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社区报 | 从“起跑”到“领跑”:城乡基层善治的成都范本

​姜晓萍 社企服务平台
2024-08-23

邛崃市冉义镇义渡村


基层治理是否有效,是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因素。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新格局,基层治理创新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中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结合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重任,努力探索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形成从“起跑”到“领跑”的示范效应,成为城乡基层善治的典型范本。

01/

何以有效

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成都实践


成都市委从2017年开始全面启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形成了发展有质量、治理有效能、城市有温度、市民有幸福的基层治理新形态。究其何以有效,关键在于如下举措:


(一)坚持“一核领多元”的领导体制,确保党建引领坚强有力


在市县两级设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对城乡基层治理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进行适应性重构,履行城乡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资源整合、督导考评等。

构建“党建融治理”机制,促进基层党建与治理工作深入融合,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构建“党建强堡垒”机制,织密建强基层党组织,着力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向基层覆盖、向新兴领域拓展、向微观单元延伸,彰显党领导城乡基层治理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构建“党建聚民心”机制,推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打造“易进入、可参与、能共享、可持续”的基层党群活动阵地,实现党心聚民心,万众一条心。


(二)探索“微网实格”的联动机制,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精准精细


  • 精细夯实基层治理微单元。


构建由社区总网格、一般网格、微网格和专属网格组成的“3+1”微网实格系统,健全“社区党委―一般网格党支部―微网格党小组”三级党组织体系,形成立体式、网络状、智慧化的基层治理党群联动机制。

  • 实现“多网合一”整合网格职能。


推动综治、城管、民政、应急等各类网格整合进一般网格,配套建立网格职责清单制度,明确网格、网格员工作职责,形成“网格呼叫、街镇处置、部门报到”的闭环运行流程,确保“微网实格”职责清晰、运行有序。

  • 数智驱动基层治理联动响应。


创建“智慧蓉城·微网实格社会治理平台”,将数据驾驶舱、网格员管理端、市民服务端建设纳入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联通城市数据资源与基层数据资源,促进基层应用系统“一网统管”、基础公共信息“一网通享”、基本应急预警“一键回应”,实现资源配置下沉在网格、工作力量加强在网格、服务管理落实在网格、工作效果体现在网格。

△ 锦江区成龙路街道 R29 社区智惠食堂


  • 聚力场景营造,打造幸福美好公园社区


分类梯度推进公园社区建设,依托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构建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为导向,以城镇、乡村、产业社区为基础,以未来公园社区为引领,以主题公园社区为特色的幸福美好公园社区建设体系。

着力幸福美好生活场景营造,打造生态融合、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建筑空间、绿色出行、创新创业、休息消费、智慧赋能、共建共治共享九大场景。

加快社区共同体建设,实施五大行动,构建社区发展共同体;推进五大工程,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促进五个优化,构建社区生活共同体;推动五个强化,构建社区安全共同体;提升五个能力,构建社区行动共同体,实现城乡居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可及、可感、可享。


△ 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源社区“三清书屋”社区图书馆


  • 坚持需求导向,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的供需衔接


畅通社情民意需求表达渠道,依托“智慧蓉城”城运中心,运用12345热线、“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等社情民意收集响应平台,适时收集社情民意,精准识别企业、居民公共需求,及时回应群众关切。

促进社区服务的可及性,打造“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分类制定三级社区服务载体功能设置导则,构建“15分钟街区―10分钟社区―5分钟小区生活服务圈”

构建社区服务协同供给链,建立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制度,合理布局养老托幼、社区医疗、社区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资源,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吸引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承接社区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商业服务,形成多元协同的社区服务供给链。

△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北湖生态公园


  • 建强队伍筹集资金,构建基层治理资源保障体系


提升社区工作者队伍胜任力。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构建4岗27级的职业岗位体系,全市4万名社区工作者进入职业化体系。加大对基层干部的胜任力培训,启动“基石计划”,创办村政学院、社区学院、社会组织学院等提升基层干部的胜任力。

创新社区资金激励机制。建立保障与激励双轨并行的城乡社区专项经费制度,每年拨付16.7亿元社区治理保障资金并配套1亿元激励资金,用于支持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鼓励发起成立社区基金(会),累计募集社会资金超2亿元,构建“一中心多支点”社创体系,研发品牌性公益产品,培育孵化社区社会企业,增强社区自身造血功能。

02/

有何示范

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的成都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成都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自觉把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现代基层治理新形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城市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基础性工程,探索了坚持中国道路、彰显人民立场、符合发展规律、体现治理智慧的基层治理现代化新实践,具有显著的示范价值与创新借鉴意义。究其有何示范,关键在于如下经验:


(一)促进发展与治理互动共生,回答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何以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表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民生福祉是否增强,生活品质是否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否实现。

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增加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

