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古树藏亿年 遂宁有惊艳——四川遂宁拟建世界地质公园
古树藏亿年 遂宁有惊艳
——四川遂宁拟建世界地质公园
撰文/范晓 摄影/范晓
遂宁地处四川盆地之川中丘陵的腹地,位于成渝两大城市之间的中点。遂宁市下辖船山、安居、蓬溪、射洪、大英五个区县(射洪于2019年撤县设立县级市),属嘉陵江右岸支流涪江的中游地区。
遂宁所在的四川盆地,是中国的五大盆地(准噶尔、吐鲁番-哈密、塔里木、柴达木、四川)之一,也是广布侏罗系、白垩系红色砂岩、泥岩的红层盆地,这里曾经是中生代以恐龙为代表的古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在这个盆地的许多地方,都曾经有过恐龙化石的惊人发现。
20世纪80年代,地质学者首次在遂宁射洪县境内、距今约1.5亿年的侏罗系蓬莱镇组地层中,发现大量硅化木,从而揭开了四川盆地与恐龙共生的远古森林的面纱。
经过科学家们的深入研究,证明了遂宁硅化木埋藏地的重要科学价值,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了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它以硅化木为核心景观,并伴有其它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主碑。碑体采用了侏罗纪的英文“Jurassic”的首字母J的造型。
和许多动物化石的形成类似,当遭遇突发的自然灾变事件,大片森林被摧毁,大量树木被迅速掩埋,并与空气隔绝后,包围树木的沉积物中的二氧化硅、碳酸钙、硫化铁等矿物质可以通过地下水或热液的渗透,逐渐交换替代树木的木质成分,使树木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仍然保留的情况下,物质组分却已“石化”。如果石化树木的成分以二氧化硅为主,它就被称为硅化木。
遂宁境内目前已发现硅化木埋藏地40多处,出露发掘硅化木1000余根,是目前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硅化木埋藏地,尤其以射洪县王家沟一带最为密集,在那里已建立了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以及宏大的王家沟硅化木埋藏遗址馆。遂宁硅化木埋藏的规模和密度,分别超过了英国侏罗纪海岸、美国亚利桑那的硅化木森林。
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外景。
四川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里陈列的射洪硅化木标本。
射洪硅化木地质公园王家沟的游道沿途,岩层中的硅化木露头。
以典型的王家沟埋藏遗址来看,硅化木保存的状态,有直立或斜立的树桩,并保留有树根;也有侧卧和平卧的树干,树干表面可见树枝脱落后留下的枝节。硅化木直径一般20至70厘米,最粗可达1.5米,最长可达9米以上,同一埋藏层内,树干倾向基本一致,树干倾角多小于30°。
硅化木赋存的侏罗系蓬莱镇组,以砂岩和泥岩相间为特征,它属于古龙门山东侧大型陆相盆地洪泛平原的湖泊-河流沉积物。不过,硅化木主要产出于砂岩层中。根据砂岩的岩性、沉积构造以及硅化木的保存状态,专家们认为,很可能是因为巨大的洪水事件将森林冲毁掩埋,形成了近于原地埋藏以及异地搬运埋藏的硅化木森林。
射洪王家沟硅化木埋藏遗址馆。遗址馆内约1300平方米的范围,有56根形态各异的硅化木出露。
射洪王家沟硅化木遗址馆内景。
射洪王家沟硅化木埋藏馆的硅化木埋藏现场。
射洪王家沟硅化木园中的硅化木标本。
与中国其它的硅化木产地比较,遂宁硅化木的硅化程度适中,没有强烈的玛瑙化或玉髓化,因此保存了更为清晰丰富的植物木材管胞、射线细胞、交叉场纹孔、径壁纹孔等结构与构造细节,为研究古植物的类型、群落及其古气候提供了重要依据。
遂宁硅化木主要属于在中生代繁盛一时的裸子植物的松柏类,包括了拟罗汉松、云杉、原始松、南洋松等类型,显示了距今1.5亿年左右的晚侏罗世,温暖气候下物种丰富的植被群落。在产出硅化木的同一层位中,还发现了恐龙化石,这种罕见的共生,有助于研究恐龙的生活环境与习性。
