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们只关心女辅警漂不漂亮?
公共讨论本不应该是一件低级的事,它毕竟体现的是社会舆论对一件事的理性思考。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易之
果不其然,那张照片是假的。
江苏90后女辅警许某,因性敲诈多名公职人员共计370余万元,获刑13年。这引发了网络巨大关注。
随后,挂名辅警的照片在全网疯传,其中一张生日照流传最广。照片的当事女生只好借助网络辟谣,并报警维权。
此外,还有林林总总不少身着警服的女生照片在网络流传,都标明是当事辅警,真假难辨。
笔者看到,有网友再发了一张挂名照片后,配了一行文字——“只发你们想看的”,后面还缀了一个狗头表情。
这句话或许说中了不少人的心态:很多网民如饥似渴地围观,最期待的可不就是一睹真容?
01
当窥私欲霸占公共讨论
平心而论,想看看辅警长啥样,这不奇怪。这属于人的窥私欲,也是一种原始欲望,大概没人能免俗。
我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同样看到了很多类似的帖子。说实话,我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手,终究会点开看看、一探究竟。
应该承认,这大概是一种本能。但既然是一种本能,那么也得承认,它并不高级。
我们也应该明确,公共讨论本不应该是一件低级的事,它毕竟体现的是社会舆论对一件事的理性思考。
然而现状却是,窥私欲总能以压倒性的趋势刷屏,一种比较原始的观察视角,霸占了本应相对理性、客观的公共讨论。
拉开微博等平台的评论区,“睡了”“玩了”“仙人跳”等字眼大量出现,也有自媒体文章总结该事件的教训不过是“色字头上一把刀”。
▲网友评论
当那张流传全网的照片一出现,更是直接制造无数10万+,流量一路狂奔。
然而,辅警的定罪量刑,当地官员的处分轻重,不才是最应该被关注的话题么?
02
舆论的民粹化倾向
这种现象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前不久“货拉拉女孩跳车事件”,当女孩疑似主播的身份曝光后,舆论直接反转,迅速将矛头指向女孩。
对该事件的讨论,迅速变成对女孩本人的信息挖掘。
“月薪2万”“网红陪聊”“职业不光彩”等等,大量充斥互联网。今天在百度搜索里打下“货拉拉女孩”,弹出的首个联想词汇就是“职业曝光”。
但是,女孩的职业和该事件的性质、司机的过错、平台的责任有什么必然联系呢,主播就是原罪么?
然而,这没法讲逻辑。现在的公共讨论,很多时候就停留在这个层次。
偏见大行其道,对女性格外苛刻,用粗糙原始的道德观解释一切社会问题。
被家暴的马金瑜,因为“不完美”,以至于家暴指控都可以被忽视了;成都确诊新冠肺炎的女孩,因为去过酒吧夜店,遭受铺天盖地的网络恶意;一名大学生用中英文写了一段失物招领,被认为是女生并被骂“崇洋媚外”……
这其实是一种民粹式的认知逻辑。这和在街头巷尾听到的七嘴八舌没有什么区别。
在这些流言蜚语里,事件被拉低到家长里短的维度,个体因素成了定义事件性质的核心论据。
这种认知框架里,很难有抽象的认知、理性的态度、辩证的思维,充斥的是对私域不加节制地窥探、猜测与侵犯。
从现状看,我们的公共舆论可能会长期处于这种状态。
得益于“村村通”工程,技术下沉将几乎所有人都拉到了网上。
曾经被视为精英化、主流化的价值观,很可能会被所谓“原始道德”和“朴素正义”所淹没。
这里的“道德”和“正义”都是中性词汇,都是一种未经过现代理念打磨的意识形态。
我联想起一件事,1979年《大众电影》刊登了一张拥吻剧照,随后有读者写信表示抗议,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随后杂志发起了读者讨论,最后收到了一万多封来信,支持“毒害青少年”的还不到3%。
说实话,这个讨论如果放到今天,我想结果恐怕都没这么乐观。
当年的杂志读者,大概都是某种程度的知识群体了;他们和今天的主体网民,用户画像恐怕差距很大。
03
公共讨论要有公共价值
如果说窥私欲是一种难以避免的本能,那么在公共讨论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克制从本能出发的视角,尽量区分私域道德与公共议题,对机制性问题抱以最大的警惕,对个体的情况抱以最大的同情。
这就意味着,公共讨论要真正体现一种公共性。
具体到个案来说,在女辅警事件中,当事人长相如何、风评怎样,根本无关紧要,真正跟每个人利益相关的,是该案中是否存在枉法包庇、权色交易的情况;
在货拉拉女生跳车事件中,女生的职业、收入、个人状态,同样无关紧要,真正跟每个人利益相关的,是我们在遇到类似情况时是否有足够的救济办法,如何敦促平台尽到监管责任。
区分私域与公共,提炼出公共性问题,这才是一种“高级”。
而这种高级,其实才是接地气的,因为只有找到公共性的切入口,才让个案最终和每个人相关联,才让公共讨论体现一种公共价值。
至于一个人私底下如何,哪怕可供吃瓜,但这只是他/她自己的事,可提供一时的热闹,但终究是悬空的,最后嚼得一地残渣,却无法落成有建设性的共识。
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现在评论界的状况有时就像“渡劫”,要顶着震耳欲聋地喊打喊骂,去反复强调一些近乎常识层面的道理。
在一个看重流量的时代,不诉诸情绪、不挖掘隐私的言论,往往在数据上也会显得灰头土脸。
但我觉得,公共讨论也会有一个进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肯定也不是快快乐乐、轻轻松松的,必然需要和很多人性本能作对。
但这就像“渡劫”,社会如要进步,理性水位就必须先抬升,公众就必须明白,究竟什么才是“与我有关”,哪些才是“关我何事”。
*投稿邮箱:bcsxk2016@163.com*商务微信:bingchuanxiaobian
汇聚思想,分享锐见
公号ID:icereview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中国传媒榜·十大新媒体
微博·最佳深度报道媒体
今日头条·财经头条号百强
凤凰网评论·年度致敬媒体
网易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凤凰一点号·年度深度报道榜
新浪财经·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
虎嗅2020年十大年度作者·实力榜
百家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
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年度新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