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知青福音书》的前前后后

萧芸 知青萧芸 2023-02-21

3. 重新起航我为中国少年鼓与呼

    

   农龄置换工龄,让我们这些为国家特殊时期的安定作出贡献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不但工资级别和福利级别都了合理的提升,最关键的是我们获得了公平竞争的资质。



首述福音书出台真相

  

                                             ○初到合肥的我    

      农龄转工龄我有14年半,一下子成了老资格,配上1985年获得的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历,一向坎坷的人生,便从这里开始峰回路转。

 

      不久,恰逢专业技术职称考评,我顺利获得中级职称,成为“文革”后首批中级职称获得者,还补发了一千多元工资,本来需要五年偿还的债务,不但第四年就已还清,而且开始按月储蓄,准备孩子上大学的钱了。一切如鱼得水。

 

      之后,我被调往集团子公司党委办新闻干事的岗位上,风生水起地干了几年,个性不安分的我又开始异想天开了,我的文学梦蠢蠢欲动。那个军工企业在一个山沟里,一叶都能障目,何况重重山岚?哪怕是做一个流浪者,我都要去圆少年的那个梦!就这样,我在1996年3月12日辞职走人,离开了那个金边的铁饭碗,下海体验生活,担任一家民营企业集团广告公司的总经理,随后又在1997年自主开办了海略文化传播公司。几年间,虽然我灵活自如地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快节奏,经营公司创造效益毫不含糊,但还是被厚黑的市场经济现实鞭打得体无完肤,最终在1999年春天彻底告别总经理的岗位,凭借抓阄的指引,我买了一张去往安徽合肥的单程票,开始了流浪合肥的生涯。

 

我是1999年3月12日抵达安徽合肥的。凭借《安魂茶》、《卖蕨菜的小女孩》、《飘旋的蒲公英》几篇获奖散文作品的实力,到合肥一个星期后,竟然就找到了工作,供职《安徽商报·生活周刊》。 有一天,因为报纸出了问题,需要连夜加班改版,报社社长亲自督阵,大样做好之后,社长请我们几位编辑共进晚餐。座中中年皆知青,边吃边聊间,不知为何就谈到了下乡经历,自然谈到奇妙的工龄。当他们知道我是湖南知青时,就探问我一些信息,大约是:那个写信到中央去的湖南知青你认识吗? 我被问愣了,认识不认识?经历了几度人生家庭的折腾,我早把这些陈年旧事扔垃圾桶了,懵了那么几秒钟,我本能地回答,大约是我写的。举座皆愕然。尤其是在座的朦胧诗诗人梁小斌,用诗性的语言幽我一默:“难道英雄就在身边?”见他们不信,我也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说道:“我有底稿为证。”这时候,社长发话了:“萧芸,你要是真有底稿在,这件事情真是个了不起的新闻,你写出经过来,到新闻部那边发。”这就等于是跟我约稿了。挣稿费养活自己,是我唯一的生存之路,所以,我立即答应了。 梁小斌立刻接过话题:“湘妹子(虽然快五十岁了,但是合肥父老都叫我湘妹子),你把底稿拿来,交给我,我欠许多朋友的约稿了。”初到合肥的这份工作,是梁小斌让给我的,而那时候他还处于失业状态,靠稿费生存,有时候还饿饭。我对他感恩戴德,因此就答应下来。好不容易请朋友在原来家里的书橱里找到了那封底稿,妥帖地挂号到合肥,花了两个月时间。期间,梁小斌经常电话催问。底稿一到,我就电话通知他,他说,太好了,请你把写这封信的经过写下来。 就这样,我的关于信的来龙去脉的交代,加上那封信的内容,梁小斌理顺了文字,在打印社打印好,就邮寄到外埠媒体去了。商报社长事儿多,早把这事情忘记了,其实我也不希望在本地发稿。 2000年2月6日是立春,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欢喜中,《南京日报·周末》版的《人物》全文刊登了《知青福音书》的出台经过,历史真相第一次呈现在大众面前。


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


  《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2005/2013版
我看到样报已经是两个星期之后了。而那时候,我正面临人生的艰难:刚接到离婚判决通知——无家;商报被日报兼并整改,外聘一律不接收——无业;刚刚失业身无分文——无产。“三无人员”却被推到一线,成为新闻人物,命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经过整整半年近乎乞讨的日子,我才用散文稿费支撑起自己,也才被合肥市委机关报合肥晚报赏识,特聘为副刊部编辑。2000年10月,在50岁的门槛前,我终于圆了个新闻职业梦,距离文学梦又近了一步。   在合肥晚报,我主编的“心灵航线”热线版面,得到了本地中学生的青睐,每天,孩子们的热线都非常多。慢慢地,我成了孩子们的信赖者,“心灵航线”演变成了孩子们的“成长导航”。在聆听孩子们的滴血心声、为他们的境遇打抱不平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不是孩子的错”的道理。有的分明是师德失控加害于学生,却只有学生受害没有正义的保护;有的明明是父母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却认为孩子不乖,让孩子去看医生吃药。老师有责学生遭殃,父母有病孩子吃药。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功利忽悠,忽悠的理由就是成才,那时候,成才的狂潮甚嚣尘上,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内心需求则被成才的潮头湮灭了。 于是,我开始研究成长,发现读者普遍混淆了“成长”与“成才”的概念,用“成才”代替了“成长”,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错位啊!成长是人类自然属性的需求,而成才是人类社会属性的需求,不管是否成才,都必须健康成长,而即使是成才,也首先必须健康成长啊。我利用心灵航线的版面发声,为中国少年的成长辩护。这期间的热线故事,后来被国家行政出版社的任燕老师收集,编辑成了《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一书,并在2005年出版发行。 
践行诺言自费百城义行

                          在学校做公益讲座
2005年夏天,因为热线越来越火爆,以致我无法正常进行编辑工作,而那些因为师生冲突、亲子关系冲突离家出走的少年,往往都会到报社来找我。这让我深思,有多少少年在青春的水深火热中挣扎啊,与其孩子们来找我,不如我去找孩子们,去践行我的“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的诺言。 我再次辞职离开我挚爱的传媒这个金饭碗,自费发起“成长110·百城义行”的大型公益活动,走100座城市,做300场讲座,援助10000个家庭,为青春成长的少年们鼓与呼,为厌学辍学休学少年送去我们的温暖陪伴。 而《不是孩子的错——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的新书被评为“2006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嘘,我们正在蜕变——为中国少年成长护航》和《初恋不是早恋——为中国少年成长辩护》已经成为教育家们的案头参考书。  

推荐阅读:

(二)《知青福音书》的前前后后

(一)《知青福音书》的前前后后

她是女侠萧芸  她更是慈祥萧姥姥

发刊词  /   霜叶红于二月花

知青福音书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邮箱:eeeing@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