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林山海经(15)
诗情如火郭小川
在现代中国,诗性不改、炽情如火的诗人,便是郭小川了。郭小川原名郭恩大,1919年生于河北丰宁。1933年,家乡被日寇侵占,全家逃难北平,郭小川即投入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开始以诗歌作武器,名声鹊起。
1955年起,郭任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1962年任《人民日报》特约记者。文革挨整,1970年被送至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5年9月,又被关押在天津市郊团泊洼隔离审查。
作为杰出诗人,郭小川在新诗坛占有重要的一席。其代表诗作有《致青年公民》、《望星空》、《廿蔗林——青纱帐》、《团泊洼的秋天》等,都清晰地打上了时代印记。
郭小川也曾被毛泽东所关注。1959年庐山会议上,作协党组把郭小川与彭德怀挂上钩,开展重点批判。毛表示,“他跟王胡子(指王震)当过秘书,他不是反党分子,我一向认为他是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应给这个善于思索、富于幻想、热爱祖国的诗人、公民、党员、老战士以绝对的自由”。
郭小川以新诗名世,然后来却耽于旧诗,就像闻一多所云“唐贤读破三千纸,勒马回缰写旧诗。”郭氏流传下来的旧体诗,明白流畅,韵味浓厚,颇见功力。请看五律二首:
一
原无野老泪,常有少年狂。
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
流言真笑料,豪气自文章。
何时还北国?把酒论长江。
二
春来风更暖,心壮步难行。
长吟成久痼,黑线染洁容。
日边有云色,窗下笔无声。
当年越溪女,何不采芙蓉?
这两首诗,1972年写于向阳湖畔劳动生涯。
虽然郭小川是审查隔离对象,但他毕竟是著名诗人和记者,“天下何人不识君”。1971年,武汉军区“借调”他为《前进在五七道路上》纪录片写解说词,果然宝刀不老,文辞斑斓。江青发现银幕上出现郭小川的名字,勃然大怒,责问:“郭小川到处乱窜,有没有人管他?”此话一出,军区领导惊慌失措,对郭态度大变,于是郭又被踢回干校。
郭小川听到“四人帮”被捕消息,是1976年10月13日,当时他住河南省安阳招待所。诗人兴奋得难以入睡,按习惯吃了安眠药。不想手上烟蒂未熄,引发
46 33064 46 15263 0 0 2638 0 0:00:12 0:00:05 0:00:07 3056灾而丧生,终年仅57岁。惜哉!
郭小川夫人杜惠,为光明日报文艺部资深编辑,与余同事。某年夏季亦同在北戴河休养,言及夫婿小川事甚详且颇为豁达。杜惠还将家藏书画文物精品(价值数百万元)捐给希望工程。亦女中之豪杰也!🌲
床即床也——我读李白“床前明月光”
关于李白“静夜思”中“床”的含义,近年冒出不少标新立异之说,虽有所本,但很少站得住脚的。以我之见, 还是正本溯源,让月光回到床榻上来。
不错,床的含义,有马扎、井栏等说,但最常用的还是我们睡觉的床。
不管中国和日本,古代和现代的版本如何,对李白的“静夜思”要全面看,即看环境、意境和心境。
一说床是井栏、井台,这不合情理:深更半夜,跑到井边坐着,要跳井吗?且井栏非平,夜间的第一视觉印象应该是黑黑的井洞。能有一片如霜的月光吗?如果李白原文是“山月”(据考宋版确是“山月"),那山和井的距离更远了吧!
一说床是马扎。在我们冀中老家,人们习惯地把马扎或小板凳称为“小床儿”。但那小小马扎,方仅盈尺,无所谓前后。何来“床前”?再则,马扎久坐难稳,容易疲劳,夜深坐马扎上,是不易产生诗思、诗情的。
产生乡思、情思最自然的所在,还是睡觉的床。试想,远离家乡,孤身在屋,月光皎洁,辗转难眠,非床而何?
早在汉代,五言诗就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曹丕的“燕歌行”,是古代夜思题材中最早的七言诗。其中有“贱妾茕茕守空房”,“明月皎皎照我床”之句;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见明月,清风吹我心”。这些,都是辗转床榻、夜不成寐。古往今来,在床上发情思、乡思的不胜枚举多了去了! “床”即床也!这是最基本、最原始、最合理也最为大众认可的理解。
别再标新立异。让月光和情思回到床上来吧!
(当然,也欢迎持之有据的各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