一日四次测量体温、洗手消毒、佩戴口罩及手套,做好邮件与船只的消杀工作,为渔民筑起安全防线。他明白,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海上投递工作相比陆上投递危险性更大。因为海上无法封村封路,邮件不能统一放在指定地点,他必须像往常一般,将邮件投递到渔排上的每家每户。也正是这一次次不顾感染风险的准时投递,解了不少村民燃眉之急。
仙竹村的小利(化名)自小便患有癫痫,春节过后,小利因疫情原因始终没能前往医院就诊,只能靠其姐姐网购药物加以控制。疫情形势愈发严峻后,小利家人担心收不到药物,第一时间便给石进全打去了电话。得知情况,石进全通过多番联系和查找跟踪,最终为小利找到了包裹,使其避免了病情恶化。
疫情爆发后,石进全意识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便竭尽所能参与到防疫工作中来。海上渔排和岛屿的信息相对闭塞,于是,他每天将自己了解到的疫情信息传递给渔民,并教他们防疫知识,耐心劝导渔民佩戴口罩,告诫他们不要随意外出,并在有需要时代为前去超市采购生活必需品。
2020年2月初,细心的石进全发现村民老陈一家五口接连几天都未佩戴口罩。石进全与老陈简单交谈后得知,老陈夫妻皆有残疾,家里的2个儿子患有智力障碍,一个女儿还在读书,经济困难的一家没有条件买到口罩。第二天,石进全点了点家里剩余的口罩,一个未留全都送与老陈,并一个一个教他们戴上。看着递到手中的口罩,老陈感激得说不出话,只是紧紧地握住石进全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看到乡亲们脸上暖心的笑容,我也能感受到被需要的幸福。”石进全说,多年来他已熟悉三都澳海域的每一个海岛渔村、每一片渔排社区。海上乡亲们的需要,是他心无旁骛坚守岗位的最大动力。提到石进全,很多村民都说他“脾气好”“不容易”,对这位给海岛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海上邮递员,村民们也感激在心。
来源:清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