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湖文苑·美文 | 首届“遇见·松山湖”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展示⑨
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回应,收到了810篇投稿,经过主办方组织专家初评、终评,最终评选出成人组和青少年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作品共83篇。
接下来,“遇见·松山湖”征文活动的获奖作品将会在“乐享松山湖”微信公众号每周末发布两篇获奖美文,并在文学类专栏【松湖文苑】上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首届“遇见·松山湖”
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展示
【第九期】
文/李莎
作者简介:松山湖第一小学语文教师,东莞市教育课题主持人。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年度人物”,曾获松山湖家庭教育指导能手一等奖,撰写的教学论文获得广东省二等奖,作为副主编编著《办学这一年》《我们的学校,长出来了》等书籍。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中国教师报》《广东教育》《当代教育家》《师道》等期刊杂志。
“松山湖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环境优越,科技产业集中……”2017年,身在北京的我在搜索引擎上键入“松山湖”三个字时,获得了对于这片土地的最初印象。然而,这只是带着距离感的概念印象。直到同年七月,和爱人一起南下东莞,才真正窥见松山湖的面貌。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初次驱车行驶在松山湖,仿佛在森林里穿行,茂盛的榕树、高大的木棉,随地势高低起伏的绿地和水波荡漾的松湖烟雨,让人心旷神怡。时间飞逝,如今自己和家人已经来莞六年了,松山湖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地方,更是我们深爱的地方。不仅因为它的美景,更因为和无数松湖人一样,我们将奋斗的青春播撒在这里……
职业转型,梦起松山湖
2023年是我从事小学教育的第六年,自己加入教师群体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份职业深深地滋养着我。一如曾经的“记者”生涯,让我不断拓展着自己的未知空间。职业的转型,是逐梦的过程,是奔跑的过程,亦是成长的过程!
来莞之前,我在北京从事教育媒体工作,做记者的那段日子紧张而忙碌,但持续不断地阅读、思考、采访和撰稿,让我对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次次采访与对话,让我走近了一个个教育人。他们有的是大学教授,用开创性思维和互联网技术,做出风靡世界的慕课;他们有的是乡村小学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乡村,为了把孩子们送向更广阔的世界;他们有的是继续教育领域专家,试图协同各方资源,为更多热爱学习的人提供优质平台;他们有的是教育创业者,尝试打破局限,探索学习方式的另一种可能……
原来,中国和世界的教育已经发生着如此巨大的变化!
有时会感慨,这些在教育一线精耕细作的老师、校长、专家和创业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多么有意义啊!而自己有没有可能从教育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成为一名一线教师呢?一颗种子在心中悄悄萌芽了。
而当我来到松山湖的时候,这颗种子终于找到了适宜生长的土壤。2017年,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开始筹建。2018年4月,作为首批特聘教师我加入了这个鼓励创新、彼此支持的学习型团队。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它所倡导的“给儿童一个世界,还世界一个未来”的办学理念深深地吸引了我。是啊,未来世界怎么样,取决于我们今天给儿童一个怎样的世界!
学校筹建团队的蔡敏胜、曹静、汤铭、张瑜四位领导,都是扎根松山湖教育的从教者。多年来,他们将自己的学识与才华、勤勉与努力、合作与创新深深地投入到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中。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松山湖教育人踏实肯干的优秀传统,而当自己成为一名松湖教师,与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既感到幸运,又在心底升出一种力量:要像无数教育前辈一样,在松山湖这方沃土深耕,力争为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教育记者到一线教师,职业的转型带给我新的挑战,而松山湖就是我再次出发的地方!