在显微镜下通过切片观察射洪硅化木之一种的内部结构。据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地质学家根据地层的岩石特征、地层的上下叠置关系、地层中产出的古生物化石,把地层分成基本单位——组,并以最初发现和建立地层组的所在地地名来命名。而某一地层组最初的发现和命名地,也成为该地层组的模式地。
四川盆地侏罗系地层由下至上(即由老至新),依次有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其中的遂宁组、蓬莱镇组,由中国地质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命名于遂宁、以及今遂宁大英县城关的蓬莱镇。因此,遂宁也拥有了研究四川盆地红色地层的两处经典剖面。
遂宁船山区龙凤古镇出露的侏罗系沙溪庙组紫色砂岩(下)与遂宁组砖红色泥岩(上)。曹俊摄影
遂宁大英县蓬莱镇出露的侏罗系蓬莱镇组砂岩(上)与遂宁组泥岩(下)。曹俊摄影
射洪龙凤峡出露的侏罗系蓬莱镇组砂岩,砂岩中的交错层理说明当时为河流环境。
由于遂宁侏罗系地层与硅化木的重要科学意义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2010年,遂宁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在遂宁共同承办了第八届国际侏罗系大会。这是四年一届被誉为全球侏罗系科学研究的“奥林匹克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来自世界各国的约三百名学者在遂宁考察、交流,给遂宁与四川盆地乃至全球的侏罗系研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四川盆地发现的恐龙化石,主要集中在侏罗系沙溪庙组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被命名为蜀龙动物群和马门溪龙动物群,以自贡等地发现的化石为代表;而遂宁境内产出大量硅化木的蓬莱镇组,根据其中的恐龙化石,被认为原始的蜥脚类恐龙已不存在,主要属于马门溪龙动物群的成分,但由于化石材料少,其面貌还不十分清楚,是否存在马门溪龙动物群之后有独立意义的恐龙动物群,这给人们留下了很大的发现和探索空间。
遂宁的侏罗系地层中,除了产出硅化木、恐龙化石之外,还伴生有较丰富的双壳、叶肢介、介形类、轮藻、龟、鱼类等古生物化石,这给了解当时的古生物群落以及古地理环境,提供了更多的材料。
产于射洪沱牌镇(原柳树镇)附近侏罗系蓬莱镇组砂岩中的恐龙化石。据射洪沱牌镇杨氏宗祠博物馆
遂宁市境内侏罗系地层所产的鱼化石。具体层位不详。据射洪沱牌镇杨氏宗祠博物馆
遂宁境内的另一处硅化木集中产地,射洪县潼射镇玉皇堡村,笔者考察时在地表见到的硅化木不下数十根。村民说当地硅化木到处都是,以前不知其为硅化木,常将其用来砌田坎、作屋墙等。
在四川盆地成为侏罗纪-白垩纪(在地质术语中,“纪”是地质年代单位,“系”是指“纪”的时段中形成的地层)的大型陆相盆地之前,曾经有长期的古海洋历史,当时在浅海台地上沉积有盐层,它们在地壳运动中,经埋藏成岩,又遭受地下水的渗滤与溶解,从而在地下岩层中,形成了从震旦系至侏罗系的多个卤水层,为这里的人们准备了丰厚的盐卤矿床馈赠。
四川盆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利用盐泉、以及凿井汲卤制盐的地区。宋代以前,采用“大口浅井”,汲取浅层的卤水制盐。随着盐业生产的发展,在公元11世纪的北宋年间,四川盆地出现了被称为“卓筒井”的小口径深井钻井技术及其制盐工艺,并在这个富含盐卤的盆地中得到迅速推广。
卓筒井是一项划时代的重大技术发明,它开了近代冲击钻井技术的先河,从而成为近代盐卤乃至石油、天然气钻探的鼻祖。令人称奇的是,20世纪90年代,在遍寻早期卓筒井遗址而不得的背景下,专家们在遂宁境内,终于发现了还保留有宋代原始工艺和形态的卓筒井,使之成为了解卓筒井以及人类历史上小口径深钻技术起源的经典场所。
