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幕后探班 | 看!杂技的惊心动魄演绎了《战上海》的惊心动魄

上海文联 上海文联 2019-06-20


你脑海中的杂技是这样的?

这样的?

OUT!

 

9102年了

你知道杂技硬核到什么地步了吗?

 杂技剧《战上海》预告片视频



你相信这是杂技舞台吗?


你相信这是杂技演员吗?


你想看用杂技讲述的战争故事吗?





杂技剧《战上海》展演之际,小艺深入剧组大后方,给大家呈上热腾腾的幕后探班家揭秘这部由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带来的原创巨作。


该剧目是上海杂技人也是海派杂技首次制作真正意义上的红色题材、军事题材杂技剧,而以杂技的艺术手段和舞台样式来全面展现“上海战役”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缘起

杂技搭载舞台剧,与红色题材更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上海解放七十周年,如何创作反映时代和英雄形象的作品,对上海杂技团和上海市马戏学校也是一件大事。《战上海》真实地反映了1949年5月上海战役的过程,在5月27日上海解放纪念日来临之前,用杂技这样一个艺术样式,用一个剧的形式对此进行展示,对我们也是一大挑战。”上海杂技团团长、上海市马戏学校校长、上海市杂技家协会主席俞亦纲如此说道。



为此,上海杂技团与上海市马戏学校特邀了多位军旅艺术家组建创作团队,为其“量身定制”。担任总编导的军旅艺术家李春燕表示,杂技的表演形式空间非常大,尤其是对力量和技巧的展示,与红色题材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话虽如此,在具体创作实践上,却面临着很多困难。“杂技不善于叙事,以演员的表演技巧为主,所以它不太善于表达内心的世界和情感。”就像俞亦纲所言,杂技本身的惯性使杂技形象固定化,但观众们日益增长的欣赏水平,又督促着杂技演员们在表演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


主创专访


“他们不仅希望看到舞台上演员高超的技巧,还希望能够看到技巧与舞台上的表演相结合。杂技剧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探索,一种尝试,这种探索尽管现在才刚刚起步,但是我感觉到,它对中国杂技,特别是上海杂技发展会带来一个更大的空间。”俞亦纲说。

 





实践

从“秀”到“剧”,编剧自比“老中医”

以往舞台上看到的很多杂技表演,虽然也冠以“剧”的名字,但实际上只是一场罗列技巧的“秀”而已,以至于很多人觉得,用杂技来完成剧的样式是不可能的任务。但编剧董争臻不这样想。关键在于方法。




在董争臻看来,相较一般戏剧形式,杂技剧的编创是“反着来”的,首先要找到与情景相对位的技术形式,来支撑起整个戏剧主题,支撑起剧中的人物关系,否则的话就是“两层皮”。而多年杂技舞台上摸爬滚打的经历,让董争臻心中颇有底气,对于杂技“技术形式”的理解和掌握,他自有一功,“就像老中医,对各种药方越熟悉,对各种病例越了解,就越明白可以如何变化”。


剧中“暗巷逐斗”一幕,有一场黄包车的戏,女主演白兰与敌人在此有一番交锋。“如果把原生态的黄包车拉到舞台上来,那仅仅就是个道具,它不是杂技。所以我们将黄包车拓展了,植入杂技的形态,同时也起到道具的作用。”



为了用杂技的特殊样式表现“只能智取不能强攻”,董争臻透露,剧中巧用了南狮的梅花桩技术,并进行了新的编排,来表现狂风暴雨的夜晚,战士们夜渡苏州河中的防撞桩。当桩子倒的一瞬间,战士们无畏地飞跃过去。此般处理,既能凸显侦察兵的神勇,又将杂技的高超技术融入其中,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对于杂技节目,首先要解构它,为整个大的结构主题、故事脉络服务,去赋予它全新的样式,我们要为了故事情景生产杂技。”董争臻说。



很多观众看完《战上海》,在被戏剧情节深深震撼的同时,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慨,这次的演出似乎和以往所见的上海杂技团出品有些不一样。


历炼

瓷器店里打老鼠,让杂技与舞韵齐飞

七十年前,陈毅将中央对上海战役的总方针形象地比喻为“瓷器店里打老鼠”,出手容易,当要想保全瓷器难上加难,那么在杂技剧《战上海》的创排过程中,也异曲同工地凸显出了“瓷器店里打老鼠”这一近乎悖论的极限挑战。

