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艺术拥抱AR: 体验,交流,互动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Longyin MEFine觅范 2024-04-04




增强现实AR的出现

似乎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AR的应用让艺术家们,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突破静态框架,赋予作品时间性和交流性;它让策展人以及艺术展馆们,也终于能够挣脱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使静物展览成为一种多维双向的沟通方式;AR于我们,艺术的围观者,史无前例的,使我们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而对艺术本身,AR使艺术从未如此“贴近群众”过。



Jeff Koons 的Ballon Dog在纽约中央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2017年的Jeff Koons X Snapchat, 一个带来美妙体验的公共艺术项目。当Jeff Koons 价值数亿的作品与AR相结合,人们只需下载app,到达指定地点便能在各自的手机平面上上观看Ballon Dog, Rabbit等作品,并能与其合照,它的互动性和传播性似乎达到一个以往任何雕塑作品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作品Rabbit出现在埃菲尔铁塔前,图片来自网络

大力水手在伦敦特拉法广场炫耀他的肌肉,图片来自网络


无独有偶,2019年的[AR]T,纽约新美术馆与 Apple,利用AR将7个艺术家的作品搬上了城市之巅,藏入了公园深处的洞穴,抑或是创造了一个通往其他时间的入口,而这个神秘入口就在城市中的苹果零售店。在旧金山,纽约,巴黎,香港,东京的人们只要到指定苹果零售店报名就可以参与到苹果与新美术馆共同策划的城市公共艺术项目AR [T] Walk中来。



 



< 向左滑动>

 Nick Cave  Amass


John Giorno's artwork is titled Now at the Dawn of My Life 


Carsten Höller 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入口,Through



Djurberg and Berg's piece, titled This Is It, imagines a digital fairy-tale world

 


Cao Fei,Trade Eden



同样是2019年,艺术家Lucas Blalock的广告牌:穿越沙漠的驴们在惠特尼双年展上获得不小的轰动。 


Lucas Blalock, Donkeys Crossing Desert


除了画面上三只用不同介质所表现出的驴的形象,通过Donkey Business这个App,人们还可以从手机屏幕上看到更多关于这些个可怜驴的漫长旅程。 



驴不愧为寓言最佳人物代表。以它为主角(代表人类)Blalock将AR和多媒介艺术相结合为大众讲述这一则当代生活的寓言,也用AR拓展了摄像艺术的边界。


 AR不单单突破了平面艺术的边。对于装置和雕塑艺术家,AR的加入让艺术媒介种类似乎无限低拓展了。丹麦大型雕塑装置艺术家Olafur Eliasson最近一系列探讨环境问题的作品都用AR来表现。其中包括:Eather Speakr 。该作品通过手机App - Eathe Speakr(地球会说话)实现,旨在通过儿童的对环境问题的发声,进一步引起成人世界对污染过度消费等问题的关注。 





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在这款app上设计自己的脸型,由app通过手机镜头模仿小朋友的表情神态,最后投射到现实物体上,来表现地球会说话的情景。 



他们有的在说:“我不要鱼肚子里有塑料!”, 



又有说“减少汽车使用,减少讨厌的污染!”…… 



同期,在隔离居家期间,Olafur的另一个AR项目- WUNDERKAMMER 好奇小屋的诞生了。它所关注的话题则轻松许多。 



该项目与伦敦AR工作室Actu Art合作,为隔离在家的人们带去一些来自大自然的小确幸;让活动受限的人们能为自己的有限的生活空间增添一些小情调。 



当在Nowness的采访中谈及AR在与观众沟通中的作用时, Olafur说到:“当活动受限,无法面对面地交谈,我们因此无法从对方的呼吸频率中获得沟通上的感知。AR弥补了这个缺失,让我们不再被囚禁在二维的世界里。同时作为艺术家,我想通过这个项目来探索人们对增强现实的反应。” 



Actu Art合作的艺术家之中还有中国青年艺术家曹斐。 202034日,曹斐的主题个展《蓝图》在伦敦蛇形美术馆开幕。 



最新的虚拟现实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The Eternal Wave ,2020)在这次展览中首次与公众见面。 



