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烧脑式解读:区块链与《民法典》(五)

闪涛律师团队 LEGAL EYE 看法见法 2024-01-09



关键词: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合约;涉外法律服务;专业律师

本期关键词: 民法典解读   合同  区块链  智能合约

本文约3500字,大概需要阅读 11 分钟。



前一篇我们聊到了《民法典》中最抽象的一章“民事法律行为”,不管是不是云里雾里,还是要继续聊下去,这一篇我们接着“民事法律行为”往下聊,为了更贴合普通受众对《民法典》的理解,这次我们先绕开“物权”,从“合同”开始谈。


因为不管是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的经营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和合同打交道。看完这篇,一方面你会知道你与合同联系有多密切,另一方你更会知道在未来区块链的世界里,很多情况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们先跳过第一分编“总则”部分,因为“总则”部分更抽象化一点。在聊到后续的合同中,会附带涉及“总则”部分的内容。第二分编叫做“典型合同”,为啥要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法律将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有的合同按照其不同的特点进行了归类,形成了所谓的“典型合同”,按照“典型合同”的分类,我们可以很快找到我们所面对的合同是哪一类合同,那么再找到这一类合同的规定,就知道这一类合同中,哪一方享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典型合同”是法学家、立法者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合同帮助老百姓首先进行了归纳与整理,方便大家“各取所需”。


在“典型合同”中民法典一共归纳了18种大的合同种类,几乎囊括了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部分的合同类型。当然,法律总归是“马后炮”,难以跟得上社会生活的步伐,所以一定有很多是无法被这18个合同所囊括的,也有很多是包含了多个合同种类的,例如售后回租合同,既包含了买卖合同,又包含了租赁合同。那么这种情形该如何处理呢?第一,还是要参照适用最相近似的合同种类,第二就是去“总则”部分找基础性规则。这些没有被囊括进去的,在学理上我们统统把他称之为“非典型合同”。

让我们从“典型合同”开始,首先是“买卖合同”。


我们要么作为买方,要么作为卖方,这可谓是合同当中的最主要的部分。买卖合同,总体上按照买卖的“东西”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品,一类是服务,在淘宝上买一个宝贝是买卖关系,但你同时和淘宝网形成了服务关系,快递公司跟你也形成了运输服务的关系,所以实际上,淘宝网上买东西,你既购买了产品,也购买了服务,只是往往你不会觉察到服务,因为很多时候此类服务是不收费的,例如注册淘宝是不用付费的,运费有时候也会免去,但没有支付费用不代表没有形成购买服务的法律关系。


那么在区块链环境下,未来的买卖的形态会是什么样的呢?


让我们脑洞大开一下。首先在区块链环境下,任何东西都已经代码化了,例如,你拥有一个房产,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你凭什么告诉所有人,这个房产是你的呢?两种方式,第一,你拥有该房产的产权证,由房屋管理部门颁发的,第二,你可能在实际使用这个房产。当你要卖出这个房产时,你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过户,产权证上的名字换了,第二,交钥匙,你把钥匙给买房的人。


而在区块链环境下,第一,你的产权完全是登记在链上的,且是防篡改的。当你卖出房产时,按照区块链的运行逻辑会生成新的区块,这个区块中显示你已经没有这个房产了,而买家的区块上显示他被登记为房产的新的主人。这首先解决了产权转移、产权登记的问题。下一步,是“移转占有”,传统的方式是交钥匙,你就可以进去了。想必大家已经有很多人的房屋钥匙已经电子化了,密码、指纹、甚至人脸识别、声音识别等。你没有密码,就无法进入房屋,所以是否拥有密码或者其他入门方式成为了你是否能够使用该房屋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那么以往的交钥匙,变成了更换密码、指纹等。那在区块链环境中,则是你把你拥有的对这个房屋可以使用的“密钥”发送到了买方那里,你就算完成“交付”了。是不是有点熟悉的感觉?

未来,你的特定身份将会和你所拥有的物品以电子化、数据化的方式联结,买卖物品的方式将是把现有物品上你的特定身份和权利“删除”,并输入新的主人的身份以及控制方式。把区块链、5G以及物联网这三个东东联系在一起,你再来想想未来,你或许就会明白。未来的房产交易,基本上可以是一键完成的。


有人会说,那买方的钱怎么给我,我怎么收钱?呵呵,咱央行是不是已经开始试验数字货币了?所以,价款的支付也同样是数字货币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所以“一键完成”,即一键完成产权、密钥的转移,同时数字货币从买方账户转移到卖方账户,你甚至已经不需要支付宝或者微信转账了。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恐怖不恐怖?


