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过眼】这波新书有多部人物传记及访谈
撰文丨姚峥华
1、《舞在敖德萨》:当诗人失去听力,他开始看见声音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舞在敖德萨》
【美】伊利亚·卡明斯基著
明迪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2024年7月
《舞在敖德萨》是当代著名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的第一部诗集。卡明斯基打破文体的界限,让诗歌与散文跳起双人舞。诗集一经出版,引起诗坛轰动,亚当·扎加耶夫斯基、罗伯特·品斯基等人倍加赞誉。
诗集同时收录了卡明斯基评曼德尔施塔姆、茨维塔耶娃、保罗·策兰的三篇散文,以及一篇诗人访谈。
译者在序中称,《舞在敖德萨》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奇迹。罕见的纯正、清澈,让你一眼看到自己的童年。
伊利亚·卡明斯基,当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1977年出生于敖德萨,4岁失去大部分听力,少年时期便开始发表诗歌;1993年移民美国,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著有诗集《舞在敖德萨》《聋子共和国》等。
2、《在欲望之所写作》:玛格丽特·杜拉斯访谈录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本书改编自1976年在法国电视一台播出、米歇尔·波尔特对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访谈。
波尔特是杜拉斯的好友,也是国际杜拉斯学会名誉会长。在这份采访中,杜拉斯对照她的小说文本和照片,谈论她所待过的不同地方,包括她位于诺弗勒堡的房子、花园、森林、特鲁维尔、大海等,就像它们不断出现在她的小说、戏剧和电影里那样。波尔特真实地展现了这些地方如何变成“故事的承载者”,以及杜拉斯如何在这些地方生活。
波尔特将采访对象杜拉斯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住所”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劳儿之劫》等)与电影作品(《娜塔丽·格朗热》《恒河女人》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这份访谈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地理诗学,为杜拉斯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玛格丽特·杜拉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1914年出生于法属印度支那,1932年后回法国定居,殖民地生活经历成为她生命的底片与创作的源泉。米歇尔·波尔特,知名导演,拍摄有玛格丽特·杜拉斯、弗吉尼亚·伍尔芙、安妮·埃尔诺三位女作家的“住所”系列纪录片,杜拉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等。国际杜拉斯学会名誉会长,杜拉斯生前好友。
3、《残酷戏剧》:“残酷戏剧”之父阿尔托开天辟地之作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是法国戏剧大师安托南·阿尔托论述戏剧的经典文集,包括论文、讲座、宣言及信件。阿尔托在书中提倡戏剧应该是残酷的,应该表现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他主张戏剧的功力应该是使观众入戏,观众不应是外在的冷漠观赏者,舞台应与观众融为一体。他的戏剧主张对现代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本书中提出的生活的残酷性理论,使其影响又远远超越了戏剧这一狭窄的领域。
安托南·阿尔托(1896—1948),法国戏剧理论家、演员、诗人,法国反戏剧理论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艺术及死亡》《天空的棋盘》和独幕剧《燃烧的腹部或疯狂的母亲》等。
4、《李安访谈录》:李安的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李安访谈录》精选李安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时跨二十年。这是其英语访谈合集首译中文,多方面记录了这位导演的人生与创作,以及他对自己代表作的深入解读。
李安的电影丰富多元、难以归类,他在三大洲、两百年间自如穿行,始终寻求变化与突破,不变的则是他对叙事与人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李安的访谈中得到展现:对电影的狂热,对讲故事的着迷,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对局外人身份的困惑,对做父亲的恐惧,对女性的认同;关于家庭与温情,关于中年危机与欲望,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界限与交融,关于和明星们的磨合……在这些访谈中,李安是充满魅力与智慧的讲故事的人,温和谦逊,幽默大胆,直击人心。
卡拉·雷·富勒,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电影和电视艺术系副教授,曾任维斯顿电影长片评估主任,是米拉麦克斯影业等多家制片公司的剧本评读人,著有《好莱坞走向东方》。
5、《科波拉现场电影大师课》:二十世纪电影大师科波拉亲笔力作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作为二十世纪杰出的电影大师,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亲历了数字工具的巨大进步对电影技术的彻底改变,他坚信这一变革将深刻地影响电影的构思、创作和导演方式。这本书中不仅充满了科波拉生动的传奇轶事,也集结了他在俄克拉荷马城市社区学院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工作坊中关于现场电影实践的宝贵经验。本书是“迷影人”、专业领域人士不可或缺的电影指南,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现场电影”把电影制作带入创造性的新时代的可能性。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39 年 4 月 7 日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美国著名电影导演、制片人、编剧,新好莱坞时期涌现出的杰出导演之一,也是电影界颇具影响力的重要人物,代表作品有《巴顿将军》、《教父》三部曲、《现代启示录》等经典影片。
6、《昆德拉传:一种作家人生》:米兰·昆德拉首部简中版授权传记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米兰·昆德拉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多次荣膺国际文学大奖。他生于捷克,一生跌宕起伏,极富传奇色彩。对于潜心文学创作、刻意回避公众、“遮掩”个人历史的昆德拉,有着各种矛盾的理解与评说;对他的小说,也有着各种悖论性的解读。
传记作家让-多米尼克·布里埃倾力写就的这部里程碑式的昆德拉传记,将昆德拉个人的艺术、文学、政治与精神历程置于大写的历史中加以考察,同时借助与昆德拉有着直接交往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提供的一些公开的和迄今尚未发表的资料与谈话内容,深入探寻昆德拉的写作人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鲜活与完整的米兰·昆德拉。