专业成长,沐浴松山湖
我常常在想,自己应该做一名怎样的老师?时代在变化,我们面对的孩子、家长以及整个教育生态都在发生巨变,教师又应该有哪些“变”与“不变”呢?这些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在后续的执教生涯中反复出现,指引我去寻找真切的答案。
从教第一年,我教的是一年级学生。这些暑假前还是幼儿园宝宝的小朋友,在新新的九月成为了小学生。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要帮助孩子们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让孩子们感觉到被爱和安全,同时又能培养出规则意识?如何获得家长的信任,并能产生默契的教育共识?如何呈现出生动有趣的课堂,而保证学生基础扎实且思维跃升……
要想解决这些困惑,唯有不断地学习。向眼前的儿童学习,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向优秀的行业专家学习。
有时和父母聊天,他们看我有时为了上好一堂课备课到深夜,常常疑惑不解:“以前初中毕业就能教小学生了,你一个研究生还需要费那么多功夫备课吗?”我笑着回答:“研究生在松山湖也不是什么稀有人才,我们学校有四分之一的老师都是研究生呢!”
近年来,随着松山湖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师范毕业生、骨干教师、海归教师加入到松湖教育事业中来。和优秀者同行的时候,自然要“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幸运的是,学校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特设“教师发展中心”,专门指导老师们如何教学与教研。一次又一次,学校将老师们“送出去”;一次又一次,学校将专家们“请进来”。2018年,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去北京赫德双语学校跟岗学习,深入了解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方法、教学探索与创新,同行的老师都有一种感慨:我们要将适宜学生成长的优秀教育经取回来,在松山湖的教育芳草地上开出绚烂的花!
在这所创新型和包容型学校,自己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几年来,撰写的教学论文获得广东省二等奖、东莞市三等奖,在松山湖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主持了市级教育课题,发表教育文章十几篇……只是,到目前为止,我依然没有底气说自己已经站稳了讲台,因为对于课堂,我始终怀着一种莫大的敬畏。而支撑我不断努力的最大动力,是源自学生的成长而带来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当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大家热烈讨论交流甚至没有留意已经下课了的时候,我觉得作为老师是成功的;当帮助一个哭泣的孩子平静了情绪,慢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觉得作为老师是成功的;当因为自己的一句句鼓励,让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笔耕不辍并出版自己的诗集时,我觉得作为老师是成功的……
这个关于“成功”的清单可以无限地延展下去,因为它无关外界的嘉奖与否,而是一种源自精神成长带来的喜悦。这份喜悦,足以抵消具体工作的琐碎而产生的倦怠感。
每年教师节都会收到来自同学们的礼物,有时是一张祝福卡片,有时是一支花,有时是学生捏的橡皮泥或者亲手画的画,还有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片,上面写着醒目的几个字“李老师我爱你”……
我将这些珍宝郑重地保存好,同时也存储起纯洁的童心、真挚的情感,还有为人师者的荣耀。同时,在心里默默地感激学校,感激松山湖这个充满可能的地方,是他们托起了一位教师最朴素的职业理想。
近几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少去外地旅行,但人们所向往的诗意生活,有时并不在远方,而在熟悉的日常里。日新月异的松山湖,可以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些许诗意与浪漫!
闲暇时光,和家人一起漫步松湖烟雨、百花洲、华为欧洲小镇……美丽的花木、碧波荡漾的湖水、风格各异的建筑、风中的花香和耳畔的鸟语映衬着畅快的心情。孩子们一前一后地嬉戏玩耍,让人感叹岁月静好。而同行的父母,在阳光下舒展筋骨,他们绽放的笑容里流露出深深的理解。那一刻,他们理解了自己的儿女为何远离家乡,来到这个叫松山湖的地方!
行走在松山湖大学创新城的环湖绿道上,和家人聊起六年前我们初到东莞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而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多所大学的研究院、高新企业已经入驻。周边配套的餐饮、娱乐、人才公寓及综合服务设施也日渐完善。在感叹这一片区发展速度之快的同时,我们更应为松山湖的整体发展而喝彩!
