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餐饮油烟治理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探究之指标分解
餐饮油烟治理政策实施效果
评估探究之指标分解
▼
上一期小E给大家介绍了餐饮油烟治理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这期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评价体系中的各个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具体分解情况吧。
小E将二级指标应用到餐饮油烟治理的领域,并细分生成了三级指标,接下来一一解释。
基本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和行为知识。对某个事物的知晓和了解,是人们开展其行为的最基本要素。餐饮企业对油烟进行净化处理,首先需要具备最基本的知识,了解油烟对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从哪些方面可以减少油烟污染,才可能发生相应的对产生油烟进行净化的行为。
基础配备,包括设施配备和人员配备。餐饮油烟治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仅仅只依靠初期安装高效的净化设施是不够的,日后的运行、维护和清洗才是净化设施长期高效运行的保证。因此,高效的处理设施和专业的人员配备两者缺一不可。
基本技能,包括认知层面和操作层面。具体到餐饮企业上,
a. 认知层面主要是指餐厅获取油烟净化设施信息的渠道是否多样,是否具备甄别不同品质油烟净化设备的能力等。
b. 操作层面主要是指在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配备之后,餐厅的运营和管理人员还需具备对油烟净化知识获取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油烟净化设施运行和维护的能力。
基本理念包括餐饮企业经营者对油烟治理的基本认知、对油烟治理能力的信心以及对自身行为结果的预期。
a. 具体落实到餐饮企业上,基本认知可表现为餐饮企业经营者是否认识到油烟必须经过净化处理后再排放,是否具有净化油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对企业社会责任或企业形象的基本意识。
b. 在社会学研究中,个体对某项新事物会否成功的信心以及对其行为将产生的后果的预期,将直接决定其是否参与其中。具体到餐饮企业,行为能力的信心指标可分解成对政府层面、行业层面和企业自身三个层面。
c. 行为结果的预期可分解为对积极参与油烟治理将产生的后果的预期(例如:减少大气污染、提升餐厅空气质量、提升企业形象、提高顾客用餐体验等)以及对消极参与油烟治理将产生的后果的预期(例如:勒令停业、立案处罚、居民投诉等)。
还记得上期讲的Social Practices Model吗?个体的行为是受其所处的环境、自我意识、行为模式和外部供给机制等综合影响下的社会实践。
a. 激励因素包括经济激励和非经济激励因素,其中既包括正向激励也包括负向激励。经济激励方面,正向经济激励包括对油烟净化设备、在线监控设备的补贴政策;负向经济激励包括对违法餐饮企业的罚款等。非经济激励方面,正向非经济激励包括对优秀治理企业的表彰评比;负向非经济激励包括法律、规范的强制以及周边居民对其监督投诉的约束措施等。大量研究表明,通过法律和经济政策的实施,可有效地干预和引导企业的行为。
b.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对个体认知层面和行动层面的影响。认知层面的影响指个体是否认识到油烟治理已经是上海市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共识,是否形成了社会氛围;行动层面的影响指同行餐厅油烟治理情况对其的影响以及餐厅顾客对室内空气及油烟净化要求对其的影响程度。社会影响对餐饮企业参与油烟治理的积极程度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c. 项目规划包括整体层面、政策实施层面以及企业自身层面的行动规划。首先,合理明确的行动规划和目标是顺利实施政策或开展项目的前提,可对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偏差进行及时修正;明确的时间节点可促使企业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治理任务。同时,餐饮企业经过综合考虑后制定的改善计划(逐步改进油烟净化措施)能更可持续性地达到治理效果,而不是一味地完成任务。
d. 角色定位指的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不同利益相关方各应承担的职责、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的阐明和落实。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餐饮企业应当承担油烟治理的主体责任;如果餐饮企业选择了第三方治理,通过合同协议将污染治理责任进行了部分或全部转移,则由第三方环保公司承担相应的治理责任;在此过程中,政府环保部门则主要承担制定规则、引导、服务和监督的职责;与此同时,公众也可扮演监督和激励商家的角色。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关键的问题来了:如此繁多细化的指标因子,如何进行整合分析,如何将纷繁复杂的质性数据进行量化从而对比分析呢?请听小E下期为您分解。
理论支撑:Fudan 13 Framework: Sustainable Behavior Research Group(可持续行为研究组),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复旦大学。
撰稿:林子吟
猜您喜欢
欢迎转载,敬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