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985/211毕业生职场生存指南:迈过歧视这道坎,就没人在乎你是什么学校的
作者|巴扎黑 编辑|大雄
选择国企还是互联网大厂
套路各有不同
国庆之后,用人单位针对应届毕业生的“秋招”大战又开始了。求职的同学们,从现在起就需要擦亮眼睛:接下来的连续几轮招聘,特点各有不同。
正所谓“金九银十”,和春节后的“春招”相比,十月中下旬开始的“秋招”无论从招聘单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要更多更好,因为诸多互联网公司的录用都在这个阶段完成。
如果再等到春节后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都放完了榜,和考试落选者挤到一起的话,竞争更加激烈残酷。
10月中下旬开始的这一个多月,应该是你奔波的重点,一般来讲发展越快的企业最缺人、也最先杀入学校求贤,入职后也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再过一个月,校园招聘的主力阵容就将变成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国企,以及各地的公务员考试,优点是稳定和体面,深受父母和未来岳父母的青睐。
千万不要觉得还有近一年才毕业就不着急,要知道,优秀的企业基本会在“秋招”时发出大部分offer(录取通知)。这是因为国企和大型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较为严格,招聘流程复杂,需要更长时间来筛选。如果学生在入职前有了其它选择,还可以通过春招来补充。尽早确定下来也可以方便学生更好的完成毕业论文、提前适应新工作。
至于春招,则更受一些中小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欢迎。大企业放出的岗位数量和质量都比秋天下降明显,大环境上从人挑岗变成了岗挑人。特别是3月份以后,毕业将近的压力会让高校就业市场一片人心惶惶,自降身价、有个单位就凑合签了的也不少。
最近,应该已经有不少单位到你的学校开过了宣讲会,例如著名的苏宁易购。该公司的HR(人力资源)在二本院校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招聘时明确宣布,管理培训生只要985和211学校的毕业生,他们在这里只招经理岗。
虽然事后苏宁官方出面道歉,在微博公号上大谈“自古英雄莫问出处”、“无论高考分数还是一纸文凭都不能定义我们的能力”,你可千万不要乐观。
某HR经理在节目中则揭露了招聘会的“潜规则”:大企业筛选时,会把985简历和非985简历分开放。离开招聘会后,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非985大学生简历就丢到桌子上,被清理了!
广州苏宁虽然傲慢也算“厚道”,至少宣讲会上就明白说出来了,而不是把这标准作为潜规则来执行,让你多投了一份简历,白白浪费时间。
从公司本身来说,去校园招聘另外一个目的是为自己打广告。一些企业巨头只从清北招聘,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表现,代表了自身在这个领域的地位。越是名校,来招聘的公司越有档次,次优学校可能只靠特长专业会来吸引企业。如果一家创业公司只去名校招聘,基本就是免费的广告,表明在这个领域他已经升入前沿了。
谁没在招聘中,遇到几次歧视呢
经历过的招聘多了会发现,像985、211这种只挑学校的用人单位,已经算是业界良心了。顶到头了不过是“你是北大经济学院的啊,不好意思我们只要光华的。”虽然很招人恨,勉强也可以用专业对口来解释。
歧视1:户籍地域
让你感到更加刺眼的是要求本地户籍,尤其以北京、上海的单位为主。原本还想通过找工作来解决户口呢,结果发现这个问题的难度相当于“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
好在户口问题也算是这么多年见怪不怪,能解决户口的渠道还是有一些的。不过下面的这些奇葩规则似乎只能靠重新投胎来解决了,例如看重出生地的地域歧视——户口可以后来转,籍贯生下来就没法变了。
河南人东北人苏北人是中枪大户,但其它地域的人也不见得多好,偏见无处不在,你怎么知道老板或者面试官的前女友是被哪里人横刀夺爱。上海人,小气;北京人,好高骛远;天津人,油嘴滑舌;广东人,天哪你们什么都吃,连老鼠都吃……