7、《解码生命》:以新颖视角展现遗传密码破解的思想演进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1953年4月25日,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发表了三篇描述DNA结构的划时代论文。其中一篇来自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他们在文中阐释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长期以来,这一发现都被科学界视为生命科学史,乃至整个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原因很简单:造就生命的遗传信息就存储在DNA当中。
然而,在人类认识遗传信息存储、读取、利用和遗传的历程中,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既不是发端,也不是结束:没有自19世纪60年代发现核酸以来遗传学、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诸多进展,沃森和克里克绝不可能提出他们的开创性理论;另一方面,双螺旋只是DNA分子的三维结构,并没有揭示遗传信息是如何存储在DNA当中的,更没有解释这些编码在DNA中的信息是如何被解码利用,从而造就生命的。换句话说,在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生命的遗传密码仍有待破解。
这项足以比肩伽利略、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发现的辉煌成就,还需要1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解码生命:破解遗传密码的竞赛与20世纪以来的分子生物学革命》中,作者马修·科布回顾了自孟德尔开创性的豌豆研究以来,科学界对遗传现象和遗传信息、DNA的组成与结构、基因与DNA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历程,并以侦探小说般的笔触描述了在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多国科学家展开的一场破解遗传密码的竞赛。
这场有关生命的认知革命也是学科融合的结果,本书新颖地展现了物理学、信息理论、控制论、计算机等领域的研究和研究者为认识遗传信息、破解遗传密码贡献的创新性思维和理念。
本书述及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科学成就,并入围英国皇家学会2015年度科学图书奖决选名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命科学史佳作。
8、《来自彼岸》:赫尔岑的经典之作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来自彼岸》是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赫尔岑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是赫尔岑流亡欧洲期间的作品。在书中,赫尔岑以书信体的形式,表达了对俄罗斯的命运、欧洲的前景的忧虑和关注,对革命、民主和自由等政治理论的核心话题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对历史的意义与生命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做了深入的精神探索。该书不仅是一部充满哲理的政论著作,更因为其抒情的文风,也成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亚历山大·赫尔岑(1812—1870),俄国十九世纪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民主主义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主要著作有小说《谁之罪》《克鲁波夫医生》《偷东西的喜鹊》,回忆录《往事与随想》,哲学和政论著作《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和《来自彼岸》等。
9、《一个青年的自白》:乔治·摩尔思想开端之作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乔治·摩尔是在20世纪初与英国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一起到达中国的爱尔兰作家,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一个青年的自白》是其自传性作品,回忆了他在巴黎和爱尔兰度过的艺术生活。摩尔以自己的眼睛观察巴黎艺术界的风风雨雨,忠实地记录了他与当时著名作家、艺术家的交往;回忆了自己年轻时代所经历的感情和人生观的动荡。通过这部作品,读者不但能了解到乔治·摩尔的思想成长历程,而且还可以了解整整三十年的欧洲文学艺术发展史。
乔治·摩尔(1852—1933),爱尔兰作家,对爱尔兰的文艺复兴做出过很大贡献。代表作有《伊丝特·沃特斯》《情欲之花》《克里思溪》《一个青年的自白》《埃伯利街谈话录》《爱洛伊丝和阿伯拉尔》等。
10、《伍尔夫女性文谈》:女性文学研究的宝贵材料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誉为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伍尔夫关于女性与文学的文章散见于她的全集,在本书之前尚未被辑成一集。本书精选伍尔夫在女性写作、女性作家、女性作品和女性人物四个方面的评论文章,深入分析了女性写作的历史发展、女性写作的阻碍与未来,思考男女写作究竟在什么程度上才能算作真正平等。这些充满创见与思辨的艺术性散文作品具有相当的启发性,不仅充分体现伍尔夫的散文风格,也具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海浪》《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等。
11、《中国文化课》:12部经典,搭建中国文化系统认识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
《中国文化课》是由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授的12堂中国文化经典入门课,以“关键词”讲述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带领读者直通经典的核心。
这本小而精的中国文化通识课,由经、史、子、集中最具代表性的12部原典组成。作者对原典的创作背景和主旨给出了提纲挈领的讲解,同时深入精华句段,逐字、逐词分析,深挖文本的幽微内涵。此外,还讲求经典之间的互动,为读者搭建起一个横纵交错的中国文化原典阅读的体系 。
中国经典文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千年来不断回答着每个时代最关注的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如何在变化无常的世界里安顿自己的内心,化解迷茫和焦虑,如何求知、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等等这些上至宇宙起源,下至日用伦常的大小问题,12堂中国文化课都用经典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点击图片,进入文中全部图书合集页面
*本文为广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