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 窗 诗 话(6-10)
(六) 钱钟书先生之诗,遇三仄连用处,每尽量注意声调之变化,如“参差顾影曲屏旁”、“金乌下啄有潜虬”、“居然乐府唱刀环”等句,均以上去入三声错杂其间,诵之铿然,别饶顿挫抑扬之美。此外,钱先生律诗中,于出句不押韵处,亦多以上去入三声交互搭配,如《返牛津旧赁寓》云:“缁衣抖擞两京埃,又著庵钟挽梦回。聊以为家归亦寄,仍容作态客重来。当门夏木阴阴合,绕屋秋花缓缓开。借取小园宜小隐,兰成词赋谢无才。”其中“寄”为去声,“合”为入声,“隐”为上声。又如《燕谋以余久不作诗,寄诗督诱,奉报》诗云:“才退心粗我自知,烟消沤灭不成诗。分明眼底难寻处,渺莽江头欲拾时。枉与焚灰吞杜甫,苦将残锦乞丘迟。欣然搁笔无言说,稽首维摩是本师。”其中“处”为去声,“甫”为上声,“说”为入声。反观今人之诗,能注意此细微之处者,实所寥寥。恐若干年后,此调将成广陵散矣。
(七) 诗有似未用韵而实暗用韵者,如易哭庵《天童山中月夜独坐》诗云:“此时闻松声,此时闻钟声;此时闻涧声,此时闻虫声。”初一吟诵,以为全诗均以“声”字为韵,然仔细寻绎,方知此诗之韵脚实暗藏于“声”字之前,即“松”、“钟”、“虫”三字是也。此种押韵法,滥觞于《诗经》,唯后人罕用耳。新诗之中,以此法押韵者,亦时有所见,如徐玉诺《小诗》云:“喜悦他们所见到的;希望找著他们所要的。”其中“到”与“要”字是韵。又如卞之琳《慰劳信集》第六首:“你们不是的,是你们的孙子;我也不是我现在的身子。”其中韵脚,分别是“孙”与“身”字。今代诗人,多有倡言诗韵改革者,似尚未注意及此,有兴者盍一试诸?
(八) 幼时读卞之琳先生《长途》诗,极爱其中四句:“几缕持续的蝉声,牵住西去的太阳。晒得垂头的杨柳,呕也呕不出哀伤。”以为唐人高处,亦未必能过此。近读海上诗家富寿荪先生《襄阳公园抒怀》诗:“梧叶飘残昨夜霜,小园风物乍苍凉。一坪饥雀喧衰草,几个游人倚曲廊。能写萧寥惟老柳,略分惆怅与斜阳。低徊意绪凭谁说,却对寒云忆渺茫。”其中“能写萧寥惟老柳,略分惆怅与斜阳”两句,境界与卞之琳先生之诗极为相似,铸词炼句,亦难分高下。由此可知,诗之优劣,在神而不在貌,在实质而不在载体。时下新旧诗人,壁垒森严,或以新诗为主流,或谓旧诗乃正统,蛮触相争,纷纷扰扰,殊可笑也。
(九) 唐人杜牧咏白发诗云:“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宋人反其意曰:“白发何曾解公道,逡巡也避贵人头。”清人翁志琦《白发》诗云:“朝来揽明镜,白发感蹉跎。毕竟无公道,愁人鬓畔多。”亦是反用牧之诗意。近读海上女诗人张珍怀先生《读某君诗偶成》诗:“侧帽翩翩倚马才,鬓华其奈岁华催。英豪万事能嬴得,惟有青春去不回。”其立意虽亦从小杜诗中来,然造语似更精警,感慨亦更深沉。余每诵一过,皆为之击节。
(十) 辛未重阳后一日,余访周公退密于海上,并赋绝句一首以呈,诗云:“盘中苜蓿枕边书,心远何妨闹市居。一缕吟魂疑化蝶,茶烟轻飏梦蘧蘧。”退翁读毕,颔首称善,谓“盘中”云云,颇切其日常起居,并云,近日次和友人一绝,亦以“盘中”开头。言讫,为余书一斗方,上录其诗云:“盘中芋栗是家风,蕉叶三杯酒不空。和罢新诗人未老,黄花烂漫夕阳红。”退翁恬淡安贫,高风令人景仰。然以一名教授,乃清寒如许,忆“诗能穷人”之语,不禁怃然。
(原载1992年第1期《江西诗词》p.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