遂宁大英县卓筒井镇的大顺灶卓筒井井场,是大英卓筒井保护的核心区域。据调查,目前大英县境内尚存有灶房9处,卓筒井110余口,均已停产。据有关史志记载,民国初年,蓬溪、遂宁有盐井15984口,灶房726户,年产盐11万余担;20世纪50年代初,今大英县境有盐井7520口,灶房490户,年产盐7200吨。卓筒井镇原名大堰场(乡),20世纪50年代改称大英场(乡)。1997年,原蓬溪县部分乡镇划出成立新县,即取卓筒井集聚地的大英乡之名,命名新县为大英县,原大英乡改名为卓筒井镇。
古代早期的大口浅井汲卤,开掘深度有限,对较深层的卤水无能为力,因此生产能力受限。而有趣的是,卓筒井的诞生,不仅有技术因素,还有社会原因。古代制盐为官府控制,民间私采私制,要冒杀头的风险。而卓筒井的口径不过十几厘米,极易隐蔽,用石板盖上井口,填土种禾,则可瞒天过海。因此,与官府争夺盐卤资源,也成了卓筒井技术发展的驱动力之一。
北宋的文同(1018-1079)在《丹渊集》中,记井研县(今四川井研县)“自庆历(北宋年号,指1041-1048年)以来,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以取咸泉鬻炼盐色”。这既是关于卓筒井的最早记载之一,也解释了卓筒井之意。“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植竹”意为凿井后将作为套管的竹筒“直入”或“插入”井中;高而直谓之“卓”,因此“卓”用来形容井中竹筒的高而直。井径如竹筒截面大小、井深如竹筒之长而直,这就说明了小口径深井的基本特征。
此外,北宋的范镇(1007-1087)、苏东坡(1037-1101)对卓筒井也有记载。范镇在《东斋纪事》中说“蜀江有咸泉,有能相度泉脉者,卓竹江心,谓之卓筒井”,这里说的是竹筒卓立江中汲取盐泉。那么是不是用竹筒在江中汲卤在前,而凿地植竹取卤的技术是受了前者的启发呢?这大概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苏东坡在《蜀盐说》中,对卓筒井的凿井与汲卤工艺已有清楚的描述:“自庆历、皇佑(年号接庆历之后,1049-1054)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圜刃凿,如碗状,深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桶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
“圜刃”,即用于凿井的环状钻头。井凿成后,将竹筒首尾相连接,插入井中至卤水层。一方面,竹筒将岩层中的淡水隔断,不让其渗入井中;另一方面,卤水则自井底进入井筒中。汲卤时用直径更小的竹筒作‘桶’放下到井筒中,作‘桶’的竹筒底部有牛皮筏,下降时水压顶开皮筏,卤水进入筒中,提升时,筒中卤水的压力又使皮筏关闭,如此将卤水提取至地面。一次取卤水可达数斗。
苏东坡所说的“凡筒井所用机械,利之所在”,即主要包括:用冲击式顿钻法凿井。其原理尤如古代之舂米,在井口搭起碓架子,将具有圜刃的钻头(俗称大令牌头),通过竹篾绳索(俗称火掌篾)与碓架上的吊环相连。利用杠杆原理,脚踏碓梢的踩板,使钻头反复捶击井位的岩层,同时不断加水,并用刮筒取出泥浆,凿井逐渐深入,一般可至百米以上。当泥浆泛白并出现咸味,表明已至卤水层;汲卤。井口设置羊角车(亦称盐车、花车,原理类似于水井提水的辘轳),将连接汲卤竹筒的竹篾缠绕于羊角车上,转动羊角车,来操纵汲卤竹筒的升降。
卓筒井出现后,还逐渐发展出巧妙的修井治井技术,利用样筒、舂条、搜子、括筒、铰镰、抱镰、提须、猫舌等诸多工具,来矫正井斜、清除井内淤泥、打捞井中落物、翻修井筒等等。
卓筒井打井用的碓架。据大英县卓筒井博物馆
卓筒井冲击式顿钻法凿井示意图。凿井时,有一人立于碓架旁,扳动转环,使钻头转动,以便井身保持圆形。据大英县卓筒井博物馆
卓筒井汲卤流程:将汲卤竹筒插入井内。
卓筒井汲卤流程:转动羊角车,将汲卤竹筒逐渐放入卓筒井深处。
卓筒井汲卤流程:汲卤竹筒到达井底,汲满卤水后,开始反向转动羊角车,提升汲卤竹筒。
卓筒井汲卤流程:将汲卤竹筒提升出地表。
卓筒井汲卤流程:撬开汲卤竹筒底部的牛皮筏,放出卤水。
由卓筒井汲出的卤水,需先输至晒盐坝,通过筒车把卤水送到高处,洒在铺满荆竹桠的棚架上,卤水在往下渗流的过程中,经日晒风吹,蒸发浓缩,如此往复,使卤水达到入灶房熬制的浓度。筒车靠人在上面走动施力而转动。
储卤池。浓缩后的卤水输入储卤池存放,然后再进入灶房熬盐。
大顺灶卓筒井的灶房外景。
