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下棋被搞哭,却被陌生人的恶毒咒骂给“治愈”了
吴尚智
读完约需要
9分钟文末可留言
最近,儿子喜欢上了象棋,甚至还在学校图书馆借了本《少儿象棋》。我翻看了一下,不出所料,“炮八进四”,“车一平二”,书中用的是这种象棋术语。
儿子说:“我要好好学习,击败爸爸。”
我笑笑回应:“我很期待呀。那你可要好好看 —— 书不错。”
可能是源于我自小没受过专业的象棋训练,这种象棋书我看不进去,我讨厌那些象棋术语。我尝试过一两次,很吃力,就没再勉强,毕竟象棋对我的吸引力有限。不知道儿子会怎样。
让我欣喜的有3点:
他设定了一个目标;
他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
他在尝试通过自学,从书中获取技能。
所以,即便我不喜欢象棋书,依然给出了正面的评价,也许象棋书正好适合他呢?若是他真的看懂了象棋书,学以致用,那他在无意识中培养了自学能力,这种自发自觉的求知状态,正是我梦寐以求的,那我真的要在梦里笑醒了!
退一步说,哪怕是他这书看烂尾了,但他能想到这些,特别是想从书中找解决方案,已经很好了。
儿子时不时地要与我们下一盘。昨天晚上,他收拾了作业,推着自行车出门了,大概是小区内没什么玩伴,就兜了一圈回来,和爷爷下起了象棋。一会儿,就听见他在那里哇哇大哭,委屈极了。
我连忙放下手上的事,过去看看怎么回事。儿子一见我就指着爷爷,憋嘴向我投诉。爷爷也解释,说这孙子赖皮,将在底边的“士”沿着对角线一下子连推两步,走到了对角位置,从而吃掉了爷爷的一个子。
看见儿子对爷爷的话无异议,这赖皮的事是坐定了。我就批评儿子,不能赖皮。还以为是儿子输不起才哭的,一问才知是因为爷爷得了势,还在一个劲地笑他孙子,才搞得这孙子委屈得像个孙子。
我很奇怪,怎么我们父子下棋就是下棋,他们爷孙下棋还能下成了案子。
就问儿子:“我就说吗,你也不是输不起的人,输给我那么多次,也从来没见你急眼,输了也没有不开心,怎么和爷爷下棋就老是搞得吵起来,竟然还哭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和儿子下棋,不但允许他悔棋,还经常站在他的立场上来分析:下一步该怎么走,为什么要这么走,而我刚走的那一步又是为什么,该如何应对。当然,通常的步骤我就由着他来,不吱声,涉及吃子和将军时就讲解。所以,我俩下棋是反复地推演,试错,悔棋,一盘棋要下很久。虽然大多数都是我赢,但到最后,他往往只差一点点。还有两三局,因为我疏忽了,他赢了 —— 赢得实实在在,也开开心心。他的进步速度比我小时候快多了。
儿子巴啦巴啦地掉眼泪,说爷爷不该笑话他。委屈极了。
我的父母带娃的方式不同。我父亲总是能把孩子带得鸡飞狗跳,各种无厘头的逗弄,经常惹恼孩子,即便是见面不多的外孙女也不例外。我母亲则理解孩子,真当他们是孩子,往往顺着他们,以夸奖鼓励为主。
比如祖孙俩玩扑克。当儿子与奶奶玩时,都可以向奶奶要牌:“奶奶,我缺了XX牌,你给我一张呗?”奶奶真给,但有时也会舍不得:“这张牌我也有用呢,不能给的”。但抵不住这孙子很会装孙子,在一番央求之下,终究会给的。孙子赢了开心,奶奶是孙子开心她就开心,没把这事当竞技,而是视为游戏。但儿子和爷爷玩时,则是不会如愿的。爷爷打牌、下棋是以赢为目的,赢了还要炫耀一番,说几句风凉话。
奶奶就时而埋怨爷爷:“你就不能让着点吗?你也是小孩吗?”每每此时,我总是旗帜鲜明地站爷爷一边。虽然我也不喜欢爷爷的胜负心,但我觉得建立规则意识是重要的,只有旗帜鲜明地站定,奶奶对孙子的宠溺才会有回报。否则,那很容易成了溺爱,儿子认为奶奶给牌是理所当然的,就不会领情了。
儿子棋局失利,我很确定爷爷不是在嘲笑他,而是他止不住地得意,但这也让儿子受不了。
我想了想,就和儿子说起了球场上的事。我先向他解释了什么是垃圾话,然后说为什么有些人要喷垃圾话 —— 就为了刺激你,搅乱你心神,让你心态失衡,一旦你情绪激动了,就难以专注比赛。你要是生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就得逞了。最好的回击就是不被他的闲话所干扰,用实力击败对方;你的实力越强,越是碾压对方,他就越不能喷垃圾话。你要学会屏蔽那些闲言碎语,专注于你的事情。
“现在,你要做的就是让爷爷笑不起来。想办法扭转局势 —— 赢了这局,你看爷爷还笑不笑?”
