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象益|“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文情怀下的创造力”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湖畔导读
让孩子蒙眼翻书,一小时可以学2000个汉字?这一曾让不少家长打开钱包的“量子教学法”,为什么能有市场?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李象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骗人的诡辩,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它实际上涉及到一个人应该有正确的科学思维和判断的素养。”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鱼龙混杂的环境下,公众更需要科学思维、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提升辨别能力,并运用科技为人类共同的未来进行创造。
湖畔问教,与您一同问教李象益,科学教育如何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
李象益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原理事长
国际博协执行局前执委
国际博协科技馆委员会原副主席
东钱湖教育论坛顾问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目标
2013年,李象益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有“科普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卡林伽”科普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上世纪80年代,李象益接过了建设中国科技馆的重要使命,从那天起,这位从事了22年喷气发动机研究的科学家,成为了一辈子献身科普的教育者。
他是中国科技馆主要开创者之一,并成为全国各地10多个科技馆的总顾问或首席顾问,退休后,仍然积极活跃在科普工作的第一线。
李象益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是一个关系到建设科技强国、打好培养创新人才社会基础的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众的科学素养应该是一个综合目标。”
01
公众科学素养包含三个组成部分:
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不等于具有了科学素养
公众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国际上普遍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
根据中国科协数据,截止到2018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为8.47%,全球排名仍然不高。
李象益说:“科普提高科学素养至少有4个层次:科学知识积累、科学应用能力、科学的态度及思想与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很遗憾,我们国内大多数的科普仍只停留在知识积累这个层次上。”
02
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应用能力:
不懂操作智能设备就是缺乏基本的科学应用能力
对于基本的科学应用能力,李象益拿手机来举例。
“手机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而是智能终端。过去人们对手机、电脑的态度是可学可不学,现在手机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结合,老人家买三块钱的菜都要用手机付款。
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会进入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所以,今天如果你不尽快地学习手机等智能设备,就意味着你不具备基本的科学应用能力。”
03
树立公众正确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量子教学法”就是典型的骗术
李象益提到央视报道揭露过一个骗术,不久前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有人宣称把小孩的眼睛蒙上,一个小时就可以学到2000个新字,且可以复述,说这叫“量子教学”。
李象益说:“这实际上是一种骗人的诡辩,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这个问题说明什么呢?它实际上涉及到一个人应该有正确的科学思维和判断的素养。“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鱼龙混杂的环境下,公众更需要科学的思维、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来提升辨别能力。
所以,现在我们必须关注把科学教育从知识层面提高到掌握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适应当今这个思维变革时代的需求。”
04
公众应该具有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
李象益提到,科普工作者不仅要引领公众科学地工作和生活,还要引导公众关心国家创新、社会进步、人类命运等这样的大问题,这就是一种价值观问题。
当前我们的科学教育还只偏重科学知识的传播。未来,更重要的是要从科学知识的层面提高到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这也是世界的大趋势。”
结 语
2019年,李象益受邀成为东钱湖教育论坛的顾问。他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科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对于科学教育的创新和深度发展,仍和世界水平有很大的差距。
如何普及和传播现代科学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的使命,这也将是像东钱湖教育论坛这样的民间、开放、多元的教育交流平台的一个重要使命。”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智库|于素梅:
中国孩子体育教育的难点到底在哪里?
▲
智库|史宗恺:
大学体育可以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学生
▲
智库|朱光潜:缺少了美育,
教育只能培养出书虫、清教徒和享乐主义者
知行合一,欢迎转发
· 风起东钱湖 ·
凝聚智慧 启迪未来
让教育不再独行
湖畔问教
凝聚智慧,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