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一棵树,为何会花去一年①丨观察一棵树051

豆豆豆荚 城南花事
2024-09-04

只是看一棵柳树,为何需要用漫长的一年?
这是不少人听说这个活动后的疑问,把它回答清楚了,其实也是给一年的观察作结,概括出类似自己的观树方法论。它可为个人日后的定点、跟踪、持续观察,提供一些方法和角度指引;如果能对其他朋友有所启发,那更是意外之喜。

No.1  格物致知:生理结构




观树如认人,得先对其外貌特征等有个概括了解。比如拍摄或为自己的树画一张素描,拓印树皮的纹理,在离地一米处为它量胸径,记录下初识时枝、芽等的生长状态,等等。
与其他阔叶乔木一样,柳树也有根、茎、叶、花、果。柳之所以能与其他大树区别开,是因为它在这些要素上都有一些独特特征。比如分枝方式,枝条形态,叶形,芽的位置和类型,花的性别和花序类型,果实类型和开裂方式……每一个因素都在帮助柳树成为独特的自己。
这些特征的观察、记录和理解,需要弄懂很多与植物生理结构相关的名词,理解这些名词之间的关系,理解它们在将柳塑造为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专业术语和概念,初看很枯燥,但它们却是理解植物身上很多不可思议、奇奇怪怪现象的锁钥。比如,厘清顶芽和侧芽,可以帮我们抓住杨属和柳属的本质区别;比如,理解了芽鳞痕的作用和身份,就能在枝条上测量出一年的光阴,一节节数出枝条的年龄;再比如弄清风媒和虫媒的区别,就能理解同在杨柳科,为何杨属没有蜜腺而柳属的花序里亮晶晶……术语看似难啃,但它们就像我们学英语时的语法学习一样,能起到轻松抓到本源、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材直接一页页去“生读”的话,可能会觉得很难啃,但当我们在观察实践中对一些东西有了直观感受,有了观察后的思考和困惑,再去有目的地求知、解惑时,便会事半功倍,甚至醍醐灌顶。

在没有开始观树之前,《怎样观察一棵树》便已是大家的枕边书、厕边书,书中生动的讲解、归纳,精美高清的配图,把大家对树的认知,从最繁盛的花,引向了枝痕、叶痕、维管束痕、芽鳞痕等不易察觉却非常有趣的细节;更重要的是,在萧索的冬日,也能在树的干枯枝干上看到勃勃生机。它是观树最撩动人心的启蒙书。其实,哪怕只是按照书中后面章节的观察例举,跟着作者把这十来种大树悉数观察记录一遍,一定也会有非常丰厚的感触和收获。

《DK植物大百科》也是帮助理解植物生理结构的一根拐杖,而且是一根十分迷人的拐杖。书中对根茎叶花果等分类展示、讲解,图片精妙细致,美不可言。
这两本书作为入门和热身很不错,但有些内容当我不满足于只鳞片爪地看,而是想要系统了解,知其所以然时,我决定静下心来啃一啃《植物生物学》。这本书是专业教材,黑白线图,非常有知识门槛,但在观树初期解惑不少。当发现有更适合我这种小白水平的教材——《植物学》(第2版,马炜梁等老师编著)时,我就毅然决然选择了新坑。阅读的欲望和速度,果然都提升很多。这本书,无论是作为系统学习的教材,还是观察过程中疑问查询之用,都是不错的选择。

微信读书里,还有一套《法布尔植物记》,虽然它与法布尔的关系非常可疑,配图、文字等也存在一些错讹,但当我对一些概念和内容不能透彻理解,需要有人掰开揉碎、生动化讲解和拓展时,我会去这套书里搜一下相关内容来读(其实,我也有这套书的纸质版,但看得最多的却是微信读书里的电子版,谁让它便于检索,想摘抄时又能手指一划就轻松“掳走”呢)。少儿科普书的优势就在这里,为了照顾到孩子的知识背景和阅读水平,作者需要自己先吃透所讲内容,抓住本质,而后生动比拟,深入浅出地分享给读者。

