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家书黑夫木牍:下层士兵的求救家信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器物若干,让考古学家们意外的是,其中出土了两件木牍,秦士兵黑夫与惊的家书《黑夫木牍》共计527字,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家信实物。
两件木犊出土时被放置在墓地陪葬器物箱子里的中部位置,这两件木犊分别被标记6号木犊和11号木犊。其中6号木犊是秦兵“惊”写给秦南郡安陆(今湖北云梦县)的兄长“衷”的一封信。而11号木犊是“惊”和他的兄弟“黑夫”一起写给“衷”的信。
6号木牍的下部已经残缺,现长16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木牍正面有墨书秦隶五行。惊在信中写道:“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遣,即死矣。急急急。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二老……”
背面也有墨书秦隶五行。惊说:“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取新,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不从令者实……为惊祠祀,若大发毁,以惊居反城中故。惊敢大心问姑秭,姑子产得毋恙……?新地人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
11号木牍保存完好,长23.4厘米,宽3.7厘米,厚0.25厘米。木牍正面同样有墨书秦隶五行:“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操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
木牍背面有墨书秦隶六行,但有一处被墨染黑,文字模糊不清,从残存文字来看,为惊与黑夫询问一些家中事宜,与6号木牍所述承接。
这两封家书的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都是询问家中母亲情况,并且汇报自己在前线打仗情况;第二个部分说自己目前在前线却衣少钱,希望家里能寄来衣物等,“用垣柏钱矣,室弗遣,即死矣”。因此可以得出,当年士兵去前线打仗时需要自己准备物资的。
通过这两封家书的内容,了解到了当时关于秦朝士兵的三大秘密:首先,两份家书的中心内容是向家中要钱和衣服,此外两位士兵还提到了当时的战况,黑夫即将参加淮阳的攻战,“伤未可知”。这说明当时秦国战事十分频繁,黑夫家的三个兄弟,竟征发了两个上战场,这势必使得其家中的劳力不足。
但从家信叙述中可以看到,当时秦军一般士卒家中经济还过得去,所以黑夫才有可能向家中要五六百钱及“棉布”和“禅裙襦(rú)”,这似乎变相说明,秦国对于士兵家属的优待还是非常多的。
其次,信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问候内容,比如挂念自己的母亲以及新婚妻子等等,思乡之情跃然于纸上,这说明秦朝被征发的军人,所有衣物皆家中自备,并且服役也有比较长的期限,他们在军中的生活是很艰苦的,所以黑夫和惊都在家属之中表达了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最后,这封家书是从河南淮阳发出的,如今在湖北云梦出土,这说明了书已到达家中。专家们考证,黑夫和惊决没有可能把信交由官邮递送。因为战国末期和秦时,官邮只传递官府文件,不许私带书信。专家们认为,这两封家书很可能是由军队中服役期满的老乡回家时带到家中的。
这种不正规的私书捎带通信方式,秦朝以后在我国一直继续了若干年,一直到1000多年后的宋朝,政府才有了“私书附递”的规定,明朝以后方才出现民邮组织,可见古时的民间通信是何等的困难。
在这两封家书的开头,都提到了一个最重要的人,即家中的老母亲。虽然这两封家书写于两千二百多年前,但是孩子在战场打仗时,作为父母是多么的牵挂。我们也无从得知当“惊”和“黑夫”家中的母亲看到孩子的家书时的情景。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当他们母亲看到这封家书时,一定会激动地热泪盈眶。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