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环保的公共管理视角之油烟污染控制绿色消费
环保的公共管理视角之油烟污染控制绿色消费
特约撰稿:潘忻人、谢孟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CIDEG)
▼
绿色消费顾名思义,指在消费环节中加入“绿色”元素。换句话说,就是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将环保因素纳入其消费决策之中,进而倒逼生产者提供更环保的产品。为何绿色消费能提升产品的环保质量,进而降低污染?这背后牵涉到一个经济学概念:产品外部性的内部化。
▼
以城市餐饮市场为例,由于餐饮(尤其是中式餐饮)生产过程带来了油烟污染,当大众的消费行为不包含油烟污染处理的价格情况下,餐饮商家为了提高获利,将倾向于生产更多不考虑油烟污染的产品(餐饮)。也就是说,因为搞油烟净化需要额外的成本,因此在获利不受影响的情况下,餐饮商家将不愿意认真去做油烟净化。若作为负外部性的油烟污染(具有某一个价值)不进入产品生产的成本之中,也不出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里,这种情境构成了经济学理论称之为市场失灵的情况,市场失灵将造成社会损失(即空气污染)。
回顾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可知,虽然当前有政府在监督餐饮商家注意油烟净化,然而由于违法成本不高,需求又过强(上海每天有数千万的餐饮消费),有关单位必然陷入执法成本与执法成效之间的权衡。因此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从影响餐饮供给的需求侧着手,以消费行为倒逼餐饮商家生产方式。这个办法就是绿色消费。
▼
市场的环境治理力量通常比单靠政府治理有效,但为何目前“绿色消费”仍难以普及?答案非常简单,因为牵涉到老百姓的钱包。
依照上述的经济学逻辑,我们知道通过绿色消费降低负外部性(餐饮油烟)的机制需要成本,而这个成本必须有人买单。这代表对一个普通民众来讲,绿色消费可能会变成以下两件事:同样的餐点价格提高(因为提供了额外的油烟治理成本)或是多缴税(为了增加政府执法效率),这显然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结果。但餐饮油烟治理的额外成本只能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体现吗?
▼
习总书记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完善绿色消费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思路:民众心中对环保肯定有一个价钱,但这个价钱不是非得直接体现在民众的消费支出上,因为餐饮市场的价值链中还存在着一些未被开发的价值。如果能够以某个商业模式重组现有餐饮市场中的价值链,则绿色消费的形式完全可能达成“不花钱做环保”的效果。
举例来说,消费者到某餐馆吃一顿饭花了50元,商家准备这份餐点成本为30元,简单来看,这次消费对商家而言是一个具有20元利润的交易。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消费者就其用餐体验对该餐馆的餐点产生了“评价”。“评价”本身并不多花费消费者的钱,但大量“评价”对餐饮商家而言,却是计入其收益的重要部分(获得好口碑,对其未来潜在收益有帮助,反之则有损害)。美团-大众点评网最初便是依靠此逻辑来打造它们的商业模式的(事实证明,顾客评价的确具有价值)。绿色消费是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一个概念,而为了开发绿色消费中如“用户评价”这类仍未被发掘的价值,我们仍需继续讨论配套的”商业模式”来完善整个治理机制。
——待续——
编辑:林立
节选自:上海环境可视化——上海餐饮油烟污染解决方案(2016年度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三等奖作品)
CIDEG:Center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中心),是一个致力于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与制度变迁研究的学术平台。
中国绿色创新夏季学院:由清华大学和Apple携手打造,旨在成为培养新一代环保创新人才和青年领袖的“黄埔军校”。夏季学院每年暑假清华大学举办,通过培训-实习-竞赛的模式,帮助青年学子实现环保创意,放飞环保梦想。
猜您喜欢
欢迎转载,敬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