虽然看似“一键完成”很简单,但要做到,在法律上还有很多问题未解决,或者说区块链本身还有很多法律属性的技术性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卖方而言,核心义务是卖的东西是符合卖方的陈述与承诺,同样也符合买方的要求,这就会形成一系列的对与物品本身的描述,而这些描述必须能够涵盖所有方面,包括物品本身的外观、型号、属性以及物品的功能、以及买方的各种要求等。这些要求,则需要“程序猿”将所有条件转化为代码,并且以类似“打钩”的方式来验证是否所有交易条件都具备,该交易才能继续往下走。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生产产品的企业要将自身产品全部代码化并写入区块链当中,然后使用者的使用信息会被完全记录在区块链中。以汽车为例,生产厂家将所有的零部件、制作工业、制作流程统统模块化代码化了,你买了这台汽车后你的所有的使用信息也会被汽车所记录,当你再卖这台车时,通过验证可以知道这台车的所有信息,然后这些信息会作为买卖合同中的条款。

上述说的就是“智能合约”进一步“智能化”的必要条件,接下来是如果“货不对板”产生纠纷怎么办?


再脑洞大开一下,想必未来大部分纠纷将通过智慧法院、智能法官、智能仲裁的方式来解决,只有很严重的问题会通过线下实体审理来解决,甚至法院未来主要解决的:不是事实问题(因为事实问题已经很好判断,没有撒谎、篡改的空间),而是代码问题和法律问题。在某一区块链上的代码是否构成民法典中的合同,该代码形成的合同是否合法有效,代码条款的全部或者部分是否合法有效,法院是不是会认定某一段代码无效从而导致交易的某一部分无效。


如此推演下去可知,未来法律纠纷的形态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未来法律纠纷将不存在或者基本不存在事实的审查问题,纠纷主要集中在买卖双方在某一区块链中所达成的“智能合约”中以代码形式形成的条款是否符合现行所有法律法规的规定。又或许仍在存在对事实问题的审查,而因为事实问题也都被代码化了,所以法院要查明的是:这一代码是否足以概括该产品的所有信息,是否足以概括所有买卖双方达成的交易条件,如果现实存在的已经被验证的事实表明该代码存在缺陷,没有囊括所有的交易条件,那么这几方主体之间的责任该如何承担?是区块链技术的提供者,还是卖方或者买方?如果法院判定一方违约,那么承担责任的方式是什么?除了损害赔偿之外,是否还存在修改代码这一方式呢?

是不是脑壳有点疼了?


“买卖合同”一共53条,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要做到真正的“智能”,就是要把这53条都要通过代码的形式形成可以反复使用的代码条款,这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而这一工程第一势在必然,第二,也不是一蹴而就,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第一,木有辣么多程序猿懂法律,甚至是这些法律条款,第二,大数据、5G、物联网的实现速度,第三,法律界(统称)对技术的拥抱程度,等等这些。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智能合约”只局限在很小范围内适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或者真的是也不一定),以后自动售货机将可以售卖所有东西,以后自动售货机会很小,就是一个屏幕,给你一个密钥,你就拥有了一个物品,至于物品嘛,即时使用的物品可以就在现场,要么要快递给你送,要么你自取,甚至按照马斯克钢铁侠现在的研究,你可以用“意念”链接到你的那个物品,用密钥开锁然后开始传输指令数据,让那个东东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陆续更新,敬请期待




版权归闪涛律师团队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认为本文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闪涛律师团队。

   




闪涛律师

WeChat:davy_shan

Email:davy_shan@vip.163.com



闪涛律师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律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博士研究生
专注于涉外法律服务、“一带一路”与海外投资、公司法务、并购、解散、破产、清算、金融、证券、私募、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合约、大数据等领域
最高人民检察院咨询专家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涉外法律事务领军人才库人选
司法部、全国律师协会“一带一路”跨境律师人才库首批成员
司法部、全国律师协会“一带一路”项目沙特阿拉伯国别协调人、埃塞俄比亚国别协调人



本文作者:闪涛律师


往期回顾 


1.“一刀切”的ICO监管机制应如何告别

2.“监管沙盒”制度于我国虚拟货币监管的借鉴价值

3.庖丁解牛:聊聊虚拟货币与ICO法律监管政策的困境


点一下在看再走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