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俄百年关系简史
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大帝[德:Katharina der Große]免除他们的赋税并赋予他们自治权:自1763年起,许多心怀不满的德国人便踏上了去往东方的道路。他们在俄罗斯的经济与军事领域中取得了一番成就——然后,斯大林来了。
来源:SPIEGEL Geschichte
作者:Uwe Klußmann
发表时间:2022年1月18日
译者:冰原
叶卡捷琳娜二世,出生名为索菲娅·奥古斯塔·费德里克·冯·安哈尔特-采尔布斯特[德:Sophie Auguste Friederike von Anhalt-Zerbst],这位具有德国血统的俄国沙皇于1763年6月发表了一份极具吸引力的宣言,号召不同国家的人民前往俄国定居。她许诺会宽容与友好地对待移民,给予他们一种祥和、富裕的,对他们自己与社会都有利的生活。一年后她更为明确地表达了她的意愿:移民三十年内无需缴税、服兵役,并且享有自治权。
叶卡捷琳娜大帝
提出这份相当慷慨的提议的原因在于,这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十分稀疏,它西起波罗的海,东抵太平洋,国土广袤,却在当时只拥有一千九百万人口。
而早在1761年,莫斯科大学的奠基人,著名科学家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德:Michail Lomonossow]便对移民计划表示赞成。他的研究《论俄罗斯人民的维持与增长》则成为了叶卡捷琳娜政策的蓝图。
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
为了争取到主要的移民对象农民与手工业者从德国前往俄国,俄国外交人员在德国组织了一项宣传活动。从乌尔姆到汉堡,俄国人都设立了集合地;他们从那里将招募来的人送往吕贝克与但泽的港口,随后启程前往俄国首都圣彼得堡。
第一批移民队伍于1764年抵达了涅瓦河畔的城市,他们乘马车又继续走了26天,到达了伏尔加河畔的萨拉托夫,并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德国移民区。
这些人并非出于对异乡的向往抑或对冒险的渴望而去往异国,而是苦难与贫穷迫使他们这样做的。在经历了1756年至1763年间进行的七年战争的蹂虐后,德国大部分地区都惨遭破坏,变得贫穷衰败。此外,沙皇还许诺移民信仰自由。但在更多时候,一些负债累累的人是因为有希望逃离债权人而选择了移民。
俄国在宣传中还承诺那里的气候犹如身处法国温暖的省份,以此吸引移民前来。宣传者隐瞒了伏尔加河畔的冬季绝非如同地中海那样温暖这一事实。
因此,在俄国初次经历寒流袭击使许多垦殖者遭到了令人不快的现实的打击,因为,就像一位定居者日后所写的那样,许多人没有住所,不得不栖身于地穴里。当时还缺乏建造房屋的木材与工匠,缺乏种子与牲畜。地方行政部门也因这些新来的居民而被压得不堪重负。
宣传人员也同样粉饰太平地承诺道,附近只生活着热爱和平与十分善良的人。不久之后,定居者便遭到了游牧部队、卡尔梅克人、鞑靼人与吉尔吉斯人的武装袭击。袭击者烧毁房屋并掳走居民,仅仅在1774年的一场袭击中就有1573人被抓走。只有半数受害者能够赎买回自由。
然而,尽管存在种种困难,截至1769年,伏尔加河畔的德国移民数量增长至两万三千多人。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像沙皇在1775年颁布的敕令中所批评的那样,喜爱好逸恶劳、得过且过、生活放荡。但这些人只占了少数。叶卡捷琳娜二世信赖德国人,她准许那些负债累累的定居者推迟缴纳赋税——免除赋税的承诺还是兑现了——,因为他们在经济上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叶卡捷琳娜二世也有针对性地推动了德国人在其他地区定居,尤其是在现今乌克兰东南部的“新俄罗斯”地区。自1783年起,克里米亚半岛也归属该区,德国植物学家卡尔·路德维希·哈布里茨[德:Carl Ludwig Hablitz]于1784年成为了地区副执政官,并担任此职务长达18年。
19世纪初,其他德国人也开始在俄国担任国家公职。因其所著之戏剧《狂飙突进》——其剧名也被用来指称整整一个文学时期——而为世人所知的诗人弗里德里希·马克西米利安·克林格[德:Friedrich Maximilian Klinger],于1803年升任当时还由俄国统治的爱沙尼亚的多尔帕特大学[德:Universität Dorpat;爱沙尼亚语称塔尔图大学]的学监,并且在沙皇宫廷内担任民众教育的顾问。
弗里德里希·马克西米利安·克林格
1812年起俄国抵抗拿破仑的战斗中,有69名德裔将军,96名上校与同阶舰长,以及其他760名军官在俄军中服役。他们大多来自在波罗的海东岸三国生活了几个世纪之久的德国家庭。
