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刚:基础教育要让孩子拥有终身成长的源动力

杨刚 海教思维 2019-05-04

点击上方蓝字即可关注“海教思维”


今天的基础教育不同于以往。
它不再是一种简单地学习掌握某种技能的培训,
也不是为了通过选拔或考试而进行的强化性练习。
基础教育已经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要求。
学校培养的是有血有肉、有精神能自主的人,
学习是涵盖三维目标的完整的育人过程。
因此,由“终身成长”看待“基础”,
才是基础教育的应有之意。



杨刚(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校长)


以长远的培养观做基础教育


去年教师节前夕,我的一位学生打电话要到学校来拜访我,当时也没有反应过来她是哪级的,后来她说,我爱人也是您的学生,他数学特别好,您肯定知道他是谁,结果她就跟我说了她爱人的名字,我一下就想起来了。男的是我的第一届毕业生,他当时数学成绩确实非常好,现在在一家大的国企做财务总监,应该说还是非常优秀的。这个女学生,我记得是二十多年前,每天下了班就给班里的几个数学差一点的孩子补课,她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后来也确实选择了文科,从事了媒体工作。这两个人来看我以后,高兴的同时我也思考很多。


我们透过孩子们长大成人以后再反思我们的教育,就是我们作为基础教育,到底教给孩子什么?


我们怎么把我们的基础教育和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培养能够长远的结合起来,怎么样用一种长远的培养观和人才多样化培养的观念去把我们的基础教育做好。这也使我对于学校“桃红李白 心暖花开”的办学愿景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补充,也一直鼓励和鞭策着我们教育者要不断的学习,不断感悟教育的真理,感悟我们育人的核心。



把每位教师的发展放到核心目标上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学生成长更离不开教师,所以教师在教育和学校办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年二小不管是一个校区的时候,还是最多七个校区的时候,还是现在经过发展整合以后的三个校区,都始终紧抓教师的建设。不管学校怎么变化,不管是有几十人,到现在是几百人,都把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放到我们最核心的一个目标上。


这些年我们始终用文化来引领,就是我们一直践行培育着学校的家园文化。这个家园文化就是充分尊重每一个人,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我们最早建设的时候提出了三句话“学校是大家的,学校的发展是为大家的,还有学校的发展是靠大家的”,在这里面强调每一个人的这种主人翁的地位。教师培养上除了我们正常的教育教学的这些团队以外,我们还有学科团队、业务团队、专家工作室。另外我们还有各种骨干团队,包括我们的班主任的工作室、党团工作室、青蓝之约,还有青年教师沙龙,我们要让每位老师都能够在二小有自己的舞台,能够更好的去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和超越。



这些年当中,我们也在努力创造脱产式培养的一种学习,力争都在二小内部进行一次脱产的培养,我们把它叫私人定制。每一位老师都有一张他自己的课表,这张课表是针对他的需求由他自己和学校共同研究来制定的。我们的定位是培养,不是培训,是真的助力他的成长。比如说我们有一位数学老师他是从中学过来的,专业能力很强,但是他班主任经验不足,给孩子们上课就有点把控不住,后来他申请要参与个性化拓展学习,我们就专门给他安排,其中有一条就要跟我们有经验的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和课堂中对学生的管理。他真的两个月什么都不干,就是他自己按照学习计划去学习,两个月以后,效果非常好,当他又回到班级当中再去教数学课,跟以前就有了质的变化。


我想只有我们每位老师在二小的这个大的氛围熏陶下,能够做最好的自己,他才能够去因材施教的引领孩子,让孩子们能够百花齐放。我们的育人理念也是每一缕阳光都应该芬香,每一朵花蕾都应该绽放,每一扇窗扉都应该打开,我们也希望孩子们呈现这种百花齐放、百花盛开的一个教育愿景。



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孩子的培养


随着我们不断的学习、提高以及经历的积累,对于基础教育的感觉也更深了。比如说我们孩子的成长、成才、成人。这个基础真的就像盖楼似的,你只有打好根基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你根基不牢,最后肯定是楼倒楼塌。


根基是打什么?打的就是我们良好的一种品质,做人做事,他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基础是一层一层建设的,基础打的越牢、越好,孩子们将来成长成材也会越好。


教育最终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是对社会、对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所以基础教育的责任我感觉任重道远。比如公民的素养就得要在基础教育当中来做起。这个基础教育就体现出孩子的这种良好的品行和行为习惯,越早越好,越早越扎实。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环保北京肯定是算做的很好的了,但是我们走到北京的郊区、山区再看一看,和发达国家的那些山区、郊区比一比我们这些地方就感觉差距很大。我觉得这个差距其实有一部分就是源于我们的素养。所以今年的开学典礼,我们提出的一条就是做一次操场上不留一片垃圾的开学典礼。老师们在班级学前教育当中也跟家长沟通了,讲家庭教育,讲家校共育,把这些都做到了以后,我们大家共同发力,最终我们实现了典礼后操场上真的没有留下水瓶,没有纸。



我们走到新疆,走到云南,走到青海,我们走到那些手拉手学校,帮扶的学校,就特别感觉到作为教育人对于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有一种特别的使命和担当。确实有那么多孩子们,那种渴望求知、渴望成长,因为资源的问题受到局限。那时候就特别想把我们的这种资源能够更好的去输出,能够让我们老师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社会、为孩子们能够做更多的贡献。


基础教育做的越久,就越对基础这两个字有更深的认识。我们教育应该站位要更高一些,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开阔的眼光去看我们孩子的培养。立德树人,到底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就是我们未来培养的孩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了这种理解和感悟,对于基础教育也更感觉到责任重大。




来源:教育在线基础教育研究院

图片来自中关村二小

编辑:海教思维




推荐阅读

李希贵: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王殿军:STEM好理念怎样变成好课程

校长和教师之间,还有多少未架通的桥梁?

窦桂梅:在阅读里“安身”,做积极的行动者

曾军良:学生是课堂存在的全部理由

马志太:家庭教育也要讲点儿方法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