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教育观察|在日本,为什么迈错一只脚都是“失礼”?

刘小新 湖畔问教 2022-03-28

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们哟




湖畔导读

非常有礼貌”的日本人是如何从小培养出来的?


为什么在日本,“失礼”被认为是一件很大的事?


西化的日本年轻人,还愿意继续坚守“礼”吗?


湖畔问教,与您一起看一看日本孩子日常的“德行”教育。

很多来日本旅游的人都会对日本人的礼貌、守规矩印象深刻。


不止是在服务业,在日常生活中,过马路时远远停下的汽车司机、路上热心给游客带路的陌生人,甚至公交车站、商店门前自动排成整齐队伍安静等待的人群都会给人留下遵规守礼、温雅待人的印象。


做为千年古都和文化重镇的京都府,对于“礼”这件事情就显得更加在意。

▲新学期开学,学校一进门的展示板上,写的是关于如何打招呼的六项标准礼仪。

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礼仪的社会,对于礼仪的教育,从娃娃就开始抓起,一直贯穿始终。


但这种遵规守礼也不是一蹴而就的。1882年,日本政府首次把“修身”列为各学科之首,开始逐步开展关于礼仪规范的学习教育。如何表示敬意和各项礼仪等具体的内容,在明治时代后期,被政推广到全国各地。


如今在日本社会,孩子从出生起,就会被家长进行各种礼仪方面的影响指导。


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课程内容均是有关礼仪的。开学第一天,先从学习“如何微笑”开始,到如何与老师同学打招呼问好,再到表达感谢与敬意的学习。


看似平常小事,但却是关乎孩子一生教养的关键大事。而时刻站在对方的角度、从他人的立场出发,是日本礼仪教育的核心。

01

餐桌上的礼仪


看过日本动画片《樱桃小丸子》的人相信都会对小丸子吃饭前合掌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动了!)和吃饱后的再次合掌“ご馳走様でした”(我吃饱了)并不陌生。


来到日本后,看到小学校里关于餐桌礼仪的教育内容才知道,这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不止字面上表达的这些。

樱桃小丸子的吃饭礼仪

在吃饭前合掌所说的话,其实是用日本的尊敬语表达“我得到了”的意思。


意义是说,为了能够吃到这顿饭,许多动植物们奉献了自己的枝叶、果实甚至生命,感恩这些食物的来源奉献自己,让我们能够吃到美食。


饭后合掌所说的话,则是感谢为了这顿饭能够端到自己面前,而付出劳动的人们,这其中既有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也包括厨师甚至是每天轮流为大家打饭分餐以及清洁的同学们。


一想到有这么多人为我吃到饭而服务,这么多奉献自己让我吃饱的动植物们,餐前饭后的合掌不再是简单的例行仪事,忽然有了不同的意义,对吃饭这件事也变得认真起来。

▲学校中的小菜园,全是由同学自己来照顾管理。

几乎所有的日本小学都会在校园建一块小菜园,让孩子们体会到种植的辛苦与乐趣。


学校提供的午餐很少会有浪费的现象,吃多少盛多少。而且不管问到哪个孩子,大家都一致认为,学校的营养午餐超越家里的饭菜,最好吃。


每次分完如果还有剩余,大都要几个孩子猜拳,赢了的才有权利兴高采烈地夹到自己碗里。不剩饭,不浪费,也是用孩子们在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谢吧!

02

运动中的礼仪


日本大部分小学生除了学校的体育课和课后的各种体育活动班之外,还有很多家长会送孩子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团体。


家长们相信,体育运动除了使孩子们身体强壮,更是意志和礼仪的锻炼。体育竞技中既要拼尽全力去击败对手,还要有对团队和教练的绝对服从,面对被自己打败的对手更是要以礼相待,不能得意忘形。


像剑道这种日本传统的体育项目,更是把的“礼”放在了首位,而足球这种集体运动也会有向对手行礼、向教练行礼、和向家长(观众)行礼的环节。


初中的足球联赛后,双方运动员分别向家长进行行礼,道感谢。

日本作家高岛匡弘在他的书里也写到过,走入社会之后,许多公司在招聘时,会非常愿意招在校期间一直参加体育社团的人。


因为公司会认为,体育性社团里也是一种上下关系的礼仪社会,与公司内的上下级关系很相似,因此,这样的职员会更能遵守各项“礼”的约束,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客户及公司服务。


而文化社团的学生,受到民主人文思想的熏陶,更倾向于保持自由平等的立场,容易有较多的理由和自我主张,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教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结论。”

03

讲话的礼仪


同是做为曾经的“皇城”,北京人称呼对方时一定要讲“您”。不止是对长辈如此称呼,对初次见面或并不熟的人,也要称呼为“您”,而不能用“你”。小时候要是敢对大人说“你”,轻的挨大人瞪,重的就要挨顿揍了。


在日语对话里同样,“你”(あなた)这个单词是不太常用的,直接称呼会显得比较失礼。想称呼对方的时候,要称呼姓氏或者是职位名称等。


跟好朋友讲话、在公司里跟上司讲话、在学校跟老师讲话、或是服务业的人对客人讲话,都必须要使用敬语。另外还有“禁止形”、“命令形”等等称呼方式 ,分别在不同的场景下不同的人群中使用。


这样处处要求自己遵规守礼的日本人还怕做的不够好,还会处处说自己“失礼了”——进别人的家门要说失礼,打电话最后挂掉之前也要说失礼,敲老师办公室的门进去之后第一句话还要说失礼,走时也要说失礼了。


西西有一天上社会课,老师讲到了日本邻国,问大家喜不喜欢中国。有个小朋友说了句“不喜欢”。边上的同学马上喊出:“失礼!太失礼了!”


