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播奖|他们,把学生个个都“变”成了诗人……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海淀区中小学及区教委直属单位教师在传承文化基因、弘扬民族精神、传播中国智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海淀区中小学深入、有效开展,2017年,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与海淀教育基金会合作开展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评选活动。最终,26位教师脱颖而出,荣获该奖。
为此,海教思维特别策划“传统文化·传播奖”系列报道,带您一起走近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奖”获得者,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其背后的教育温度与文化自信。
桃李芬芳源于丰厚的土壤,厚积薄发来自教育的蒙养,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两位获奖教师,都是通过引导孩子走进并体味中华诗词所特有的文字、音律、意境之美,丰富其感受力、想象力和思考力。他们真可谓以诗心育人,让传统文化进课堂有了不一样的“海淀样本”。
张 波
海淀区翠湖小学语文教师,海淀区区级骨干教师。2015-2016学年被评为海淀区优秀班主任;曾获北京市第三届“智慧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北京市第七届“京研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北京市2014-2015学年度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015年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主题征文一等奖;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智慧教师”征文一等奖。
“
自幼痴心爱古辞,春花秋月起遐思。
一朝步入先师道,万句吟于后辈知。
提笔同书春过地,随声共赋夏来池。
秋风一曲真宜色,题叶闲描总是诗。
”“诗教”是教学生“用诗意的眼睛来观察生活,用诗性的思维来认识生活,用诗味的语言来记录生活”的一种教学过程。2014年11月,我开始在海淀敬德书院学习写诗,让我认识到小学生也是可以写诗的。
刚学写诗,兴趣最重要。我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写诗的兴趣。
一是教师引导。在敬德书院学诗那段时间,我每天坚持写一两首诗,随照片一起发在微信朋友圈上。学生、家长纷纷点赞评论。孩子们每天都看我写,渐渐有个别孩子对写诗有了兴趣,也开始尝试写了。学校表彰好家长,我用家长的姓名写了嵌字诗,赠送宣读时,孩子们更感受到诗歌的乐趣了。学生过生日时,我也不放过熏陶的机会,给学生写祝福的藏头诗,如:
祝福今至六一班,包揽温馨尽眼前。
汶水龙王频现瑞,灵山佛祖保平安。
生生世世同欢聚,日日年年共笑颜。
快意随君常相伴,乐将情谊记心间。
学生一看诗歌还可以这样写,更希望能学到这种方法,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诗歌可以从文字游戏开始,是有趣的,这种兴趣会伴随他们不断成长。
二是学生活动。说唱背古诗,增加积累,学生背下大量诗歌,进而反复回味,便逐步理解到其精髓。小组飞花令,关注意象。选一个主题词,大家轮流说出带这个字的诗句。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开始按意象积累诗句,他们知道某个字的诗描写的大多是什么内容,为他们写诗打下了基础。朗读古诗,体会情感。我进一步学习了吟诵,通过示范和教规则,学生大致掌握格律诗的吟诵方法。学生学了吟诵,就对诗歌的平仄有更直观地认识,这为他们写诗做了平仄的铺垫。
有些孩子在日记中写了几句,我评语以表扬为主,同时帮他修改韵脚,并提出“真、善、美”的标准,供他参考。当班里有过半的学生都有一定的试写经验时,恰逢清明节,我讲了一节诗词习作课。读范文,找规律,我给学生出示了两首缅怀诗让他们阅读后发现“思人——忆事——抒情”的结构。回顾故事,学生讲搜集的英雄故事,每人写一位英雄事迹,并结合景物或自己提取出的英雄精神进行抒情。试写指导。很快,就有学生写完了:
吊董存瑞
董存瑞是大英雄,战场之上首立功。
若是没有他抗战,国家还在混乱中。
我用投影展出,表扬他能够押韵,然后指出他没有说明董存瑞干什么事,这样换成别人也行。另外,董存瑞是“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随后,学生开始针对具体事件来写,内容选择上已经没问题了。押韵方面还是掌握不好。如:
悼念佟麟阁
率军死守卢沟桥,痛歼日寇哭喊娘。
誓死不让敌人进,杀敌英勇我称赞。
这首诗好在读罢能知道佟麟阁将军镇守卢沟桥,首句写得真实具体,也写出了将军的率领军队的豪气。因此不动,因为首句尾是平声,要用ao作韵,由“哭”字,我想到ao韵字里和“哭”相近的有“嚎”字,所以改成“乱哭嚎”,意思不变,诗句变得顺口了。“我称赞”,有点儿把将军的豪气降低了,我们把它抬高点儿,有个更形象的词“比天高”,这样的评价,更符合将军的气度,因此改成:
率军死守卢沟桥,痛歼日寇乱哭嚎。
誓死不让敌人进,杀敌英勇比天高。
对于学生的习作,我尽量少改,更多保留他们原来的风貌。这样示例修改了三四份,学生逐渐能自己对押韵进行调整了。他们也明白,诗不是一遍写成的,要先把意思写出来,再进行调整,最后读到顺口为止。
首先,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不少自己的诗作。尤其在主题征文活动中,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比如,随着我们学校被评为“足球示范校”,足球逐渐进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这是部分孩子参加海淀区足球征文时所写。
足球畅想(张珂)
云淡风轻幼鸟翔,足球场上少年强。
团结一致同协作,对阵双方剑弩张。
不懈拼搏挥汗雨,争先壮志向阳光。
今朝锻炼强身体,明日成材做栋梁。
球赛赞(李京华)
绿茵场上晒骄阳,球队不思烈日强。
汗珠虽似倾盆雨,队员争作领头羊。
足球颂(单佩冉)
足球场上众心同,弟兄合力共冲锋。
队友精诚同防守,团结一致获成功。
其次,编写史传三字经。我在读徐梓教授《中华蒙学读物通论》之后,萌生了编《史记》人物三字经的想法。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开始读稍大部头的经典文言文了。
出版毕业文集。孩子们毕业之前,我把他们回忆学校、老师、同学的诗文编成文集印发给他们,这是其中的送别诗部分。
通过以上成果展示可以看出,孩子们确实在用诗意的眼睛看待身边的事物;确实经过不断斟酌,能够调整诗歌的韵脚;确实为了写好一首诗,不断换词调整。尽管他们的作品还有诸多问题,但这条路只要走下去,一定会有满满的收获。
诗心涵养在课堂
王 欣
海淀区培星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论语>导读》一课,曾获得西苑学区2014-2015年度教学展示课二等奖;2015年获“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一等奖;2016年获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案例评选一等奖。多次在校内为来访的教育同行承担教学观摩展示课任务,也多次代表学校赴校外参加传统文化项目交流。
“一学期的时间过得很快,而我们的经典诵读课每周也只有一次,在这短暂的教学时间里,我为自己能将所学一点一滴传授给孩子而知足,我为自己能亲手点亮一盏盏热爱诗词创作的心灯而幸福!