 

“以往优秀的剧目,适合的,我们对其加以改良,提炼,注入人物,注入情感,其实就是怎样更好地把原有的或者是没有的技术,根据我们的剧情需要去创作、去改良。”总编导李春燕说。剧中有一组群体性的绳梯表演,这在过去的节目中是没有的。台下的观众光看或许还体会不深,事实上,这个节目对演员的要求非常之高。“绳梯不像硬的梯子,好固定。怎样让所有的演员在空中同时整齐动作、听节奏,这个是很难的。这个节目我们练了很长时间。”



而在李春燕看来,观众会觉得《战上海》好看,觉得它能把人“带进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触及了人的情感。“所以每一个演员其实都要过两关,第一关是他本身的技术,除此之外,他还要学会戏剧表演,学会舞蹈的肢体表演。所有的演员在台上,都是从体会人物开始的。还有一个就是学数节奏听音乐。这个剧里头你是人物,不同的舞段有不同的韵律,在表演中要有乐感。所以这是每一个演员必过的两关。他们真的克服了很多,让我很感动。”

 

许多观众可能未必知道,剧中的不少角色都是身兼多职。巷战中有一个老太太的角色,是一个男演员反串的,表演诙谐幽默,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事实上,之前剧情中,表演手技转盘子的是他,之后的剧情里,用晃梯技巧爬上“围墙”,并表演倒挂行走的也是他。

 

 

“很多演员都是第一场可能是国民党军官,第二场就是解放军战士。第三场是舞会的群众演员。到后台去看,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演员在抢妆。所以这次演员真的是让我给他们竖大拇指。”李春燕说。


落幕

对待演戏,要保持着革命一样的热情

主演采访


小艺在后台也突击采访了《战上海》的两位主演,男主角江华扮演者王怀甫和女主角白兰扮演者沈思思。在剧中,白兰与江华是一对恋人,一个在敌后,一个在战场,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为上海这座城市的解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导演对我们的要求是更生活化地表演,这对我们杂技演员来说是非常难的。”沈思思说,而这种“生活化”落实到舞台上,有时候也会对杂技演员的技术表现提出更高的要求。






“绸吊这个节目,我们原来是在普通的舞台上演。这次我们加了一个转台又加了一棵大树,对我们来说就加大了难度。”沈思思说。绸吊表演时,有一个从空中落地的动作,脚下的舞台一旦旋转起来,掌握平衡的难度便加大了。而舞台边上的大树对演员的动作也产生了一定的限制,每个起飞点的确认必须更加精准,掌握不好就会撞到。



饰演江华的男演员王怀甫在接受采访时还喘着粗气,身上的土黄色粗布军装前胸后背都已被汗水打湿。“其实我在下面已经拧过一次了。”王怀甫笑着说。连续三天的演出,他的演出服只有两套,每天干了湿,湿了干,但“这不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嘛”。王怀甫坦言,《战上海》的演出需要他们“用舞台剧演员的要求,甚至是用影视演员的要求去表演”,同时还要完成杂技的高难度技巧动作,确实“压力山大”。



“导演给我的角色的要求就是去体会角色。你的战友、你出生入死的兄弟,一个个在你的眼前倒下,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你是不是有这个心态,同时能不能把这种心态传递给观众?我们希望通过我们这台剧,能够铭记历史,怀念英雄,致敬我们的先辈,这是我们排这部剧的初衷。”



台下观众如潮的掌声

既是对剧作的热情褒扬

也是向七十年前

那些英勇而无畏的人们所致以的

最由衷敬意和最诚挚纪念



作者 | 程子真

文编 | 秦 岭

美编 | 何亦平

摄影 | 祖忠人

视频 | 金捷、潘华佳



往期回顾


世界微笑日:穿越时空,超越物种,让我们“相视一笑”

讲述 | 梁伟平:演“武训”总让我“不知何故涌两行”

现场 | 你知道“梁祝”是如何被越剧、电影、音乐串成世纪大IP链的吗?

上海独白 | “小开”是一句洋泾浜,而“上海小开”却是一段故事

张瑞芳、孙道临、秦怡、舒适……当他们一同唱起青春的歌



文艺上海

上海文联

用文艺点亮生活的角角落落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