大顺灶卓筒井灶房的内景。早先熬盐用的是圆形铁锅,20世纪50年代以后改成用钢板焊制的矩形锅。目前大顺灶卓筒井的保护性生产未能延续是一憾事。需要通过生产,展示传统工艺,出售盐和其它商品,来吸引游客、维持运转。
卓筒井用于修井治井的各种工具。范晓摄于大英县卓筒井博物馆
卓筒井的钻井技术由宋代至清代不断发展,钻具有了很大进步,盐井的口径、井深增大,畜力采卤得到推广,出现了超过1000米的深井。目前在四川自贡保留的燊海井等盐井,就是卓筒井发展到清代乃至民国时期的遗物。而遂宁卓筒井的难能可贵,就在于可以让人们了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卓筒井技术的最初形态。
东西方钻井技术比较。据大英卓筒井博物馆
承前启后,无独有偶。在遂宁大英县的基井湾,1958年钻成了中国第一口指导石油天然气勘探的基准井——蓬基井,井深达到3201米。所谓基准井,是在地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为了验证地球物理勘探成果,了解地层的沉积特征以及生油储油情况而部署的深探井。
蓬基井在钻探过程中,意外钻获丰富的卤水和天然气,从而为当地的工业和经济发展贡献良多。1959年至2009年,蓬基井共开采卤水768万方、以及伴生的天然气1.7亿方,被誉为“功勋井”。2019年,蓬基井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既是中国现代盐卤和油气工业发展的见证,而且作为现代钻探技术的工业遗产,与卓筒井形成了生动的历史对照。
距今约6600万年以来的新生代,由于受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及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遂宁所在的四川地区,地壳抬升,地层发生褶皱,逐渐形成现代地貌意义上的四川盆地。在这个过程中,原来河湖平原上发育的河曲逐步下切,成为红层丘陵中的深切曲流。曲流深切过程中,弯曲度不断加大,导致曲流颈部截弯取直,从而遗留下一个个废弃河湾(牛轭湖)和离堆山。
流经遂宁境内的涪江及其支流,是川中丘陵深切曲流最典型的地段之一,而且城镇聚落多与河曲相依。在遂宁射洪境内的太和镇、沱牌镇、香山镇等涪江河段,保留了十分完美的离堆山、古牛轭湖、河洲湿地等景观,成为探究四川盆地与河流的地貌演化的天然博物馆。
射洪太和镇旁的涪江曲流。
射洪沱牌镇旁的涪江曲流。沱,在四川方言中,即曲流之河湾,常因河道的极度弯曲使江水出现洄流,这也是“沱”的特征之一。射洪柳树镇依沱而建,该地所产名酒,也以“沱牌”命名。现在,柳树镇又因酒名改为沱牌镇。
射洪香山镇旁的涪江曲流。
两百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现代地貌意义的四川盆地形成以后,因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这里成为了人类文明滋生的乐土。在射洪的仁和镇马鞍山发现的“射洪人”顶骨化石,表明至少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遂宁就已有人类活动。距今约三千年左右,遂宁已成为古蜀国的一部分。到了距今两千年左右的汉代,这里的社会经济已相当发达,大量汉代崖墓的发现可为之证明。而且不只遂宁,整个四川盆地数量惊人的汉代崖墓,也是天府之国繁荣的旁证。
当时的人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川中丘陵的厚大砂岩层开凿墓室,成为汉代最流行的墓葬形式。崖墓结构宏大,尤以精美的墓壁浮雕以及随葬的大量陶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文化基因,在遂宁近现代的蓬溪石雕、大英徐氏泥彩塑等文化遗产中得到了延续。而且,亲石、采石、用石,也与遂宁乃至四川盆地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例如,卓筒井的井台、盐车架、储卤池、晒盐坝、熬盐灶等等,无不用砂石构筑而成。而石板路、石墙、石桥、石城等等更是遍布城乡。开山采石,还形成了以遂宁安居石工号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展现了地质与文化交织的多彩画卷。