在国家内部安全问题上,沙皇宫廷也信任德裔。1826年,亚历山大·冯·本肯多夫将军[德:Alexander von Benckendorff]升任“沙皇亲政事务府第三厅”的负责人,该厅就是思想自由人士畏惧的秘密警察厅。本肯多夫凭借德式的细致缜密完善了沙俄警察国家:他的间谍网络遍布全国,并且向整个欧洲派遣间谍。他执掌着这个民间俗称为“德国部门”的秘密警察厅,直至1844年。
亚历山大·冯·本肯多夫将军
德国人作为勤劳、成功的俄罗斯居民的声誉也反映在俄罗斯文学中。作家伊万·冈察洛夫[德:Iwan Gontscharow]在其185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奥勃洛莫夫》中,将懒惰的俄罗斯人伊利亚·奥勃洛莫夫与勤劳而又有纪律的德裔俄罗斯人安德烈·斯托尔茨进行了鲜明对比。
伊万·冈察洛夫
特别是从19世纪60年代起,德裔企业家在俄罗斯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增加。这得益于1864年颁布的一项法律,该法律允许外国人加入俄罗斯企业协会。圣彼得堡的酒家酿酒厂有四家属于德裔。德国移民在手工业领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制表师、屠夫、锁匠与裁缝。
许多改革,诸如简化海关的法律,也同样促使俄国经济在德国投资者的帮助下获得了迅猛发展。这一点自1862年起,便由时任德裔俄国财政大臣的米夏埃尔·冯·洛伊滕[德:Michael von Reutern]负责保障。
米夏埃尔·冯·洛伊滕
德国人在羊毛纺纱与布料制造业、重工业与机械制造领域也拥有很强的影响力。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同样受益于另一位出生于德裔家庭的宫廷大臣,即尼古拉·冯·邦吉[德:Nikolai von Bunge],他出生于基辅,1881年成为沙俄财政大臣,并引入个人所得税来取代不再符合时代需要的农奴税。
尼古拉·冯·邦吉
德裔在19世纪也攀升到了俄罗斯外交的最高位置上。根据历史学家瓦尔特·拉克尔的一项研究,在一段时期内,俄罗斯外交部近60%的高阶与最高职务由德裔担任。19世纪与20世纪初期,沙俄曾有过有三名德裔外务大臣:卡尔·罗伯特·冯·内塞罗尔德[德:Karl Robert von Nesselrode],尼古拉·冯·吉尔斯[德:Nikolai von Giers]与弗拉基米尔·兰姆斯多夫[德:Wladimir Lamsdorf];最后这位还是自由民主党政治家亚历山大·格拉夫·兰姆斯多夫的先祖。
卡尔·罗伯特·冯·内塞罗尔德
尼古拉·冯·吉尔斯
弗拉基米尔·兰姆斯多夫
经济上的成功与高生育率导致了在1897年的一次人口统计中,约有一百八十万俄罗斯居民将德语列为他们的母语。
当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德国交战时,甚至有一位德裔获得了最高政府职务:鲍里斯·施蒂默尔[德:Boris Stürmer]于1916年6月至11月期间担任了帝国大臣会议主席,即总理之职。在二月革命于1917年推翻了沙皇之后,施蒂默尔被关押在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他在狱中染疾,随后被送入监狱医院,并于1917年9月在狱中去世。
鲍里斯·施蒂默尔
施蒂默尔属于1917年席卷俄罗斯大地的革命浪潮的第一批德裔受害人。德裔俄国人绝大多是是保守主义者,因此反对革命左翼党人。在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的布尔斯维克人夺取政权后,约十二万德裔俄国人逃离了俄罗斯,不过仍有远远超过一百万的德裔继续留在1922年成立的苏联,这其中约四十万人生活在伏尔加河地区的萨拉托夫周边。
布尔什维克主义与世界革命对于大多数德裔农民与手工业者而言依旧是陌生的。布尔什维克分子利用同情共产主义的德国战俘来煽动伏尔加河地区的德裔。其中一名煽动者便是恩斯特·罗伊特[德:Ernst Reuter],他是伏尔加河德裔地区的第一位“人民委员”。而他三十年后在担任反共产主义的西柏林市长时一举成名。
恩斯特·罗伊特
1918年爆发的俄国内战中,生活在伏尔加河地区的德裔遭受了劫掠、暴行与饥饿。自1921年3月起,列宁制定的带有市场经济要素的“新经济政策”使局势得到了改善。德裔在伏尔加河两岸经营的农场经历了几年的蓬勃发展。苏维埃国家让伏尔加河地区的德裔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苏维埃共和国,在主要由德裔居住的地区,德语则作为官方语言,这一点也能起到抚慰民众的作用。