成都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通过推动老旧城区社区改造、提升城市新区社区品质、促进乡村社区资源活化等构建社区发展共同体,以社区空间、场景、产业、生态、文化等要素的融合重塑激发社区内生动能,让城乡社区成为新场景的价值增值地、新经济的成长发育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释放地。

推动了城乡发展由产业逻辑转向人本逻辑、由速度规模转向质量效益、由低成本要素驱动转向创新生态驱动、由生产保障优先转向生活品质优先,努力实现优质增长、智慧增长、美丽增长。不仅关注发展的路径依赖,更加重视发展为了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何以有效?核心在于能否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只有不断提升党对基层治理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发挥党建引领政治导航、思想铸魂、组织聚力、底部筑基的作用,才能实现党心聚民心,万众一条心。

成都率先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创新党领导城乡基层治理的体制,构建“党建+”的统领统筹协同机制,真正把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落到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

同时加快推进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相融互促,通过创新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机制,将党的组织和工作延伸到单元细胞,依托“组织根系”把基层行政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汇聚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之下,形成“一核领多元”的领导体制,确保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各类基层组织的协同高效有序。


(二)促进“三共融三治”互助互嵌,回答基层减负增效何以落实


基层减负增效是长期困扰城乡基层治理的现实难题,也是影响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有效性的棘手问题。

成都从机制化减负入手,坚持以“三共融三治”,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治理主体的责任分担机制实现“壮马、轻车”,通过治理途径的多样化与数字化推动“赋能、聚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共建共治共享,从主体、机制、目标维度揭示了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素构成。成都从“共建社区、合作生产、共创价值”入手,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场协作、居民参与”的多方主体责任分担机制和多方参与协同机制,通过大力鼓励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回归主职主业,有效发挥导航引领、统筹协同作用,实现减负增效。


自治法治德治,从路径、方法、技术维度揭示了城乡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素构成。成都发挥自治基础作用,首创“四事四共”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形成民事共议、遇事共商、难事共办、成事共享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提升城乡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

同时发挥法治保障作用,依法规范镇(街道)和村(社区)的职能职责,分类制定镇和街道职责任务、公共服务、属地管理“三张清单”,出台社区减负措施“40条”,配套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和跟踪监测制度,撤销合并不合理下沉事项。

发挥德治教化作用,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天府文化润城、先进典型示范、市民友善优雅”社区文化工程。实现了以法治保自治、以德治辅法治、以自治促德治的良性互动,有效发挥了“三治”聚力、赋能减负的作用。


△ 郫都区郫筒街道奎星楼社区“便民十八匠”服务点


(三)促进民生与平安双线融合,回答基层治理安全韧性何以达成


优服务、惠民生,促进社区服务优质共享,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基线;防风险、保平安,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是基层治理的安全防线。

只有在基层治理中统筹民生与安全,大力促进民生基线与安全防线的有机融合,才能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增加社会凝聚,才能化解社会矛盾、防范社会风险,达成基层治理安全韧性。


成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党委领导、双线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建立社会工作部与政法委联席会议和工作会商机制,聚焦社区民生服务、安全治理等重点工作的协同推进、联动解决、联合考核机制。

在镇(街道)和社区层面统筹政法、城管等力量资源,探索“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格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协同机制,针对基层管理薄弱区域社会治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突出问题,依托群防群控、共建共治机制开展专项攻坚整治行动,共创平安社区。

依托四级综治中心整合群众工作之家、法律服务中心、“和合智解”等线下线上载体,建立四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制度化推进诉源治理和诉调对接、诉服对接,构建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

依托“微网实格”体系,集成公共服务与社会安全功能,快速回应群众民生诉求,敏捷处置风险隐患,推动民生福祉和良序善治相融互促,使风险预警防范靠近第一线,矛盾纠纷化解在城乡最基层,社会安全韧性遍及城乡最末梢。

(四)重视规划先行制度护航,回答基层治理可持续发展何以可能


地方治理创新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决定了创新的可持续性。规划先行,能够确保基层治理的先导性、系统性、集成性。制度护航,能够确保基层治理的标准化、法治化、可持续化。


成都加强规划引导和制度设计,提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制度生态。编制《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分类明确城镇社区、乡村社区、产业社区建设标准;同时出台未来公园社区、国际化社区、产业社区等10余个专项规划与导则,确保规划有引领、操作有遵循、落实不走样。

构建“1+6+N”政策体系,制定“城乡社区发展治理30条”纲领性文件,配套基层队伍建设、社区经费保障、社会主体培育等6个重点领域支撑性文件,同步形成50余项具体操作性文件,构建起系统完备、衔接高效、规范有序的规划政策体系。并且制定了全国首部《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确保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成都党建引领城乡基层治理创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揭示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幸福密码,瞄准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顺应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从“起跑”到“领跑”,成都经验为全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作者:姜晓萍 四川大学城乡基层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社企服务平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