美团点评的一位叫田源的产品经理,将地域歧视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高度,他创造性的将“黄泛区”这一历史地理概念应用于招聘领域,仅用三个字即将豫东皖北苏北鲁西南地区人民全部囊括。如此惊世奇才,第二天便被企业扫地出门。
歧视2:性别
籍贯之外也需靠重新投胎来解决的门槛是性别。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宣扬“妇女能顶半边天”,用人单位却多视“育龄妇女”为洪水猛兽,女研究生女博士生的处境尤甚。有时会在面试时旁敲侧击你有没有男朋友、打算什么时候结婚,令你暗中担心面试官是不是想要潜规则。
其实你应该多虑了,就算是个男的,也不会在公开场合向你暗示投怀送抱,他们想知道的只是你能为他们稳定地当牛做马多长时间,怕的是怀胎十月产假百天、回来后还有可能产后抑郁或者一孕傻三年,最起码你也会离职一段时间活儿没人干、生娃后也不能5+2、白加黑的高强度加班。
面试得多了你可能会发现,有些歧视并不都像上面这样苦大仇深。有的甚至让你感恩幸亏没有进入这种血汗工厂式的单位。
歧视3:各种稀奇古怪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调查结果显示,还有4.3%的受访者遇到过星座、生肖等歧视,有的是跟老板生肖犯冲,有的只因自己姓“裴”(赔)。
有些HR认为摩羯座是自带工作狂天性的星座,白羊座做事只有三分热情、金牛座不知变通、狮子座以自我为中心,更不用说处女座了。
总之,找工作的过程难免经历枪林弹雨,各种歧视总有一款适合你,时间精力有限你也没法真去起诉他们。
简历投得多了,你会发现奇葩的单位毕竟是少数,也没有几家单位员工全是男的。最大的门槛,还是学历。回到开始那个问题,你是985、211毕业的吗?
残酷现实:985、211是最简单的筛选利器
所有人都知道,985、211的学校也有庸才,其它学校也有杰出青年。
如果你有幸进入了这样的一所名校,就会发现除了上课之外,大部分人的时间其实没怎么充分利用。成就一所大学名声的,是这个大学里走出的少数的杰出者,而这个学校中更多的人只是这个学校名声的附带受益人。
▼
马云多次称母校杭州师范“全世界最好的大学”
学校的资源和平台很好,但真去利用了的只有一少部分,谈恋爱打游戏上网追剧参加社团活动才是那四年课余时间的主流。
那么,为什么用人单位还是这么看重学校呢?
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他们到学校里面去招的不是旷世奇才,指望着带回去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挽救了公司挽救了老板,恨不得跟你签订终身合同。那是社会招聘要做的事,经过一些年的工作之后,哪些人是这个行业的顶尖人才一目了然,重金礼遇也是理所应当。
而校园招聘就像刮彩票,成本低,高收益大多看运气。目标是招过来能用,符合基本要求即可。能考上985、211并且顺利毕业的,就算可能平庸也不会是笨蛋。再加上笔试面试,留下来的就算不是应聘者中最优秀的,进了单位也能干活、不会亏。
第二、招聘是有成本的。人力、时间都要考虑。大型企业收到的简历和职位数往往几百比一,不可能每个人都仔细评估,需要设置一些简单的标准进行初步筛选,毕业学校、英语成绩就成了首选,因为一目了然。
你可能确实才华出众,但是在那一两万人中,面试官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一个你,学校就相当于第一轮考试。毕竟高考大致也算科学,考高分的要么聪明一些,要么努力一些,要么自律一些,要么心理素质优秀。相比之下,单位在入职招聘上能投入的资源要小得多,无论笔试还是面试,出现误判的可能性反而更大。还有些知名企业在面试中,特意会出一些奇葩题目。
腾讯招聘面试题
阿里巴巴招聘淘宝运营
facebook招聘网络运营
与其因为面试考题或者考官败下阵来,还不如因为输在高考上更让人觉得服气。换句话说,英雄当然不问出处。但成为英雄之前,总得问点儿什么,来代替出处。
在一些专业领域,如果你能拿出比文凭更可靠的成绩,相信学校不会称为问题。比如高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不必出身五院四校也能进入一个很不错的律所;独立完成过高水平的程序设计,BAT的技术岗也不会遥不可及。
普通院校毕业生出路照样不差 46 33160 46 15288 0 0 1330 0 0:00:24 0:00:11 0:00:13 3541
就算有上面这些理由,想必大家也不会完全服气,认为到好单位的就业机会应该是平等的、对就业歧视应该说不。