它的AR部分,将观众的视角从VR头盔转移到手机屏幕上。当观众点击屏幕上任意一件家具或是物件,装置环境即会发生变化。这个科技实验是为了探索人在展览中对于现实环境变化的反应。


其实《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个在场内搭建出来的虚拟现实装置作品。其作为《蓝图》的第一个部分,亦是曹斐花了5年时间研究红霞区社会历史和城市转型的成果。她将这个老去的电影院逐一扫描,在虚拟世界中还原它的现实。这个昔日厨房就此被整理重塑,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下去。



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下去的还有这7506个大桶。 



2018年,蛇形美术馆为Christo 和 Jeanne-Claude这一对艺术家举办他们的回顾展。作为展览的一部分,Christo在海德公园的九曲湖上建起了这座漂浮的巨型雕塑—伦敦Mastaba。 



据Christo表示《London Mastaba》的设计没有特定含义,希望留给观众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并邀请观众来探索发现《London Mastaba》的每个角落。 




如今这对艺术家夫妇都已经相继离开了我们。他们的著作却在Actuart的app上获得了永生。人们可以将这7506个大桶随意摆放在家中或是任何地方。


AR发展至今似乎给了艺术家和参观者们诸多的可能性去探索发现这个世界的发展。艺术展览和展馆们确实更早发现AR的出现,能让一场晦涩难懂的艺术展更具故事性。


Tate Britain于2019年推出的活动《虚拟之翼》利用AR技术赋予作品风多的观看方式。 



Tate Britain与Spark AR还有Facebook合作,将8件艺术珍品重新布置。观众通过手机就能激活Spark AR装置,从而能获得观赏著作的多维度体验。这8件艺术作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AR技术,他们得以重现。 




再远一点,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美术馆的《Reblink》。观众只需将镜头对准画作,屏幕上就能呈现动态的效果。古典人物似乎在AR的帮助下过起的现代人的生活。

George Agnew Reid 的《Drawing Lots》创作于1888年-1902年。画面中三个男孩原本坐在林间的墙头上交谈玩耍。但在手机的镜头下,他们似乎穿越了时空来到现代多伦多,背景是现代化城市的高楼大厦,一辆高铁飞驰而过,而三个男孩早已各玩各的,最近的那个更是拿起了手机不知是不是在刷Facebook。 





创作于1625年的《Evisceration of a Roebuck with a Portrait of a Married Couple》,作者Cornelis de Vos Frans Snyders的笔下着实血腥。但通过摄像头的转换,新的故事解读却颇具喜感。




策展人Alex Mayhew认为这是一场通过现代镜头看过去的艺术之旅。人们通过手机镜头与AR技术,将现今世界和过去链接起来。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来反映科技的发展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比如媒体带来的纯真的缺失,科学的进步,无处不在的污染以及食品的浪费。


当被问起作品的原作者会对AR的使用作何想法时,Alex Mayhew表示他虽然无法知晓原作者的感觉。但是创作于100年前的《The Marchesa Casadi》一定会喜欢AR为她带来的关注。她最著名的格言就是“要成为一件活着的艺术。” 今天AR的应用无疑让她梦想成真。 





新技术在艺术史上一直是被抗拒的。每一次新型艺术媒介的出现,都会招来人们的不解。这一次,AR的运用却在这个娱乐至死,互动至上的时代大放异彩。有人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艺术的演变,时间会体现AR背后真正的艺术价值;也有人说AR或许只是昙花一现 - 科技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也许明年,艺术拥抱的又是另一种未知的媒介。谁知道呢,最后分享一张KAWS的AR作品。就在我的书桌上,他已经充分体现了我对拖稿的羞愧。




THE END

编辑/Swann
文字/Longyin
排版/KK


全民居家看秀,高定时装周视频看


生物新世:博物馆里的企鹅,海军学院里的牛,剧院里的植物……


Maggie中心合辑:治愈癌症的设计魔法


“哇哦”之后,“网络审美”的赏味期有多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