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苯二氮䓬类药物或增加自杀风险

2017-03-22 1 大话精神

苯二氮䓬类药物(Benzodiazepines,BZDs),又称苯二氮平,是一类精神药物,其核心化学结构是一个苯环和一个七元䓬环。第一种此类药物是氯氮䓬(利眠宁),由Leo Sternbach在1955年偶然发现,后来由罗氏制药生产销售,罗氏制药于1963年开始上市销售地西泮(安定)。在1977年,苯二氮䓬类药物已是全球最高处方量的药物。苯二氮䓬类在临床上常作为镇静催眠药使用,也用作抗癫痫药和抗焦虑药。

 

 

苯二氮䓬类药物与作用机制

 

临床上常用的苯二氮䓬类药物有20余种,虽然它们结构相似,但不同衍生物之间,抗焦虑、镇静催眠、抗惊厥、肌肉松弛和安定作用各有侧重。常见的苯二氮䓬类药物有:阿普唑仑、氯氮䓬、氯巴占、氯硝西泮、氯拉䓬酸、地西泮、艾司唑仑、氟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夸西泮、替马西泮和三唑仑

 

此类药物作用于体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A型受体——GABAA受体复合物(复合物包含GABA受体、苯二氮䓬类药物受体和一个与GABA受体偶联的氯离子通道),而药物与受体的这种作用诱导GABA受体偶联的氯离子通道加强开放,这样会增加氯离子内流的数量,产生超极化而抑制突触后电位,减少中枢某些重要神经元放电,引起中枢抑制。由作用机理可知,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效应和脑内GABA水平密切相关,如果脑内GABA水平较高,则此类药物的效应会更加明显。

 

 

苯二氮䓬类药物与自杀风险

 

研究显示,通过自杀方式死亡的个体,其大脑内γ-氨基丁酸(GABA)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都发生了改变,包括编码GABAA受体亚基的基因。一项研究发现,脑脊液中GABA浓度与易冲动和自杀行为相关。自杀的危险因素包括非医学使用的GABAA受体调节剂如酒精和镇静催眠药物等。许多安眠药或其他镇静剂,都是作用于GABAA受体,这些药物在调整失眠、治疗物质滥用、缓解焦虑和情绪障碍之后,自杀企图的风险也增加了3倍。

 

一方面,处方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提高患者的自杀风险,这个问题却很少有人注意。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使用量显著增加,过量的苯二氮䓬类药物导致的死亡事件变得更加频繁,用药后患者的总体自杀率逐渐上升,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关注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处方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临床医生可能期望通过苯二氮䓬类药物减少焦虑和失眠来预防自杀,因为焦虑和失眠是两个可以干预的自杀危险因素,并且这两种因素都被认为会加剧自杀者的心理困扰。失眠可能导致疲劳,这会对情绪调节和问题解决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于想要自杀而精神极度痛苦和萎靡不振的人,焦虑和失眠可能会导致绝望,他们就迫切需要马上缓解这种痛苦。如果有一种快速又平静的药物能够让这些人在服用之后缓解焦虑和失眠,也许他们就不会发生自杀行为。

 

苯二氮䓬类药物自杀风险的研究评估

 

 

为评估处方苯二氮䓬类药物是否影响自杀风险,研究人员对所有涉及自杀行为和苯二氮䓬类药物处方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共有17项相关研究纳入分析。其中大部分研究(Table 1)发现,苯二氮䓬类药物与自杀风险增加有关,包括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1,2]、自杀行为的实验室模型[3]、自杀住院病人的病例对照研究以及大型自然研究[4]

 

比如,在一项对21,49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5年纵向自然研究[4]中,发现高剂量苯二氮䓬类药物(例如>15 mg/d的地西泮)会增加大约2倍的自杀率。相比之下,抗抑郁药没有显示与自杀有关联,而高剂量抗精神病药(例如>7.5 mg/d的利培酮)与较低的自杀率相关。这种药物类别之间的比较有助于减弱药物间适应症的叠加,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也可以用于治疗焦虑或失眠。

 

另一项涉及2,58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类似研究[5],也发现苯二氮䓬类药物与自杀风险有强烈的相关性(危险比[HR] = 3.83; 95%CI, 1.45-10.12)。而此项研究中,却发现抗抑郁药与自杀风险显著降低相关(HR = 0.15; 95% CI, 0.03-0.77),并发现使用2种或更多种抗精神病药与自杀风险之间没有明显关联

 


结论与总结

 

苯二氮䓬类药物可能会导致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风险的整体增加,其增加自杀风险的机制可能是药物导致的冲动性或攻击性的增加、病情反复、戒断症状或用药过量的药物毒性。

图片来源:网络


参考文献

1、  Cowdry RW, Gardner DL. Pharmacotherapy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lprazolam, carbamazepine, trifluoperazine, and tranylcypromine. ArchGen Psychiatry. 1988;45(2):111–119. PubMeddoi:10.1001/archpsyc.1988.01800260015002 20.     

2、  Gardner DL, Cowdry RW. Alprazolam-induced dyscontrol in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m J Psychiatry. 1985;142(1):98–100. PubMed doi:10.1176/ajp.142.1.98

3、  Berman ME, Jones GD, McCloskey MS. The effects of diazepam on human self-aggressive behavior. Psychopharmacology (Berl). 2005;178(1):100–106.PubMed doi:10.1007/s00213-004-1966-8

4、   Tiihonen J, Mittendorfer-Rutz E, Torniainen M, et al. Mortality and cumulative exposure to antipsychotics, antidepressants, and benzodiazepine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 observational follow-up study. Am J Psychiatry. 2016; 173(6):600–606. PubMed doi:10.1176/appi.ajp.2015.15050618

5、  Tiihonen J, Suokas JT, Suvisaari JM, et al. Polypharmacy with antipsychotics, antidepressants, or benzodiazepines and mortality in schizophrenia. Arch Gen Psychiatry. 2012;69(5):476–483. PubMeddoi:10.1001/archgenpsychiatry.2011.1532

推荐阅读


苯二氮卓类药物戒断症状的紧急处理

苯二氮卓,老年患者更需谨慎

预防自杀也需强强联合

小编:乔巴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jingshen@126.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