当不满足于教材,对树的秘密、“隐私”、语言有更深入探索需求时,科林·塔奇的《树的秘密生活》和彼得·渥雷本的《树的秘密语言》,无疑非常解渴。内容丰富有趣,知识密度也很大。有一些树友还收集了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一书,从目录看这本书的内容也可圈可点,但它跟塔奇的那本《树的秘密生活》有交叉,我就不想重复建设了。这俩人的书名如此高的相似度,是出版社想考验读者吗?在群里讨论时,大家非得把封面放上,才能弄明白俩人说的究竟是不是同一本书。想顺便一提,科林·塔奇的《树的秘密生活》是商务印书馆出的,但它的翻译和编校都没有体现出商务应有的水平。期望他们能改进再版。
其实,你也可以看出,当我们观树时,看的是一棵具体的树,阅读的也是与树相关的书,但树实际只是一个着力点,我们是围绕它对与植物生理结构相关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观树的鲜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对知识有更直观的理解,阅读和探究则能助力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眼前这棵树,它所在的类群,以及以它们为代表的自然系统。
大家一起观树的优势,在这一阶段体现得也很明显:看别人在怎么观树,查漏补缺可以让自己少错过一些当季的关注点;看别人在读哪些书,哪些书同样也能为自己解惑,哪些书烂在别人手里了,自己就不要再剁手跳一次坑;看别人在怎样查询资料、穷根究底,方法的学习和借鉴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关于树的生理结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知,在观察中我们不断反刍这些知识,逐渐使之与自己的观察实践所得融合为一。在记录时,有时是学习笔记,更多的是用这些知识来为观察中的新发现和困惑答疑。这些知识都写了教材里,只要愿意,大家都能看到。我们再把它们写进自己的作业里是否有意义?当然,放在教材、植物志以及各种百科里的那是公共知识,通过观察、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私有知识”时,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这种财富能为我们日后的观察、认知和探究提供知识基础和指导,毕竟通过这一年的观察我们已经深刻感受到,如果缺乏某方面的知识和认知,我们会对一些显而易见的现象和存在视而不见。因无知,而无视。
对植物生理结构的观察和记录,便是我们格物的过程;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究,便是致知吧。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No.2 溯源寻根:名字和历史




大致样貌特征弄清楚后,自然而然地就会想知道名字。
刘华杰老师在给理查德·梅比《心向原野》的序言中说,怎样融入大自然?首先要能识别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尽可能知道一些名字(知道名字不是目的,但极有用处),就像与人交朋友,总得认出对方……能叫出名字,代表着尊敬、了解和亲密。有了名字,才能描绘得地道、精准。

而植物的名字,又跟其家族历史密不可分。比如柳树,它所在的杨柳科出现较早,其下辖的杨属和柳属有一个发展演进的过程。本来整个大家族都是风媒植物,柳属在演化道路上逐渐“胜出”,将一部分花蕊转化为蜜腺,走上了虫媒传粉的道路。不知是否也付出了一些芽鳞片以及顶芽等,当作进化的筹码,柳属的芽鳞片单一,没有顶芽;而杨属芽鳞片层层叠叠,枝顶的顶芽也很壮硕,还形成了“力争上游”的单轴分枝生长方式。所以,虽然古时候人们杨柳不分,用垂杨、杨柳甚至直接用杨来指代柳树,但我们知道,二者都有大家自己的家族,杨是杨,柳是柳,杨树是杨属的统称,而被称为柳树的柳属植物也有520种之多。
摸清家族历史,查明人家有多少兄弟姊妹,也是对朋友应有的尊重吧。
朋友家有几个地位显赫的成员,例如柳树家的白柳、旱柳、垂柳、银芽柳……弄明白它们的特征、名字由来、名声远播的原因等,也是与朋友深交的应有之义。
柳树名字的故事丨观察一棵树039

旱柳与日本植物学家松田定久丨观察一棵树041

垂柳与巴比伦丨观察一棵树042

白柳的“白”,及其与阿司匹林丨观察一棵树043

这些内容的查找与学习,除了前面提到的教材,还有《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植物分类指南》,它也是学习植物最新分类系统的重要参考书。

关于植物名字来源的探究,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领域,但目前看到成书的仅有刘夙老师的《植物名字的故事》。其他的都是遇到一点线索,就四处去挖掘。这种挖掘的过程也很有趣,常常让人流连忘返,即使最后没有查到开始预期的内容,但从来不会一无所获。

在查询日本植物学家资料时,看到两个值得推荐的公众号,一个是工于考据的“Phylo4FaaiLok”,一个是人在日本的“一览扶桑”。
还有一个日本网站J-Stage(日本科学技术信息的电子期刊平台),里面能查询到日本的《植物学杂志》,而且还能输入日语或英文的人名,比如Sadahisa Matsuda(松田定久)检索他的科技论文。
先到这里吧,没想到才写了两个角度就扯出那么多话。
跟“小阳人”二宝厮守两日后,我也终于开始发烧、畏寒了。还好赶在高烧之前把这周的作业写完了。赞自己一个。
本周只在一个晚上出过一次门,没有柳郎的近照。
冬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南花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