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旭山”的故事

缙云播报 2024-06-23




好溪蜿蜒,鼎湖在望。

初阳山上别有洞天,倪翁洞外风景如画。

仙都问渔亭旁,初阳山上满眼看到的是历代摩崖石刻,是缙云乃至全省的摩崖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

倪翁洞外朝东与鼎湖峰遥遥相望的崖壁上,“旭山”两个大字跃然眼前,字径达2米,这两个大字是明代缙云樊问德1604年题写的,是仙都摩崖的“五榜书”之一。尽管描红的字面,经过四百二十年的风吹雨淋己褪色了不少,但笔力雄健,端稳齐整,有如泰山凛然刚正之气。

“旭山”是明代万历年间,刑部尚书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鋕的别号。据考,李鋕是万历二年(1574)的进士,缙云县城东门人。

樊问德是缙云县城北门人,号玉林,又号群玉主人,例贡,曾任广西贵县县丞。他在“旭山”摩崖右侧,还作了题记:“李中丞公名鋕,少游初阳谷,爱此朝爽,因自号旭山。公历宦芳洁,抗疏折貂珰,奉身而退,海内方之。善感朝阳,其出处光明,无愧斯号,盖山灵所藉胜云。群玉主人,樊子问德镌石记之,万历甲辰仲春望日。”




(一)













李鋕,旰食宵衣,夙夜不惰,光风霁月,真乃忧国爱民的一代名臣。

李鋕(1534一1624),字廷新,号旭山。万历甲戌科进士,初授刑部主事,执法平允,后丁母忧(遭逢母丧),归乡居丧哀毁,尽礼服阕。后督学广西,为国家选拔人才。

1592年,朝廷委任才高望重的李鋕为淮阳巡抚。他实心奉职,百务其举,时朝中内侍(宦官)四出征税,搜刮民财,民心摇摇,几酿大乱。1593年,为减轻百姓税负,李鋕抗疏九谏,以去就争,时论危之,坚定不动摇。吏部上疏请晋用,但皇帝特令其致仕(退休)。

万历四十年(1612)李鋕奉召,复职起用为刑部尚书,后为左都御史。万历四十二年署兵部尚书,次年改任吏部右侍郎署都御使,万历四十四年(1616)升刑部尚书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万历四十五年大计(考核)京官,李鋕与郑继之掌管其事,此时李鋕年已八十四岁,屡次上疏辞位,皇帝俱以清望慰留。李鋕平生处事认真,不立党,不讳己过,居家孝友,中外(内外)无间(区别),身体力行,有古大臣之风。后叠疏乞休,皇帝赐驰驿归。终年九十有一,皇帝遗使慰问。卒诫子孙恐负国恩,毋求恤典(善后仪式),毋求志铭,自述数语置幽穸中。后世子孙世守清白,不忘遗训。卒后朝廷赠太子太保(从一品),谥贞肃,入郡邑乡贤祠。《缙云县志》中将其列为名宦。

李鋕著有《三游诗稿》《乐泌堂文集》《三朝奏疏》。《缙云文征》中收录有缙云古代文章十卷,共三百一十四篇,以李鋕为最多,占了二卷共七十篇。李鋕的文章旁征博引,用典精妙,文采斐然,更主要是文章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饱含着忧国忧民之心。正如时任缙云知县汤成烈在书序中所说:在朝言朝,则见忠爱肫挚(诚恳)之忱。在官言官,则见劲直清峻之节。文而不缛,质而不野,博而不奢,约而不俭。彬彬乎?秩秩乎?赅立言之体要,先正之典型矣!

1618年,李鋕告老还乡前,上疏皇帝,作《临行疏》(片段)云:顷者,辽左(东)丧师,条议盈庭(纷纷)。臣自知愚懵,窃恐兵难,故自请差巡城守门,预防奸细之外,不敢妄有建白(建议)。惟念攘外必先于安内,宣威必先于树德。言似迂而实切事,易行而立效,愿皇上深长思焉!

一曰:心危而后国安。自古帝王鸡鸣视朝,宵衣旰食,其操心也危。懔懔(害怕的样子)若朽索之驭六马,久安长治,恒必由之。

二曰:财散而后民聚。三十年来,竭四方之膏髓,以充琼林大盈之积丛。民怨而艳戎,心实由于此。泉涌则必流,财悖入者必悖出。若守此以为固,将来之祸,殆有不忍言者。

三曰:人存而后政举。皇上近日一概刓印(刻印)而靳与(不给予)。或一署尽空,比之废寺而无僧;或一官寡助,比之孤鸿而无侣。兼摄者,苦于左支而右吾。缺官废事,莫此为甚。以圣明之盛世,成寥落之衰景,识者每每忧之。

四曰:民安而后盗息。近因奴酋猖獗,议者虑辽左之岌岌,又虑九边之蠢蠢思动,而愚臣之怀内忧者更切。迩年,正供(法定赋税)外有带征,而农困于野。关津为暴(残酷),舟车增税,而商贾困于途,又重之以包税之敲朴,苦之以加派之频仍,在在竭泽,家家悬磬。黄巾绿林之徒观衅而起者,岂在九边后哉?

此四者,急内治而外侮何所不消弭,修文德而天威何所不震叠。从此,正朝廷以正百官,共励羔羊之节。昔人所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爱命,则天下太平者。在皇上一念之转移,不难风行而草偃矣!故老臣之骸骨之日,不敢忘危明忧,治之孤忠,惟圣明留意焉! 


