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硅谷”看怀柔科学城建设
格勒诺布尔市(以下简称“格勒”)是法国第二大创新型城市。
经过70余年发展,格勒不但扭转了原本在区位、人才、科学设施等方面的相对劣势,而且发展成为吸引各类创新资源、独具特色的世界一流创新高地。
格勒目前已形成以5个大科学装置为依托,能源、信息技术、物质等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部门跨机构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中心,被誉为“欧洲的硅谷”。
格勒俯视图
格勒科学中心形成于二战前后,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发展萌芽期(1869-1945),电气化工业革命带动科技发展;快速发展期(1946-1967),核能和电子信息领域研究和产业的崛起;国际化发展期(1968-2000),欧洲一体化在科技领域逐步展现;绿色协同发展时期(2000-至今),与时俱进向新能源、大健康、环保领域转型。
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的
大科学装置运营模式
国际上大科学装置的管理模式主要有两种: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主要通过以大科学装置为依托成立国家实验室;多国共建共管的管理模式,成员国按比例出资支持装置的建造、运行和对外开放等经费。
大装置、MINATEC和GIANT园区位置图
欧洲同步辐射光源:成立专门的公司进行管理
欧洲同步辐射光源(ESRF)是世界上首座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为多国共建共管,由专门的欧洲同步辐射光源公司管理。
该设施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运行出色的重要原因)是:在成立的文件中就规定了每年20%的经费预算用于设施的更新投入,由此能够保持积极稳定的整修和维护程序。
ESRF雇有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约600名员工,年度预算约8500万欧元,由19个投资国共同承担,每年有6000多人次的研究人员使用该设备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世界上50多台同步加速器中,ESRF是发表论文最多的地方,每年发表论文1500多篇。
劳厄-朗之万研究所:成立指导委员会进行管理
劳厄-朗之万研究所(ILL),是世界第一个基于反应堆和加速器的高通量中子源,是欧洲各国科学合作的一个典范。
ILL有员工近500人,各国用户在中子源上的使用时间由各国政府的投资份额决定,年度预算大约95万欧元。
每年有1400名用户在此进行多个领域的850项实验,发表论文650篇。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业生产的
“契约化”合作模式
格勒科学中心的成功得益于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业生产“契约化”合作模式的传统。
微纳米技术园区(MINATEC)
MINATEC园区旨在瞄准世界卓越创新中心,形成涵盖欧洲范围内的纳米科学综合研究集群,覆盖了从技术转移到工业应用的学生培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整个创新链,通过常态化的头脑风暴和学科互补,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生态圈,现已发展成为欧洲乃至全球在微电子和纳米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目前,园区内有3000多名研究人员,1400多名学生,年度预算3.5亿欧元;有13000平米洁净实验室,20个联合实验室;每年有1600份科学出版物,350项新专利,堪称法国的创新引擎。
先进新技术创新园(GIANT)
GIANT由8家机构共同建造,以营造和谐的创新生态,促进学科交叉和技术共享、鼓励思想碰撞,传播知识,更好地回应如数字转型、气候变化及其他环境问题、生命科学和健康发展等当下和未来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挑战。
目前,该园区有1.1万名研究、工程和技术人员,1万名学生,40家企业,每年申报专利70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7000余篇,每年各类国际访问学者9000人以上,孵化了众多初创型企业。
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做法
在格勒,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是一种非常开放、自由、流动的科研组织模式。
格勒的大科学装置等科研设施一般都是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开放,保证较高的使用率,大光源装置一周免费对外开放一天。
格勒诺布尔综合理工大学的40个工程师学院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在园区内的38个实验室进行研究、实习,科技专家和大学教授也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边上学边进行科学研究。
很多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既牵头科研项目,又在某些高等院校承担教学任务,可根据科研任务需求进行跨机构、跨学科自由流动;相关研究机构将前期研究和基础研究成果发布,并接受相关企业主体提出的应用研究和试验要求。
MINATEC园区的布局
格勒的高校、研究部门的成果转化与企业的研发需求紧密结合,建立起产业界与研究部门、高等院校形成创新链互补互利的契约化合作关系。
法国从事科研、高等教育等人均为国家公职人员,薪酬待遇在学历和入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机构或高校之间待遇无明显差异。
同时,法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非常紧密,法国政府还出台法律,允许公职人员到相应企业兼职或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也可派遣研发人员到相应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发。
园区每周五都会组织有350人参加的午餐报告会,话题和报告人由园区运营者选择。
这种办园理念某种程度上确保了创新的转化速度,从新技术理念提出,到申请实验室进行理念验证,最短在几周内就可以完成。
对怀柔科学城建设的启示
怀柔科学城与格勒科学中心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都是大科学装置集聚地,最开始都是政府意志建设;不同之处是格勒原本就是个城市,具备“城”的功能,怀柔科学城从“一张白纸”开始建设,“城”的要素明显不足。
聚集高水平科技人才,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格勒科学中心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人才起了关键作用,一批优秀的科学家的工作为格勒科学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持续不断地聚集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怀柔科学城的建设首要的就是要聚集高水平科技人才,建议依托在建的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主体,布局科研项目,引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新型研发单元,大力吸引优秀科学家来怀柔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
聚焦重点领域方向,保持战略定力
格勒科学中心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一项长期的培育过程。
目前,怀柔科学城规划确定了重点聚焦物质科学、信息与智能科学、空间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建议借鉴格勒科学中心的经验,保持战略定力,给予一贯的政策延续性支持,从而在若干年后实现原创性突破。
成立专门机构对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进行管理
考察中发现,ESRF和ILL都是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运营管理。
目前,怀柔科学城5个交叉平台即将投入使用,2个由中科院所属研究所建设,3个由怀柔科学城公司建设但设备由院所持有,在运行机制的设计上可以借鉴ESRF运行经验,成立专门的公司进行运营管理,根据建设主体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利益分配机制,以解决交叉研究平台长期运营所需经费的问题。
促进教育、科研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
在怀柔科学城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将教育、科研与产业界更紧密的结合。
(1)建立开放、自由、流动的科研组织模式,让中科院大学以及将来要进驻的大学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科学城内的实验室进行研究与实习;科研人员可根据科研任务需求进行跨机构、跨学科自由流动。
(2)建议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等科研设施建成后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开放,以保证较高的使用率,选取某些装置确定一周免费对外开放1-2天,以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和企业来做实验。
(3)建立起产业界与研究部门、高等院校的契约化合作关系,鼓励支持相关研究机构将前期研究和基础研究成果发布,并接受相关企业主体提出的应用研究和试验要求;出台法律,允许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相应企业兼职或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也可派遣研发人员到相应高校院所进行合作研发。
依托大科学装置群营造国际化创新氛围
在怀柔科学城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考虑以大科学装置为核心,营造国际化多元创新氛围。
(1)发挥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的基础平台作用,吸引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来怀柔科学城开展研究和实验,进行学术思想碰撞。
(2)发起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论坛、活动或会议,将国际综合性科学中心研讨会和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做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建立教育、科研和产业界的常态化交流机制,组织科技节、创新周等多种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