但这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慢慢解决的社会问题,毕竟大部分用人单位也不傻,如果有更好的方法去筛选人才,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们会认真考虑的。
但现在你的问题是,时间不等人。在社会风气焕然一新之前,你必须先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核心解决方案是:找到比面试官更有时间和能力去充分了解你才华的人或者机会,在文凭之外获得其它认证。在招聘环节,对应的就是内部推荐。
常见做法是实习或者找校友。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校友”,雷某案中的人大校友、苏享茂案的北邮校友,吸引了舆论关注,把原本普通的案子变成热点事件。在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员工也不可能全是985或者211的毕业生,里面或许就有你的校友。找到他们,请出来吃顿饭,至少对方有时间听你介绍自己的长处,看你的材料。如果能够获得他的认可,内部推荐,那么至少可以确保不会在第一轮就因学校而刷掉。
如果找不到校友,实习也是个不错的选择。相比就业,到目标单位实习的门槛总是会低一些,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证明自己的机会。就算目标单位进不去,也可以选择另一家业内有一定认可度的单位,获得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认可后,让他帮忙找机会推荐。和在校生相比,你指导老师的人脉和信誉总是要好得多,也有机会进入内推。
即便经过这些努力,你还是没能进入一家特别满意的单位,也不用灰心。你还可以等待社会招聘,找机会跳槽。就算在不理想的单位,也可以作出成绩。
这时候,在学历之外你已经在某一领域积累了能拿出手的硬资本。而且和动辄成百上万人的校园招聘相比,社会招聘的针对性更强,相对于人力资源,业务部门的主导性更强。
在创业公司井喷的今天,一些企业相比学历,更看重面试者是否认同企业文化、价值。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曾说:我们招聘来的大部分是我的粉丝,但说实话,粉丝队伍里的工程师整体水准确实不行,估计也是在工程师里偏感性的,可能就不适合做工程师。我们最后是从800份简历里非常艰难地挑出了7个,大部分是听着我的录音长大的工程师,但依然还是不错的。
▼
人山人海的校园招聘
总之,和高考一样,校园招聘也不是一次决定终身成败的比武,也有着更多的偶然和不公平存在。就算你出身985、211,同样可能运气不好,或者准备失当,暂时进了一家不理想的单位。社会招聘的大门同样向你敞开着,机会一直都在,可能还更公平,更关键的可能是时机。
刚刚毕业的时候,学校的出身是你最重要的标签。但随着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这个标签的分量越来越小。
像清华、北大这样出来的,刚入职时,理所自然地受到同事们的瞩目,同时也很可能因为名校身份,必须忍受更苛责的目光。我就认识一个顶尖政法类学校毕业生的烦恼:同事的眼光永远是:你不是名牌大学的嘛,那你肯定牛逼啊,这些事,你都负责全部干到最好吧。
可进入职场10年之后,如果别人记住你的身份标签仍然是清华、北大,那实在是一场职业悲剧。
对于普通院校毕业生,初次求职时的“985、211歧视”这道坎,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这也就仅仅是一道坎而已。职场数年之后,你自己的能力、天赋、努力,你散发的光芒,已经早已令当年的这道坎什么都不是。
“某某挺牛的。他确实做的很厉害。这项目竟然真的被他干成功了。”这样打心里佩服的话,在职场随处可见。职场本来就是个牛人辈出的地方,更不用说干到一半跑出去创业的勇敢者们。
这时候,谁会去关心这个人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就是你自己,也怕也不需要去回忆,当年就业时,是否还曾经受到过歧视。
关注公号 凤凰WEEKLY 并在后台回复关键字“学历”,获取《“学历不重要”是个大骗局,却总有可怜的人深信不疑》
- END -
| 点击关键词,阅读往期精彩文章 |
| 有温度 | 有情感 | 有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