(二)













李鋕之别号“旭山”,为何会石刻于初阳山上呢?

“旭”:初升的太阳。象征新生和希望,寓意光明和升腾,晨晓朝气风发。旭山,启明时,日光先射及,又名初阳山。李鋕年少时爱游初阳山,因见此山石质坚硬、严正分明,色黑如墨,颇有大宋“青天”包公之面貌。且每日初阳东升,通体磊落,于是立志以此山为楷模,遂自号“旭山”。并在此归隐闲赋,读书著作。

樊问德出身名门望族,家父樊献科(广西左参政、御史),兄樊问辨(都事)。李鋕也出身名门,兄长李键(号铁城,四川右参政),樊、李两家相互敬重,高情厚谊,如兄如弟。

樊问德娶妻李氏,系壶镇宫前李仰山的女儿,李仰山曾任明朝兵部北京司马,宫前李氏与东门李氏是同族同宗,樊李两家结亲,更是亲上加亲。

1593年,李鋕从淮阳巡抚去职还乡,问亲孝友,归隐田园,优游山林,立言著书,传经布道。仙都的问渔亭、倪翁洞、小赤壁、芙蓉峡等是李鋕遍游之处。樊献科在初阳山下建有仙都草堂,樊问德带上妻儿多次拜访了长辈李鋕,吟诗作词,促膝长谈,觥筹交错,亦师亦友,成为至交。

樊问德的三哥樊问辨及李逢雷,郑汝壁等,曾在李键的芙蓉峡“紫芝山房”会聚交流,又称“紫芝四子”。芙蓉峡旁的铁城书院,留下他们教授传学的身影。1590年,缙云县令郝敬为时年70岁的李键,在仙都芙蓉峡口,石刻“铁城”大字,以示纪念。1594年,樊问德在下方作了题记,称颂李键不慕浮华,志存高远,有如汉朝“商山四皓”之品格。

1604年2月,李鋕时年70岁。樊问德仰其高洁,尊其才智。特撰写“旭山”两字,摩崖石刻于初阳山的峭壁上,以颂其品,以彰其志,甚想其百世流芳。

李鋕感谢樊问德的此份深情厚意,赠诗《初阳谷谢樊玉林刻号作记》云:架壑穿流曲磴微,扶桑初曙独凝晖。峰头浴日霞仍蔚,谷口腾岚石欲飞。墨洒半空悬鸟篆,竿投百尺占渔几。名山有主怜真隐,词组能留绝笔辉。

1612年,归隐了十九年的李鋕,复职还朝,任刑部尚书,后任左都御史,开始了从政的第二个生涯。在位期间,他慎始敬终,焦心劳思,尽瘁事国,心系天下。1618年,已84岁的李鋕,自感年事已高,精力消减,多次上疏辞职,终允。此时,北方的满清兴起,虎视眈眈。国内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连年战事,国库空虚。水旱灾祸,民不聊生。官员奇缺,政事驰废。赋税繁重,产业凋敝,民变四起。离开京城前,李鋕向万历皇帝上奏有名的《临行疏》,提出心系国家安危;减轻百姓负担;重视人才选拔;民安国富才能邦宁等四方面谏议,望万历帝深思。

(三)













樊问德,忠孝长厚,轻财尚义,敦操孝友,具有守望相助之雅风。

说起樊问德,就会想起他的父亲,樊献科,号斗山,明嘉靖(1547)进士,曾任广西左参政。爱国忧民,不慕权贵,急公好义。

樊问德(1553-1612),是樊献科第四子,曾任广西贵县副县长。贵县在明朝万历年间,农业和商业得到较好发展。樊问德奉公守法,节用裕民,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发挥良好的作用。贵县的莲花山、龙山是大瑶山的余脉,是种茶的好地方。从“北山茶”“六花茶”再到“奇石银针”,贵县的茶叶从唐代开始,盛于明中后期。还有覃塘莲藕,有称“藕中之王”,唐朝引种,明朝中期得到大规模推广种植。麻垌荔枝,明代万历年间的荔枝树,现在还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可见一斑。

致仕回乡,樊问德与长者为友,孝老爱亲,游历山川,以参与书院学教为乐。在父亲的仙都草堂、李键的铁城书院,都留下他教书育人的身影,发挥余热。常吟诗咏:“登台盼林麓,倚洞临清流”。”策杖抚朝景,荡舟曳夕光”。“畏闻官长至,喜与野老亲”。淡泊明志,笑指沧桑,均山翼翼,云水汤汤。

四百年的岁月沧桑,斗转星移,风流激荡。初阳山上,旭日东升,白雾升腾,霞蔚依旧,神清气爽,游人如织。先人已走远,精神永留芳。

参考文献:

1.王琼瑛《摩崖石刻》

2.李安超《衡门地方文化》

3.樊氏宗谱



-END-



推荐阅读

☞  缙云聚焦|县城部分公园设施损坏 市民盼修复

☞  甜蜜来袭!浙江省“十大好蜂蜜”在缙云揭晓

☞  一个都不少,44个山里娃走出深山圆了艺术梦



来源:通讯员 李均军

编辑:王骐萍

编审:虞萧逍

监制:刘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请告诉我们

邮箱:136198974@qq.com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