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述 | 电视剧《孽债》能与观众见面,离不开她的坚持与努力

何晴 上海文联 2019-06-20

黄海芹老师的心声


为有暗香来

——我心中的黄海芹老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到九十年代,应该说是沪产电视剧的第一个扬眉吐气的黄金时代,《家春秋》《孽债》《十六岁花季》《上海一家人》《上海的早晨》……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现象级的作品,播放时几乎万人空巷。那几首主题歌,在当时也是人人传唱,至今仍有余响,足见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


黄海芹老师生活照


这些作品红了,首先是戏红了,然后红了演员、导演……而在这些风华的背后,有一个幕后英雄,她或是编剧,或是编辑,或是策划,却不为观众所知,那就是黄海芹。


黄海芹老师全家福(二排左1为黄海芹)


黄海芹家学渊源,是著名戏剧大师黄佐临和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金韵之(丹尼)的二女儿,著名导演黄蜀芹的妹妹。黄家子女、孙辈,很多都走上了艺术之路,然而除了对艺术的挚爱,对生活的淡泊,在人群中都是那种微笑的平静的姿态,家世在黄家,绝无一丝炫耀的意义,只是成为做人的朴实教养。

黄海芹说话不紧不慢,脸上永远挂着淡然的笑,1959年她考上上戏戏文系,毕业后参军去了福州军区的部队当创作员,一去就是18个春秋,再回沪已经是不惑之年了。那一代人的坎坷遭遇是普遍的,而黄海芹对这一切又格外的宽容:“我就是一直说: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这几乎是黄海芹的一句口头禅,是的,宽容、乐观,这是她人生的底色。再多的艰难,她都是“都付笑谈中”的语调,娓娓道来。


家春秋

电视剧《家春秋》宣传海报

1987年上海电视台重拍的《家春秋》,是黄海芹进电视台第一部编剧的作品,因为用了《红楼梦》里黛玉和宝钗的演员陈晓旭和张莉来扮演梅表姐和鸣凤,使这部戏未播先红,引起了巨大关注,这也是我国第一部有广告盈利的电视剧作品,在当时电视剧完全由国家拨款的体制下,这无疑是开创了历史先河。而从艺术特色上看,黄海芹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大胆修改,赋予了瑞珏、觉新这些人物新的特质,也使观众耳目一新。



孽债

电视剧《孽债》剧照


《孽债》从拍出来到播放的曲折更不必说,90年代的影视剧创作是一个变革的时代,商业大潮尚未卷来,却已经无法掩饰影视剧的商业属性;而国有电视台对政策的敏感和谨慎,都会使创作变成一个左右为难的过程,“戴着纸镣铐跳舞”,中间有多少无奈,无法言说。影视剧因为有大量的资金投入,也因为播放时观众面比较广,剧本常常九死一生。黄海芹是一个懂创作的人,她知道什么是好剧本,什么是人物,什么是戏剧,同时她也必须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坚韧不拔地把这样有争议的剧本推上电视剧屏幕。



这就是黄海芹为什么一直被行内人深深敬重的原因,她有艺术的良知,良知使她无私欲,无怕惧,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好作品就不怕千辛万苦往上推,《孽债》《十六岁花季》有缘与观众见面,和她的坚持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黄海芹说过,她18岁考上戏文专业的时候,父亲对她说,你练练气功。她一直不明白,练气功干什么?到50多岁时,她才忽然泪流满面,明白了父亲的深意:艺术这条不归路太难走了,不学点气功,根本坚持不下来。

听黄老师说往事,很容易想起那首古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接下来也说说我跟黄海芹老师的故事。


我1996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到上海大学教书,很快就发现自己并不是教书的材料,十分苦恼。这时忽然有人找到我,说是黄海芹老师听说我到了上海,想调我去永乐公司文学部,当时真的很感动,素昧平生,何以至此。

我随即调去了永乐,黄老师几乎是把我带在身边,言传身教。从她对剧本的态度中,我明白了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艺术的良知,是编辑工作的基础。



黄海芹老师在九江抗洪前线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永乐组织了一支小分队到了九江抗洪前线,我们坐冲锋舟在只剩下电线杆的湖面上采访,到抗洪部队的军营里采访,到灾民的帐篷里采访,那时黄老师已经是五十几岁了,但她一直饱含着热情,去了解每一个细枝末节。从这里,我明白了创作中采访下生活的重要性。




《孽债》剧组在云南(右2为黄海芹)

很快,我跟汪启楠、邢佳三个新人一起写出了一个单行本《太阳升起》,黄老师看了以后给我们提意见,五分钟就说完了,简短、清楚、修改方向明确,同时给我们剧本以无比的信任。从此,我明白了真正的好意见是成就剧本的。

不久,在完成本职的编辑工作之外,黄老师又找到机会,让我们三人一起写了电影剧本《胖墩夏令营》,这是一部儿童喜剧片,这就是我走上编剧之路的起点。创作中她一直鼓励我们,告诉我们如何坚持,如何在艰难的写作中真正体会到创作的幸福。

后来永乐合并到上影厂,黄老师退休了。我因为生孩子休产假,甚至没能与她道别。再往后更是我自己家事和工作都最繁忙的二十年,我也没有去看望她。跟她五十岁悟到父亲的话一样,人过四十,我在德艺双馨的领奖会上看到了她,跟她拥抱的瞬间,过往岁月一一闪过,我感慨万千,想起了泰戈尔的诗句: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长出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



黄老师可以说是引导了我的创作道路的人,然而,我却很惭愧,没有任何对她的报答。从她温暖的微笑知道,她并不在意,而是一直在关注我,为我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开心。我想,我心中的情感,今日成一小文,也是一份绿叶对根的情意。



【作者简介】

何晴,一级编剧,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第九届上海“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获得者 。

往期回顾


离别终将到来,但他们却活出了最高贵的姿态

现场 | 不一样的红色 一样的“艳阳天”

现场 | 下一站“上海之春”,哪些精彩不容错过?

聚焦 | 上海之春,我有音乐,你有故事吗?

问艺 | 都在吐槽美盲,那么好的公共艺术是怎样的?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