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艺小楼》丁酉篇(12)
古意妙翻意更深
------读刘鲁宁《清明》
清明诗,刻在人们脑海里最深的就是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那一首,在读过书的人群中几乎孺幼均可随口背出。而“杏花村”一名,也就成了国酒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唐后的诗人,翻用杜牧清明诗意的也层出不穷,诸如“春风杨柳岸,寒食杏花村”、“杏花村馆酒旗风”、“小雨杏花村问酒”、“酒沽村店杏花新”、“春风吹入杏花村”、“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等等,都是拿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两句诗,翻出自己的新意。
古意妙翻这种手法,在历来的诗词创作中都是被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所谓“清思自觉出新裁,又被前人道过来。却便借他翻转说,居然生面别能开”(席佩兰《论诗绝句》)。在应用这一手法时,能否经由“翻转”而让自己的作品“别开生面”,是能否出彩能否翻出新意的关键。读刘鲁宁《清明》一诗,便有耳目一新之感,其诗曰:
春红飘处见风痕,楼宇人家各掩门。
虽近清明不思酒,城中没有杏花村。
与一般的清明诗直奔扫墓、祭祖、怀念亲友这些被人一再重复的主题不同,作者把眼光聚焦到城市里,努力想把留在城里没有回乡下或者已经没有乡下可回的那一部分人清明过节的情形描述出来。作者所观察到的,是所有的人们都停止了相互间的活动与往来(“各掩门”),停止了娱乐(“不思酒”)。这些是具象,是看得到的场景、现象。那么,作者描绘这些场景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结句或许是揭示主题的一把鈅匙。但因为情感的表达比较隐晦,可能不同的读者便会有不同的解读。就笔者看来,“城中没有杏花村”,传达的是这么几个信息:1、诗中描绘的场景地点是城市,2、这些场景中没有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形,3、因而也没有专供行人压惊温暖身子的地方。显然,单从这几点来品味,还不能确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实际上,这是一个补述句,是用来作为“不思酒”的补充说明的。因此,要摸清作者的情感,必须和“不思酒”联系起来考察。
有意蕴的诗,通常都有不止一层的寓意。因为“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语)。从文本表达上看,最浅的一层意思是:城里没有清明节的那种节日气氛,所以过节无须伤感。如果揣摩诗句的感情色彩,再深的一层意思是:杜牧那种年代的清明场景如今已不再重现,尤其是在城市,“楼宇”的封闭式居住环境,各人的忧乐互不相涉,即使伤感也不会有杏花村的酒旗可以看一眼便轻易获得一丝慰藉。要再寻味作者的意图,更深的一层意思可能是: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历史积淀的情感元素依然还在,虽然没有到乡下去,虽然没有亲自到祖先的坟前去祭拜,但一到清明节心中还是充满无限的哀思,平时嗜好的酒也不敢喝了,因为城里没有那种专供清明节饮用的酒。这三种寓意略有区别,但都与“翻转”杜牧的诗意有关。可以说,正是因为有杜牧的一首诗在,作者方可以省却更多的笔墨,只须点到即可翻出自己的新意,写出语意更加微妙、意境越发浑成的作品来。这一招古意妙翻,值得赞许。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