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袁振国:三谈教育线上线下融合
湖畔导读
各地陆续开学了,“神兽归笼”,家长们总算松了一口气。
眼看孩子们回归课堂,教育似乎就要恢复常态。但是,经历了疫情期间线上教育的洗礼,单一的线下教育,还能满足孩子们的广泛求知欲吗?还能适应老师的单维度教学吗?
人们期待的,不是单纯地回归线下教育,而是寻找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融合的新常态。
湖畔问教,与您分享著名教育学者,东钱湖教育研究院院长,袁振国的第三篇独家特稿:如何通过线上和线下教育的融合,实现1+1 >2的效果。
袁振国
著名教育学者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浙江东钱湖教育研究院院长
曾任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社科司副司长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现在学校已经陆续复学复课,如果把这次线上教育大练兵的成果搁置一边,回到从前,那就太可惜了,我们务必要保持和发扬线上教育的优势,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育人水平。
01
培养研究能力
信息能力尤其是基于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的关键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自然离不开网络的实际运用。
大家知道,中国学生在国际学生测试项目(简称PISA)中的成绩是非常出色的,但相比较于纸笔测试成绩,我们在线上测试的成绩却有一个明显的落差,与最好的水平相差二、三十名。
线上测试不仅仅是动动键盘和鼠标,而是材料组织和呈现方式的不同。
更重要的是,纸笔测试题目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条件都是充分的,而线上测试题目提供的条件可能是不充分的,需要你到网上去搜索,去整合,去创造。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是线上测试的最大特点。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搜索和整合材料,题目就无法完成。这也可以叫做“非对称性学习”。事实上,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是现实生活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能力,往往也是最缺乏的能力。
所谓“高分低能”的本质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把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解决复杂问题。
生活中的问题很少是可以简单照搬定理、套用公式就能解决的,需要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这就要善于“无中生有”。而线上练习为培养这种能力提供了新的空间。
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有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刚刚教了五年级学生绘制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柱形图等统计图,上网课时,她很自然地就把数学知识和疫情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制作疫情的数据统计图,可以做全国疫情的数据分析,也可以是本省、本市的,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02
培养合作能力
简单的问题可以自己一个人解决,复杂的问题常常就要具备多个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人合作解决。
有些问题一个人也能解决,但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因此在有限时间内一个人就无法胜任,而多个人的合作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解决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个人解决问题可能只有一种办法,一个方案,而多个人解决则可能产生多种方法,多个方案,从而选择一个最好的,使大家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
2017年10月,清华附小的六年级学生成为了“网红”,原因是几位小学生在苏东坡980年诞辰之际,利用网络搜索资料,利用网络进行小组讨论、交换资源,利用分析软件统计苏轼诗词的高频用词,利用家长资源帮助学习,合作完成了一篇《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论文。
他们分析了苏东坡的生活背景,比较了他前后左右诗人的诗歌风格,提取了苏东坡入诗最多的十个高频词:子巾、归来、使君、不见、故人、平生、人间、何处、无人、万里,总结了苏东坡“琴棋书画”的内在联系。
同学和同学、小组和小组、孩子和家长、学生和老师进行了一次网上学习的大联欢。
如此高水平多层次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对网络的充分运用,是无法想象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
03
培养德育能力
德育是正确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关系的教育。线上人和人不见面,社会性和情感性不足,通常来说是不利于道德教育的。
但在2003年SARS病毒流行时,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告诉我,他们当时就尝试在网上开课。但某个班有一位同学没有电脑。他们没有简单地由学校为其配备一台电脑——虽然他们完全有这个条件,而是请全班同学在网上讨论。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志愿捐款为这位同学购买一台电脑,并帮助他克服困难安装好电脑,全班同学同享网上授课的新生事物。把困难和问题转化成了一次难得的德育活动,进行了一次互助互爱、团结进步的教育。
还有这次疫情发生后,宁波华茂学校的老师们,不光在网课上让学生主动关注疫情,还以身作则响应“抗击疫情、互帮互助”的号召,捐钱捐物,参与到“抗击疫情,华茂人在行动”的队伍中来。
学生和家长知道后,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学生拿出了春节时积攒的压岁钱,有的和父母一块儿采购口罩、防护服发往物资短缺的医院,还有的和父母一块儿做志愿者值守小区门岗。“守望相助,共度难关”的情感理念不光停留在课堂上,更体现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04
共享教育资源
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线上教育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手段无法突破的阻隔,让欠发展地区的学校和学生共同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随着我国网络的全面覆盖,山沟沟里孩子也可以和大城市里的孩子同上一门课,共同讨论问题。同时城市的学校和学生也增强了同情心、荣誉感和责任感。
再者,现在很多科学实验受到经费、安全和技术限制,无法充分进行,而仿真软件、模拟软件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以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可以克服在真实环境中无法实现的实验操作,比如爆炸、地震、海啸场景,比如分子运动、行星运动,比如抢救病人,股票交易,等等。
另一方面,由于条件限制,还有不少学校没能建成标准实验室,或者即使建设了标准的实验室,也难以开足开齐各种实验。但线上教育可以通过三维软件、仿真模拟软件,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环境中“走进实验”,缩小教育差距。
05
推进个性化学习
线上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时空的无限性,为选择性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这是线上教育最大最根本的优势。发挥这个优势,实现因材施教,是人类千百年的梦想。
在这次疫情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就尝试了一次分层设计“云教学”。
分层教学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共同收获、成长。
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绘画能力不可能在同一起跑线上。美术“主播”们根据教学内容的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的分目标,临摹画和创作画不同的因材施教要求,也使每位学生在美术认知水平上得到不同的进步。
英语“主播”们形成的“进步作业小展示——个性差异小辅导——星级难题小挑战——互动点评小讨论”四步走的在线教学方法,满足了学有所困、学有所长的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体育“主播”们除了在课上关注着全体学生的练习情况外,对班中的“小胖墩”们更是给予更多地“照顾”。
分层的达标要求、分步的练习指导,让隔着屏幕的师生感情逐渐升温,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
06
开展教师线上培训
2020年3月6日,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进入最紧要的特殊时期,一场别开生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区域教师全员研修活动在江苏省泰州市如期举行。
聚焦小学语文课标和教学设计,泰州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在“泰州教育生活云”研修平台线上对兴化市全体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兴化1300多位小学语文教师在各自的手机上打开“泰州教育生活云”App,聆听专家讲座,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疑惑和建议发送到评论栏与专家互动。
此次活动,教师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后台显示参与线上收视人数多达5000多人,评论栏发帖8000多条。
“泰州教育生活云”是江苏省泰州市经过三年的努力,打造的一个基于“手机终端、全员参与、研训一体”的线上教师研修社区平台。他们旨在建立一种“全员参与、专家引领、团队合作”的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专家有计划的系统引领,常态化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研修,实现全体教师个性化问题得以解决和专业能力全面提升的研修目标。
以上只是线上教育具有线下教育不可替代优势的几个例子,但线上优势的发挥又需要线下教育的配合和支持,二者融合,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我们应该充分总结和发扬各地、各校的成功经验,构建新的学习生态和教学生态。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独家|袁振国:再谈疫情后教育的线上线下融合
▲
独家|袁振国: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的转型升级
▲
全球教育观察|我在加拿大上小学:
生活在哪儿,就要面对哪儿的问题
知行合一,欢迎转发
· 风起东钱湖 ·
凝聚智慧 启迪未来
让教育不再独行
湖畔问教
凝聚智慧,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