”2014年以来,我在离开大学校园的一年之后,复又重新踏入学习的课堂,参加由海淀敬德书院举办的《论语》培训班及《诗词赏析与创作》培训班。我十分珍惜每一次去书院的学习,在每一次聆听教授们的讲座后,激动之余还有深思:如何把这些传统文化知识带回去传播给班里的那些小家伙们呢。
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搬到课堂上来,得益于我们学校每周的一节经典诵读课。在每周的这节课上,我可以给孩子们讲《论语》。比如在执教“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这句时,我先将其拆分为若干小句,首先让孩子质疑不明白的字词,进而从句子的字面意思自己揣测意思,在此基础上,我又创设情境,让他们自由组合扮演甲乙两位君子,上台身体力行何为“揖让而升,下而饮。”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为我所用,为学生所喜。
此外,我还专门设计了一节《论语》导读课,把从书院学习来的知识吸收转化教授给孩子。
早午微课堂,经典时时诵。每天早晨上课和中午自修前的十分钟微课堂,是我开辟的传统文化“第二战场”。我很好地利用了这短暂的十分钟时间,让手底下的小家伙们挑战了一些初高中才会接触到的长篇古文。
每周四,我承担了学校的课外一小时教学任务,开设经典诵读班。借着这个机会,我向学生教授在诗词创作班学习到的诗词创作方法。
先从平仄讲起。班里的孩子来自四个年级,彼此不熟悉,我就趁着他们介绍自己名字的功夫,让他们互相给彼此的姓名标平仄。这样,就生动而有趣地将这个知识点传授给了他们,也增进了孩子们的熟悉程度和感情。
学完平仄后,我简单地介绍了中古音和当代普通话发音的不同,继而引入平水韵的概念。之后,将自己在诗词班上所学的作诗有法之“法”通过引例讲解给孩子们。诸如“粘”、“对”等要点则写为板书,让孩子边学边记。要点讲解完后,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我让孩子们到黑板前默写喜欢的唐诗,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剩下的部分孩子根据之前所学将相应古诗的平仄粘对标注出来。
在所教授的孩子中,来自五年级2班的王奕川同学创作最多,有些作品还写出了感受:
月夜忽醒所见有感
夜里轻蝶嬉月影,莺声狎昵叶端鸣。
溪潮促漫氤山野,可是广寒泪水滢?
王奕川解释这是自己在一个满月之夜所写的作品。晚上因为太热而忽然醒来,发现外面静的出奇,月光如明镜般高悬,清辉毫不吝啬地洒向人间世界,又有几只流萤飞蛾在嬉戏,于是便有了“夜里轻蝶嬉月影”,而后听到夜莺在鸣叫,便又有了“莺声狎昵叶端鸣”。后两句他当夜苦思冥想而不得,还是在第二日早晨起床后才得来的灵感,回想起后半夜的一场梦,梦中溪水潺潺,寂静的山野之中似有回响,空濛灵动,便得了后两句。
再如《蝉鸣》和《云》。
蝉鸣
六月蝉鸣始,颤鼾一叶重。
复声何日止,至死可眠终?
云
缭缭在上忽而皱,滑似鱼鳗绽似羴。
云上有婵歌幔对,天宫缥缈媲泰山。
小学阶段的孩子,能够熟练的操作平水韵来作诗实属不易,因而我在这一点上尽量放低要求,凡符合普通话平仄的用字也算到位。令我欣喜的是,孩子们的诗作已经不仅能够表词达意,甚至还有一定深度的句子出现。如上面王奕川同学所写的《蝉鸣》诗后两句:“复声何日止,至死可眠终?”不仅写了蝉鸣的特点,还从特点入手,加入了自己对生命的一点独到的思考,这就很难能可贵了。
近三年来,我将《论语》的课堂送到内蒙古大草原,和那里的老师们一起探讨如何更好的在课堂上深入传统文化教学;我还走入北大附小,第一次在有金发外国孩子的课堂上传授先哲的智慧;我参与了北京市教科院课程中心杨德军主任主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工作……
教师行业很平凡,也很特别。我曾想,一个人的校园生活是短暂的、有限的,而每一个宝贵的可以继续学习的机会,都应该牢牢被抓住,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我愿做一名诚挚的传道者,将这魅力传递给更多人。
图文素材由张波、王欣老师提供
编辑:海教思维
推荐阅读
北京101中学的学生为什么超爱科学?原来学校有门这样的课程!
一位名校长所亲历的教育“奇迹”:好教学,重要的是“指导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