其实在我们看来,课堂中孩子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没有什么,但是因为有西西这个中国人在,别的同学会觉得,这样说有可能会让西西感到尴尬,因此认为这个同学非常没有礼貌。在讲话中随时体会对方的感受,而不仅仅只在意自己的感受,才是有“礼”的行为。

04

生活中的礼仪


早上走出家门和放学回家,推开家门的那一刻要跟家里的人打招呼,见到老师和同学则必须要非常“元气满满”地说早上好。在学校老师见到每一个同学也是会同样打招呼,一天要说上几十上百遍。


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往往都在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西西收到的日本好友用中文写的小纸条

在日本,孩子们很少会到同学家玩。或许是家长怕孩子有失礼的行为,给别人造成麻烦与困扰,因此大多数同学课后会约在家附近的公园里,或者只在小伙伴家的院子里玩。


但作为热情好客的中国人,西西特别喜欢约小朋友来家玩。每次日本的小朋友都会牢牢记住时间,准时回家。


有一次下雨了,西西便让爸爸开车送她的好朋友回家,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且同学家就相隔几条街的距离,并不麻烦。


没想到,第二天西西拿回了同学妈妈和同学分别写的两封信,信里用日文和翻译软件翻译出的中文表达了感谢,而且感谢的内容非常具体:谢谢让孩子来家里玩,谢谢爸爸开车送她回家,谢谢喝到了好喝的中国茶等等,还认真画了许多小画。


这些日常恰到好处的善意表达,成为了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虽说事小,但一个知道得体地表达感谢和感恩的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想必也会具备与人和谐相处的基本能力。

▲电影《日日是好日》中,典子在学茶道的一幕,让我想起初接触日本茶道时,刚一迈脚就被叫回去重来的经历。只因客人在我的左前方,而我先迈左脚,给客人看到的是身体的侧面,而不是自己的正脸,没有站在客人的角度去感受,因此会被认为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到了五年级,日本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会加入传统茶道的内容,也会开设课外的茶道班。


日本茶道是自上层社会开始流行的,因此更加注重行茶中的各种礼节。


这些礼节不止是服装与动作中的“礼”,还包括茶道语言中的“礼”,更是心中的“礼”。

05

被“失礼”困扰的京都人



然而如此重视礼仪教育的日本,有时也恰恰因为太重视“礼”,而变得有些极端。


相较于祖父母一辈,虽然许多日本年轻人越来越接受西方的思想与教育,原来君主制社会所代表的主从、上下的身份关系早就应该消亡,但在现今的日本社会,还是会有非常强烈的等级观念。


丈夫的社会地位会真实反映在妻子的世界。如果丈夫很有钱,或是公司高管,妻子在学校的话语权也会跟着变大。


妻子的世界如此,丈夫的世界更可想而知,因此许多年轻人会倍感压力。


为了不让人认为“失礼”而时刻关注他人需求、过度压抑自己的感受,进而对自我的评价越来越低,容易产生抑郁与焦虑。


尤其在京都,也有因为太在意自己是不是说了失礼的话,而不把想说的话直接表达出来,引起别人误会的“梗”:“不再来碗茶泡饭吗?”暗示客人——你该走了;“您家孩子的钢琴有进步啊!”——表示你们弹琴吵到我了。这样的梗让其它地区的日本人也会说出京都人“有点恐怖”的评价。


在这个西装与和服共存于大街上的国度,一边拥抱西方开放自由的现代思想,一边又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在教育上,先学“守礼”——让孩子先懂得如何做人——再学“知识”。这种“德行在先”的教育,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当今现代与传统共存的日本社会文化。


而身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何让“德行”与“知识”并重,也是如今大家不断在探讨研究的课题。


在“全球教育观察”栏目中,我们力求以亲历者的视角,客观地记录全球教育的进行时。


教育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之根,都有一个民族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独特解读,都有它的变与不变。


期待在这个栏目中,我们能够看到自己,也看到他人。

欢迎投稿:请将原创稿件、配图及个人简介发至邮箱dqhjiaoyuluntan@163.com 来稿必复。如稿件被采用,将有专人与您联系发稿及稿费事宜。


*声明:本专栏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号或“东钱湖教育论坛”观点。

- END -

阅读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你在让女儿高考顶替,

她却“免费”把1600多名大山女孩送入大学

10张图秒懂高考防疫,不怕体温超标

全球教育观察|加拿大:

不会扔垃圾和修草坪有多丢人?



知行合一,欢迎转发




· 风起东钱湖 ·

 凝聚智慧   启迪未来 

 让教育不再独行 


湖畔问教


凝聚智慧,点亮“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