奶奶也在旁边摇旗呐喊,鼓励他。儿子这时才止住了泪,平复了一些。但那盘棋败局已显,难以挽回了。儿子下了两步棋,又毛躁起来。我就说我们先吃饭吧,饭后你们重新来。也让儿子先平复下心情。
由于昨天家里组装柜子,又要收拾东西,我们的晚餐弄得晚,而儿子前几天吃肯德基时得到了一个小电锅,那新鲜劲儿还没过,放学回家后用他的小电锅煮了方便面,就不和我们吃晚饭,自己回房了。
我这边饭还没吃上,就听见他又哭了起来,嘟嘟囔囔地不知说什么,我就走进了他的房间,并将房门关上 —— 我得抓住这个“机会”。
儿子的房间是个小书房改的。越过床是个飘窗,他正站在上面拉窗帘。由于是发泄式地拉扯,他一下子拉过头了,又往回拉。
我招招手,轻声让他过来。儿子走下飘窗,到了床边。我轻轻地拥抱了他一下,抚摸他的后背,然后看定他。站在床上的他比我还高出一头,挂着泪痕的脸蛋满是稚气。奶奶说得对,他还是个孩子。
“被爷爷笑笑,你就这么受不了呀,那要是被人咒骂呢?你知道爸爸写文章的,我还时而被人骂呢,那可怎么办?就在前两天,有人在爸爸的一篇文章下留言,那种恶毒,我还是第一次见。我本就想给你看看的,现在正是时候。”
我翻出〈敬畏知识不如敬畏狗屁——从“尊师重教”谈起〉一文下的一则置顶留言,出示给儿子看:
儿子迅速看了一遍,似乎不相信眼睛一样,他又看了一遍。等他第二遍看完,我接过手机,平静地逐句朗读了一遍。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读完这四句话(之前都是一扫而过)。
读完后,我接着问他:“恶毒吧?有些词语的组合方式,我都从未听说过,更别说你了。你不是看了两遍吗?还听我读了一遍,但我敢保证你重复不了几个词,尤其是你没法重复她的组合。我再告诉你,这人很可能是一个老师。你说可怕不可怕?她本该是教孩子讲文明礼貌的人,但就因为我说了知识不值得敬畏,敬畏知识不如敬畏狗屁,她就用这么狠毒的话来骂我。她的这些话,就是给钱让我说,我都说不出口的。”
儿子说:“为什么不骂回去?”
“没用的,没有意义。讲理也没用,她的理解能力很差,是没法和她沟通的。碰见这种泼妇,我们能闪就闪,能多远就多远。不过,我也不能一直让她骂,我把她的留言放出来后,就把她拉黑了。你看,也有读者帮我说话呢,明是非、有正义感的人也有的。”
其时,有读者为我打抱不平,要求对方讲理,我对那读者做了回应:
让他们受的气能在我这里撒一撒,可能会让她,会让她身边的人好过一点。这也算我积德了 —— 这是从老梁(梁宏达)那里学来的。
儿子又说:“这里有19个赞,是说有19个人认为她骂得对,骂得好?” (今天截图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到20了)
我为儿子的观察叫好。我不曾在意有多人少支持她。这么恶毒的话,一个和一百个没区别,而我又不在意她的骂,那就更没有区别了。但显然,儿子是在意的。
我回答:“是的,有19个人支持她。但你想啊,这后面是19个家庭 —— 你想象一下,这样的家长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如果她真是老师,又怎么可能教得好学生?