2022年,东莞市政府印发《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从迈向国际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实施科技创新重点任务、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四个方面,全面描绘“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的蓝图。其中,松山湖科学城作为东莞推动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引擎,在东莞布局科技创新的蓝图中,也将承担重中之重的角色。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将在这些领域大有作为。
与松山湖的整体发展同频共振的不只有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生态,还有蓬勃发展的教育。一所所教育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师资配置高级、教育理念现代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在松山湖长出来了!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大湾区大学……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育布局的扩容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令每一个松山湖的教育者欣喜而振奋。于自己而言,能成为松湖教育者中的一员,荣幸之余更深感肩头的责任,要做一名爱学生、懂教育、善学习、乐分享的新型教师。
我和爱人开玩笑说:“咱们的孩子可以在松山湖从幼儿园读到博士,然后在湖里找份工作安家,不一定非要去外地。”爱人笑我“目光短浅”:“这个咱们做不了主,孩子们的人生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如果他们想远走高飞,你能拦得住吗?”
的确,孩子们就像一株株蒲公英,循着自己飞翔的方向。我们无法确定他们最终飞向哪里,但无论终点在哪儿,松山湖都是他们最初出发的地方。
文/应宇萱
作者:应宇萱
指导老师:李莎
就读学校:松山湖第一小学510班
早在2009年,我父母的工作地点从深圳坂田迁移到北部工业园,据说他们是较早到松山湖工作的一波人。那时的环境还半地荒草半地苔,荒无人烟。2011年,我出生后既是“华二代”,也是落户松山湖的“湖一代”。
随着这座科创新城的拔节生长,我也从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在阳光下奔跑自如的少女,如今许多人说松山湖蝶变得如诗如画了,而我也感受到她的三美:校园之美、科技之美、生态之美。
无处不在的爱心暖风,陪伴我茁壮成长
2018年9月,松山湖第一小学甫一建成,我便是第一批入读一年级的学生。犹记得,新生报到当日,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给儿童一个世界,还世界一个未来”的办学思想理念的标语。那会儿不太懂是啥意思,不过看到“儿童”二字,觉得挺温馨的。报到的全过程,印象最深刻的是蔡校长一直站在校园热心答疑。求学这几年,校车边、操场上、食堂内,依旧时常充斥着蔡校长行走现场的身影。
这里的老师博学多才,因材施教,春风化雨。我的班主任李老师,知识渊博,是讲故事能手,任何一个学习难点都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结合她的日常生活经历,深入浅出地让我们理解课文的内容。她还经常推荐经典课外书给大家阅读,鼓励我们在蒲公英平台发表我们的成长心得。Billy老师会多国语言,他组建的英语学习微信群,每日以身作则坚持打卡,然后对100多名学生的配音针对性地进行点评,这种认真敬业的教学态度,鞭策着我一定要好好学。郑老师陪伴我们四年多,常用变魔术的方式教我们数学,寓教于乐,使我对数学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她去年去贵州支教前,亲自下厨,做了色香味俱全的鸡翅分给班上每个人,写到这,我都想吃她做的鸡翅了!
这里的学习氛围浓厚,我与茹煜、娜娜等兴趣相近,组成了小分队,互督促、勤阅读、共提升。然而,要说在学校最爱的时光,非中午的营养餐莫属,酥香的脆骨、可口的茄子,配上绿叶青菜,咽进嘴的那一刻,瞬间把学习的压力抛到九霄云外。校园内的蝴蝶兰,五彩斑斓地盛开着,飘着淡淡的清香,与图书馆浩瀚的书香交融,与老师们的爱心教育汇聚,与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连接……叫我如何能不赞叹校园之美?
