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贵夜总会变身学而思,消费降级焦虑升级?

尼德罗 冰川思享号 2018-12-20



在具有强大支付能力的家长群体中,他们的支付能力和教育理念并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也导致了教育方式的单一化和粗暴化。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尼德罗


“广州最贵的夜总会关门了,改成了辅导班!”几天前,一张照片在社交网络疯传,网友爆料位于广州林和东路附近的广州国会夜总会关门了,随之换来的是“学而思”。

 


经过广州本地媒体确认:号称广州最贵之一的国会夜总会的确关门了,教辅培训领域的领头羊学而思的确进驻了。

 

有网友打趣道:“原来人均消费1万左右,改成辅导班,依旧是人均消费1万多……”



从国会夜总会官网的价格来看,总裁房的最低消费是8888元,豪华小房的最低消费也要2888元。虽然未必达到人均过万的消费水准,但这个价格确实不是工薪阶层乃至小中产人士可以承受的。

 

改成学而思之后,消费水准没有变化,但消费者画像却有了大变化。过去消费不起夜总会的小中产,如今成了辅导机构的消费主力军。一个孩子一个学期花一万上培训班,这个太常见了。

 

在奢侈性消费普遍降级的大背景下,教育消费的坚挺程度令人着迷。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辅导班取代豪华夜总会的门店,将会成为一种稀松平常的现象。因为普通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孩子继续提升,到目前为止,我也还没发现这一趋势有任何减弱的痕迹。

孩子是他们的希望


前些天,莆田旅游发展委员会的一位副科级妈妈,向我们展示了四线城市政治世家在一个小学老师面前的尴尬地位。这位将自己家族直系旁系和朋友官职一举托出的母亲,试图用一幅政治权力谱系图,来赢得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殊关照。由此可见,孩子的教育在一个地方政治世家中,也居于核心地位。

 

▲ 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屏(图/网络)


类似的,学校老师之所以敢动辄要求家长辅导孩子数一亿粒米和写一万字综艺节目观后感,也在于他们掐住了家长的命门——孩子是他们的希望。

 

在美国,杰出的经济社会学教授维维安娜·泽利泽认为,到了20世纪末,美国家庭中的孩子已经没有明显的“经济价值”——父母并不依靠子女养老送终,而仅仅具有丰沛的情感价值。所以,美国的父母可以喊出“我不期待你的任何回报,我希望你开心快乐”。

 

但在中国,许多家长依旧把孩子作为家庭地位跃升的重要机遇。将孩子作为一个“迷你版的自己”,然后给TA充足的教育资源,希望TA可以出人头地。这个逻辑曾经发生在50后对80后的独生子女身上,而今天则继续复制在80后对00后、10后的孩子身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学而思这样的辅导机构应该得公益慈善奖。因为它令那些无法获得优质学区房的家庭,也可以另辟蹊径,用市场零售的方式获得优质的培训课程,从而力争在高考这一标准化的考试中获得成功。

 

▲ 老师要求家长辅导孩子数一亿粒米(图/网络)


至于家校关系的极度扭曲,即老师对家长超出限度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使唤,根本上也是家长群体的自虐之举。

 

因为大部分家长都相信,忍一时风平浪静,待我儿被名牌大学录取,昔日受的白眼和轻视都会值得。所以,为了发泄暂时的情绪,有些家长选择一边配合老师数大米和写感言,一边在私下里、网络上谩骂学校和老师。


从“寒门出贵子”到“投入出贵子”


仅仅20年或者更短的时间,普通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们一直误认为“寒门出贵子”,家境差的孩子学习更努力,成绩也更好。

 

这种误解之所以发生,一方面在于普通家庭的父母愿意放大寒门出贵子的案例,以便打造一个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形象;另一方面,相对于穷人家庭,富人家庭更有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孩子就读更好的学校。

 

比如,很多重点高中在招生时,都对低分学生开了一个小口子,一个家庭只要付得起几万到几十万的费用,就可以让孩子进来就读。说是小口子,其实这部分孩子常常占据学生总数的15%-25%。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大量家庭富裕但成绩一般的孩子进入了好学校,对比之下,人们就会形成穷人家的孩子学习更刻苦的印象。


但在今天,伴随着清华北大对农村学生录取比例的逐年下降,新一代的家长已经不再相信“寒门出贵子”,他们更相信“投入出贵子”。不但要金钱投入,还要父母全程协同学校,并且给孩子提供额外的补习机会。只有付出骇人听闻的金钱、时间和精力之后,自己的孩子才有机会变成“贵子”。

 

有意思的是,由于教育资源分配机制的部分市场化,使得许多家长也抛弃了“孩子天生不适合读书”的论断,也抛弃了“智商决定一切”的观点。

 

在过去,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孩子真的不适合读书,会采取放任的态度让他学门手艺。同时,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聪明,跟老师、学校没什么大关系,上辅导班更是闻所未闻。

 

但在今天,不管你是什么状况,聪明也好,愚笨也罢,你都需要来辅导班学习。那些天资较差的孩子,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加大投入,也可以“笨鸟先飞”、“笨鸟多飞”,最终跻身成功者之列。


囚徒困境式的竞争


过去40年,教育汇同市场化改革一同催生了数亿从农村进入城市的中产人士。不管基于什么口径,中国的中产阶级规模都被认为超过了数亿。

 

这些率先实现阶层上升的家庭,他们懂得过去除了教育之外的其他阶层流动渠道,都已经越来越狭窄了。而剩下的未能实现阶层上升的家庭,也发现了这一点。

 

所以,许多农村居民才会为了孩子教育拼命在县城买房,老师才会在公务员家长面前昂首挺胸,学而思这样的辅导机构才会取代豪华夜总会。

 

不过,在具有强大支付能力的家长群体中,他们的支付能力和教育理念却并不匹配。这种不匹配也导致了教育方式的单一化和粗暴化。当然,这是另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中国家长继“寒门出学子”这一认识误区之后,进入的又一个认知误区。

 

▲ 暑假少儿班报名火爆,收银人员用水桶装钱(图/图虫创意)


日益增长的金钱投入风潮,让很多家长相信教育的本质就是购买优质的培训课程。殊不知,这中间存在重大的错谬。教育投资虽然很重要,但根本上无法代替教育本身。

 

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在学校,在社区。而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并不是彼此隔离的,家长、老师、同学、邻里,所有人都处在一张互相交织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整个社会关系是去中心化的。在这个网络中,信任、规范得以产生,整个教育氛围是合作式的竞争,而不是今天所流行的“囚徒困境”式的竞争。

 

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中国的家长和孩子都没有这样一张网络。更可怕的是,当事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张网络的重要性,反而沉迷于排他性的教育高投入,认为这才是不言自明的成功之道。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 



最近更新


北京商场“抢孩子”是误会,但打击人贩子仍须重锤


我在澳门逛赌场


国庆景区一泡尿,让我惊出一身冷汗


冰冰啊,此前所有,皆是荒诞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