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上工作不是病,而是匠人的境界 | 冰读

2017-05-23 张丰 冰川思享库

冰川思享库是冰川思想库新公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热爱工作,并且从工作中找到乐趣,这正是匠人本色。



每次假期的前一两天,总有一些朋友在朋友圈晒出特别爱工作的段子。人们读这些段子的时候会会心一笑,大家心照不宣,这样“爱工作”的段子,恰恰说明大家的心早已飞回家乡,飞向田野,飞往一切可以休假的地方了。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一位大师读这些段子会信以为真,并且被感动,他就是理查德·桑内特。他的《匠人》一书,扉页题字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话:“何以解忧,唯有工作”。在他看来,热爱工作,并且从工作中找到乐趣,这正是匠人本色。


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


理查德·桑内特是阿伦特的学生。作为曾受纳粹迫害的思想家,人在极权社会到底应该怎样表现,一直是阿伦特思考的核心问题。


在《人的境况》一书中,阿伦特把人的行为分成劳动、工作和行动三个层次。所谓“劳动“”,就是指为了养家糊口而做的事情,而“工作”,就更高一级,比如建筑师和艺术家想留下不朽作品的努力。更高的层面是“行动”,这是指那种为了公共利益而采取政治行动的人,阿伦特认为,只有这样的抗争性行为,才可以有效地阻止像希特勒那样的坏人掌权。


像阿伦特这样看轻劳动者的者知识精英很多,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也算一位。尽管马克思认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但是他却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只会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在工业社会,工人的劳动,往往是乏味的重复,给人以缺乏创造性的印象。



桑内特认为,老师阿伦特对“劳动”有一种偏见,人勤勤恳恳工作,难道真像牲口一样,除了混口饭吃就毫无意义吗?从对老师的这个质疑出发,桑内特一直思考工作的意义,后来就写出了《匠人》这本书。桑内特的定义,所谓“匠人”,就是指那些“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做好的人”。


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成为匠人的潜质。人和人脑力上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一个笨家伙,其实脑容量开发的也有限,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有一个“1万小时定律”,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或者热爱某个专业,只要你练习一万个小时,都能达到匠人级别。


如果按照每天练习3小时来计算,1万小时,正好是10年。其实,中国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所谓“十年寒窗”,不就是指这种连续性的训练吗?在武侠小说中,也是如此,除非意外获得秘笈,人要成为一个高手,总需要练习10年以上。


匠人的历史


匠人当然有着悠久的历史,某种程度上看,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强的传统意味。在古代,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匠人(工匠)的工作都非常重要,陶器、铁器、金器,都离不开心灵手巧的匠人。


对匠人来说,如何传承自己的技术,往往是一个难题。比如,意大利琴匠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打造的小提琴,除了他本人之外,连他的两个儿子都无法做出一模一样的小提琴。在他死后,这门技艺就失传了,后人想尽各种办法,都无法复原他的制琴技术。


▲不断打磨手上的工作才能积累起足够的经验


桑内特把这种神秘的技艺成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人在不断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但又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个性。


在一个由师傅的个体性和独特性统治的作坊里,隐性知识很可能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在传统的作坊里,“身教”的作用一直高于“言传”,这也为技艺的传承带来了困难。


“隐性知识”这个概念标明,匠人的工作,其实是有自主性和原创性的。一名有经验的木匠,不但能造出更好的家具,也能更好地观察木材。从一个学徒成为合格的匠人,除了日复一日的重复之外,创造性也是必不可少。这就是匠人价值的根本所在,它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身心合一的创造。


对匠人来说,巨变发生在启蒙时代。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里面有很多插图,用来解释一些物件的建造过程,这既是对欧洲传统技艺的总结,也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人们开始学会大规模使用机器,甚至做出了来代替人类工作的机器人。


▲狄德罗的《百科全书》


在工业革命时代,匠人的生活方式受到很大冲击。采用新式机器的纺织厂,不仅成百上千倍地提高了效率,织出来的布,图案也更为精确。


工业时代的核心现象是“复制”,人们能够大量地制造一模一样的产品,而对一位匠人来说,这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在中国,你也可以观察到随着电力的普及,以及电动工具的使用,对木匠等传统匠人所造成的冲击。


一种正在式微的工作方式?


工业革命确实摧毁了传统的作坊,但是桑内特并不认为就彻底摧毁了匠人。回到他对匠人的定义,“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在桑内特看来,这是人类独有的欲望,尽管受到工业革命的冲击,也不会被消灭。


他列举了两个当代社会的“匠人”例子。一是开源软件Linux系统的软件工程师,他们纯粹是为了把这个软件做好而投身到研发中来,Linux就像一个开放的电子集市,最后形成了一个“编程共同体”。


另外一个例子是应该医改之前的医生们,他们愿意为病人花上更多时间,不少医护人员都愿意做一些本职之外的工作,比如陪病人聊天。这样,不但能更好地掌握病情,也能为病人提供面向未来的医疗方案。


医生需要充分的空间去专注病人


但是,英国为了提高效率进行的医改,却破坏了这种工作气氛,当一个医生的收入与他看了多少病人有关时,他就不再专注具体的病人了。


桑内特对匠人持一种开放而宽泛的看法,而不是简单用这个词来指称工匠。按他的标准,我也有过一段“匠人”的经历。我在从事夜班编辑工作的时候,在报纸的黄金时代,那些夜班编辑,往往为了做出一个“让自己满意”(不意味着有更多收入)的版面而投入很大热情。


报社的前辈们给出了一个形象的称呼“编辑匠”,有时这个词是贬义,指只关注细枝末节的编辑。但是,这种对细枝末节的关注,本身却正是“匠人”的乐趣所在。


▲编辑是一份需要不断专注细节的工作


匠人工作方式的核心是脑与手的高度结合,只有这样,人才会在工作中投入自我,也才能从中感受到乐趣。在人们越来越强调休闲权利的时候,“热爱工作”还可以成为一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吗?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很多人正在把工作当成是谋生手段,而把幸福寄托在业余爱好上(旅游、运动等等),世界似乎正在印证着阿伦特而不是桑内特的看法。


但是,也有积极的一面。在厌倦工作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对“机械复制”产生了厌倦。手工,订制这种生活方式,似乎也正在复兴。人们开始追求消费商品中的“独特性”,这又意味着什么?确实值得关注。




张丰

媒体人、谈资副总监



最近更新


校庆亮瞎眼,可谁能领会其中的焦虑与心虚


伊朗的希望不是选举,而是渴望时髦,渴望品牌,被物质掌控的年轻人


有多少巧合,才能凑齐一夫两妻?男人们还是做梦去吧


空手道也曾花拳绣腿不堪一击,一举翻身就靠一个字:打



做最好的综合性思想平台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