日新月异的科技创新,绚烂无比,使我目不暇接
2021年底,爸爸带我溪流背坡村一日游。那是一个集生态之美、建筑之雅、科技之新于一体的欧洲小镇,有研发中心、行政中心、会议中心等。
让人叫绝的是,小镇名筑众多。那里建筑群的空间尺度适宜,既体现了欧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避免了巨大建筑导致的压迫感。最念念不忘的,就是乘坐产自瑞士的小火车,不到半个小时,穿梭完12个小镇。据说,小火车是储能式轻轨车,30秒快速充电,技术十分先进。第一圈小火车我是完整乘坐的,后面每站都会下车瞧瞧,听爸爸给我讲述小镇的来历。在模仿的巴黎、维罗纳、海德尔堡等12个建筑组团中,我最喜爱的还是牛津建筑群,一方面是我听说过牛津大学,另一方面是庄严的建筑风格,结合以灰色板石为材料的大坡顶尖屋、草坪里院和回廊,使整个街区都可以感受到犹如知识殿堂般的氛围。
令我新奇的是,小镇科技感十足。无人快递车是小镇最平常的一幕,“柜门已关闭,车辆左转,请注意安全……”伴随着轻缓的提示音,无人快递车正式启动,按照既定设置路线向小镇各个楼栋驶去,一般不到5分钟就会准确送至下一个楼栋口。爸爸提示说,这种车依赖无线网络,具有自主避障换道,远程开关机、远程监控等功能,智能完成“预约、装件、出发、返回”等任务,避免人工手提笨重物资来回折腾。另外,我还见过外形呆萌的AI小型环卫车、智能家居等科技产品。当我知道很多高新技术就在松山湖、就在欧洲小镇,不由得感叹,祖国真伟大,松山湖创新能力真强。
值得称道的是,爸爸说小镇是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比如以楼梯为主,电梯为辅,提倡绿色健康的生活;交通轨道穿梭用电力小火车设计,比常规巴士减少了2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利用水路储留的雨水灌溉,节水30%;路边照明用节能灯,耗能是白炽灯的十分之一。老师曾经教我们“节约资源、保护自然、呵护地球”的知识,在这里看到了具体的实践,使我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了。
湖光山色的绿道环境,为人们注入健康与活力
最忆去年中秋节。那天十九点整,我们全家总动员,来到松湖烟雨夜跑,一边晚霞满天,另一边月亮隐约挂于空中。起跑前,做好热身,不一会儿,我们整装待发。跑在初始路段,我发现公园绿道有跑步的、散步的、骑行的、滑板的,还有孩童们玩耍的、歌唱表演的、卖棉花糖的、扎手工艺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跑到1.5公里时,妈妈突然轻声对我说:“瞧!那边有小鱼在蹦跳。”我立马凑近瞅了瞅,边跑边说:“果然是耶!”尽管天已略暗,但依然可见这些小鱼跃出水面,就像在跳舞一样,那优美的姿势一上一下有节奏地跃动,轻盈、灵巧、优美,让人大饱眼福。这时,我心里嘀咕:难道它们受过培训吗?
继续前进至弯道拐角处,微风徐徐,湖纹荡漾,月影斑驳,人群的喧闹声渐渐消散了。仰望星空,天已漆黑,只有微弱的灯光照在路面。伴随我们的脚步声,我还听见了蟋蟀的唧唧声,小鱼的啵啵声,鸟儿的喳喳声,还有蚊子的嗡嗡声……声声交织,我沉浸在这大自然的美妙韵律中,慢慢忘记了正在跑步。过了良久,爸爸提醒道:“已经到松山湖大桥,该折返了。”我这才从沉醉的状态转回现实。而当跑至终点,静下来欣赏松湖夜景,恰如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松山湖之美,不止于一人、一事、一物,还有校园的老师们、同学们的心灵之美,如同太阳一般,照亮每⼀个⾓落;亦有高新企业研发的新技术、新产品,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节能,绿色发展、绿色生活;更有令人流连忘返的湖光山色、生态健身绿道,使我们能保持强健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愉悦的心情!
昼,松湖美;夜,松湖亦美!
更多“遇见·松山湖”征文活动的获奖美文
敬请关注“乐享松山湖”微信公众号
每周六【松湖文苑】
欢迎大家齐来记录与创作
期待也能看到你们眼中的松山湖
出品:松山湖融媒体中心
编辑:林倩萍
审校:莫楚乔、欧阳泳琪
想了解更多松山湖资讯
记得联系小姐姐
▶“微治理”筑牢家门口的安全,生态园片区这几场活动守护群众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