“我不是让你要好好学习吗?我告诉你,这样人家的孩子的成绩是很难好的 —— 我不是说一定没有,而是说概率小,说可能性很低。而且,那些孩子又从糟糕的父母那里学不到好,很可能也是这么张口就骂人的。你要和他们的孩子做同学,和他们一起玩吗?”
儿子自然是摇头,沉默起来。
“那你可要好好学习呀,哪怕是为了少碰见这种人也好的。不是说好学校里就没有这种人,我说的依然是概率,在好学校里面,这种张口就是恶毒谩骂的人会少很多。社会也一样,好的社会里这种人会少很多,人们会文明很多,大多数都是能讲道理的。当你学习好了,能力强了,即便碰见了这种人,你还可以选择不和他们共事,比如换个地方,但你若是不好好学,不具备想换就换的能力,那就只能和他们搅在一起了。”
儿子依然沉默,但我觉得这些话已经入心了。
“但要注意,我说的学习好不是让你死记硬背,不是说考试得分高了,你的学习就好了,而是你要学会思考。当你会思考了,能发现问题,并能探根究源了,你们那点课程,完全不在话下,你的成绩自然会好。”
学习的内在逻辑,我经常和儿子讲,他一听就知道我要说什么,我也担心他耳朵起茧子,就立马打住,而是又搬出一则留言给儿子看,那是一个五年级孩子的留言,这也是我第一次遇到儿子的同龄人给我留言,自是给出了诚意满满的回应。但那则留言适合另起话题,再写一篇,这里就不做展开了。
总之,通过这则恶毒的留言,我让孩子了解一下社会的狰狞面目,相比之下,爷爷那点得意的笑又能算什么?儿子听完这些,平复如初。
我曾数次引用阿德勒的经典话语: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有人质疑这不是阿德勒说的,待我细考。且不管是谁说的,反正我是很喜欢这句话了。这是一句洞见。
为什么我们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为什么我对于那些垃圾教材如此深恶痛绝?为什么我总是在留言中狠怼那些自以为是、不知反省的老师?因为孩子幼年的某些观念一旦形成,很可能就是一辈子。
就像你指着天空对孩子说,那是“天蓝色”,孩子就将眼中的颜色与这个词汇绑定在一起了一样。从此,他拿起这个词就用,而不再去怀疑为什么这颜色不叫“井蛙色”、“惊梦色” —— 观念是用一定数量的概念进行阐述的,但我们经常不自觉地将观念简化成概念,拿起来就用。
孩子长大后,一旦遇到某事,第一反应就是从过往的经验中去寻找解决方案。
若他们在幼年时获得的参考方案是好的,那问题就能轻松解决,“被童年治癒”。比如,被人咒骂了知道该如何消解应对,不受对方的影响。
若幼年时所获得参考方案是糟糕的,比如,碰见了不同的观点,不知如何说理反驳,只知道恶毒咒骂,那必然使他深陷童年经验的困室,只有用一次又一次撞南墙的方式去“治癒童年”,再比如,认为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是“勤为径”、“苦作舟”,而不是注意方式方法,那可不是有吃不完的苦吗!治愈这样的童年也苦,是不幸的。
简单一点,不妨将阿德勒的这句话理解为“消防演练”。那这篇文章所涉及的演练有:
被人讥笑嘲笑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心态。(儿子亲身参与,体会最深刻)
被人喷垃圾话时,什么样的反击是最有效的。(思想实验,有一定效果)
被人用恶毒的言辞攻击时,我们该如何消解。(实物展示,又相当于带他看了次纪录片,参与度高,印象深刻)
当然,我最想他尽快掌握的还是自学能力,若是他通过修习《少儿象棋》,提高棋艺,甚至能击败我,那这种“自学演练”就是最宝贵的成长经历。自此以后,碰见难事,他就会想着去书中找寻解决方案。而我在不在他身边,也不重要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