涪江右岸支流郪江流域东汉崖墓出土的红陶镇兽首。范晓摄于大英县汉陶博物馆
涪江右岸支流郪江流域东汉崖墓出土的陶马。范晓摄于大英县汉陶博物馆
遂宁境内古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砖。据遂宁龙凤古镇博物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英徐氏泥彩塑。传自明末清初川中塑像名师。原料取自本地黄泥,先绘图设计,再扎架、砌粗坯、上细泥、修补、刮灰打磨、作立彩花纹,上彩贴金。具有细腻、灵秀的独特艺术风格。由于承作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寺庙的泥塑创作,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射洪太和镇古城墙,始筑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现存城墙为清嘉庆六年(1801年)所建。全用本地侏罗系的砂石构筑,周长约2.5公里。因濒临涪江,兼具防洪功能,据称可抵御当地百年一遇的洪水。共开七门,目前仅保存南门、水西门。图片引自《射洪县志》(1990)
天府地灵,人杰文昌。涪江沿岸的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唐代文学家陈子昂等一大批名人杰士。陈子昂咏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因感怀于时空变幻、人生悲怆,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千古绝唱。陈子昂出生于射洪金华镇境内,他年少时读书的射洪金华山,矗立于涪江之滨,古柏森森,山势俊秀,既保留有陈子昂读书台遗址,也是一处道教圣境,堪为遂宁的一大名胜。
涪江边的名胜——射洪金华山。
射洪金华山上的陈子昂读书台遗址。
射洪金华山的杜甫诗碑。杜甫在陈子昂去世10年后出生,杜甫敬慕陈子昂的文才,唐宝应元年(762年),杜甫50岁时来到射洪,登临金华山,留下了《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野望》两首诗。前一首中有“陈公读书堂,石柱多青苔。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句;后一首中有“射洪春酒寒仍绿”句。金华山观山门外,有依据杜甫这两首诗的手迹镌刻的石碑,碑为唐碑,但刻诗的年代有争议。1966年文革中,诗碑被砸毁。现在所见诗碑为文革后仿建。
陈子昂所处的唐朝,遂宁更是成为中国南方佛教文化的一个中心,出现了以皇帝敕赐的“禅林寺”等一大批佛教寺院。禅林寺明代敕名为“广德寺”,建筑群规模宏大,依卧龙山,瞰涪江水,因受唐、宋、明历代皇帝的十一次敕封,号称“西来第一禅林”,一度成为主领中国西南三省的佛教圣地。同时因为川中观音崇拜的习俗,广德寺等寺庙成为了四川著名的观音道场,也使遂宁有“观音故里”之称。遂宁境内的广德寺、灵泉寺等寺庙,以保存有完整的明代古建筑为一大看点。此外,蓬溪宝梵寺创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的巨幅壁画,亦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遂宁广德寺寺前的明代牌坊。
遂宁广德寺的圣旨坊。初建于唐代,现为明代木坊。
遂宁广德寺明代古建筑的细部特征。
遂宁广德寺的善济塔,即舍利塔。初建于唐,现塔为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改建,是广德寺仅存的宋代建筑。
遂宁灵泉寺的大佛殿,明弘治三年(1490年)建。为无梁殿结构(下图),全系斗拱承重,中央以小巧木件叠涩而成多层斗拱穹窿形状,穹窿正中有彩绘群龙,工艺技巧别致超群。
遂宁蓬溪县宝梵寺壁画局部。宝梵寺壁画绘制于明成化二年(1466),共计104平方米。取材于《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等梵典故事。壁画现存10铺,缺损2铺。采用工笔重彩,沥金挤粉等技法,绘有法像103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中国壁画史占有重要位置。