许多德裔俄罗斯人也将他们传统上对国家的忠诚转向苏维埃制度。能够证明这一点是,伏尔加共和国德裔共产党员至1931年底便增加到了三千七百名。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通过合作来缓和政权的偏激性。然而1932年由强制集体化与粮食出口过度导致的大灾荒,也同样对伏尔加河的德国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饥荒结束后,斯大林向德裔表现出了善意。1935年,他在克里姆林宫多次接见了获得“劳动女英雄”称号的伏尔加德裔挤奶工卡特琳娜·格劳贝格,以及打谷人阿道夫·邓宁。但是这种组织策划出的田园诗画被证明是具有欺骗性的。1937、38年的“大清洗”的大规模恐怖行动也波及到许多德裔俄罗斯人。
斯大林
随着纳粹德国入侵苏联,他们的处境发生了巨大转变。苏联领导层担心,当德国国防军挺进入伏尔加德裔地区时,他们有可能会被征召入希特勒的军队。其结果便是,苏联高层于1941年颁布了一项法令,而伏尔加德裔从德语报纸《新闻报》得知了这条法令。法令宣称,生活在伏尔加诸行政区的德裔居民中潜藏着数以千计纳粹破坏分子与间谍;他们要制造爆炸袭击,但该地区的德裔中没有任何一人将此事告知苏联当局;因此苏联政府被迫对整个伏尔加地区的德裔采取惩戒措施。
希特勒
这些指控是虚构出来的。它们唯一目的在于,通过宣传的方式为驱逐伏尔加德裔提供正当理由。苏联的情报机构在斯大林的指示下解散了伏尔加共和国。约八十万德裔被驱逐到中亚地区,尤其是哈萨克斯坦。数以千计的人沦为强迫劳工,被送入所谓的劳动部队。
斯大林死后,苏联的德裔逐步获得了一些改善,这其中包括德语报纸,以及一座在哈萨克斯坦斯坦阿拉木图的德语剧院。1959年苏联的人口普查登记了一百六十万德裔。他们的民族会在国内护照上被标识出来。然而,德裔的生活状况依旧十分艰难。
虽然苏共政治局于1979年在克格勃局长尤里·安德罗波夫的倡议下,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建立一个德裔自治区,但这项计划却因哈萨克斯坦民族主义者的反对而流产。
尤里·安德罗波夫
因此,在苏联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将离境手续自由化后,对于绝大多数德裔而言,只有移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才是唯一出路。(完)
小知识1:为什么俄罗斯有许多德国企业?
19世纪,许多俄罗斯城市的资产阶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德裔企业家构成。
1870年左右俄罗斯帝国境内的127家大型工厂与机械制造厂之中,有至少47家属于德裔工厂主。即使是在1912年,有百分之十三的莫斯科商人是德裔。这种强势地位的原因之一便在于德国移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俄罗斯帝国有时也会招揽德国企业家。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自1808年起准许德国的织布商在现今乌克兰的波尔塔瓦定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0年发布的《外国人宣言》也准许移民获取商业简报,公会与行业证明。此外,外国人也可以几乎不受限制地在俄国购置不动产。
1917年爆发的俄国革命期间,德裔企业与俄罗斯企业都被强制解散并没收。
直到苏联解体后,德国企业家才重新在俄罗斯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活动。
小知识2:什么是多瑙河施瓦本人?
多瑙河施瓦本人是指17世纪末至19世纪末间移民至现今匈牙利、罗马尼亚以及前南斯拉夫的诸多德国移民群体。
移民数量至一战爆发已增长至一百五十万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来自洛林、埃尔萨斯与普法尔茨。定居的条件为承认哈布斯堡皇帝,接受天主教信仰以及在边境地区服兵役。多瑙河施瓦本人多数生活在乡村地区。
二战期间,他们中的一部分加入了党卫军的部队,许多随党卫军“欧根亲王”师在南斯拉夫参与“游击队歼灭战”的人也同样犯下了战争罪。这便导致了,东南欧的德国少数群体大多数都在战后被驱逐并且成为攻击的对象。
来源:
https://www.spiegel.de/geschichte/massenauswanderung-nach-russland-ab-1763-die-deutschen-der-zaren-a-6a4cd40c-0002-0001-0000-000184517255?context=issue
RECOMMEND
推荐阅读
以防"失联"以及第一时间看到推文,支持我的读者可以加入"新华二代在德国读者群(朋友圈)",此群只有这项功能。我们不聊天,也不讨论(希望新旧读者遵守群规)。欢迎关注本公号超过三个月以上以及在内容与价值观相同的读者入群。
愿意入群的读者们可以将微信号或二维码私信我。非诚勿扰。
翻译不易,希望大伙多鼓励译者的付出。打赏一杯☕️或一杯🍺意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