遂宁所在的川中丘陵,是农产丰饶的富庶之地,唐代的遂宁僧人由此首创了制作冰糖(古代称为“糖霜”)的技术,遂宁也成为当时中国的制糖名郡,所产冰糖被列为朝廷贡品。更有宋代科学家、遂宁人王灼,写成《糖霜谱》七卷,成为中国第一部总结蔗糖制作的专著。
而且,由于中亚热带的暖湿气候、红层砂岩中的优质泉水、涪江河流阶地上养分丰富的黄壤,给酿酒发酵、酒窖用泥的微生物生长,以及酿酒用水,提供了优越条件,使遂宁境内的传统酿酒技艺,已有了13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从唐代杜甫诗赞的“射洪春酒寒仍绿”,到明代“一酌饮来甘若醴”的“谢洒”,再到清末凭“沱”字牌排队沽酒的“沱牌曲酒”,再到现代四川白酒金花之一的“沱牌酒”及其“舍得酒”,不仅传承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造就了浓香型白酒的现代生产基地。
射洪沱牌(舍得)酒厂生产车间内景。
舍得酒业的艺术中心,艺术家们将储酒仓天花板上因水气凝结、微生物滋生形成的斑驳图案,复制成为天作之画。
历史上生活丰裕、财富充盈的家族,往往不惜重金,购置精美的器物,这给遂宁埋下了后来惊世大发现的伏笔。
1991年9月19日,遂宁金鱼村的村民王世伦,在田里挖土时,锄头突然触碰到地下的器物,呯然有声。刨开土一看,竟然是一大批窖藏瓷器。经过考古专家的发掘,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大一宗宋代瓷器窖藏,也是中国陶瓷考古迄今最重要的发现。出土的985件宋瓷中,有29件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这些瓷器的绝大部分出自南宋时中国南方的两大窑系:以青翠欲滴的青瓷闻名的龙泉窑、以如冰似玉的青白瓷取胜的景德镇窑。
1991年9月,遂宁金鱼村宋瓷窖藏的出土照。据遂宁四川宋瓷博物馆
据遂宁四川宋瓷博物馆
在中国的瓷器中,早在战国时期即已有原始青瓷出现。到了唐代,以南方的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准,其釉色被誉为“千峰翠色”、“嫩荷涵露”。而遂宁金鱼村窖藏的青瓷,属于越窑之后,在宋代崛起于南方的龙泉窑系。其窑场分布于今浙江丽水地区,并因今龙泉市境内的窑址最为密集而得名。南宋正是龙泉窑青瓷的全盛时期,技艺炉火纯青,釉色极尽其美,除了青翠欲滴的梅子青,还有状如美玉的粉青和豆青,为中国古代青瓷之巅峰。
遂宁金鱼村窖藏中出自景德镇的青白瓷,是中国宋代瓷器的又一经典之作。青白瓷诞生于宋代,延烧至元末,其后才继以青花等产品。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窑系当时遍布华南,但唯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一枝独秀,其釉色纯正,青白淡雅,釉面明澈光润,器壁花纹精巧美丽,胎体薄润剔透,有“假玉器”之称。
遂宁金鱼村宋瓷窖藏之龙泉窑青瓷:梅子青荷叶盖罐。国家一级文物,四川宋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金鱼村窖藏中器形最大的一件,通高31.5厘米,腹径31.7厘米,出土时罐内装有99件菊瓣碟。青瓷荷叶盖罐以前仅见于元代,这是首次在南宋窖藏中发现。
遂宁金鱼村宋瓷窖藏之龙泉窑青瓷:梅子青五管花插,国家一级文物。
遂宁金鱼村宋瓷窖藏之龙泉窑青瓷:葫芦形水注,国家二级文物。
遂宁金鱼村宋瓷窖藏之龙泉窑青瓷:莲瓣纹碗,国家二级文物。
遂宁金鱼村宋瓷窖藏之景德镇青白瓷:三足蟾形水盂,四川宋瓷博物馆的又一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遂宁金鱼村宋瓷窖藏之景德镇青白瓷:凤首流瓷水注,国家一级文物。
遂宁金鱼村宋瓷窖藏之景德镇青白瓷:刻花纹碗,国家二级文物。
遂宁金鱼村宋瓷窖藏之景德镇青白瓷:灯光透射下的刻花纹碗。
遂宁发现的窖藏宋瓷,其数量之多、器型之丰富、新见器型与精品器物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有人认为,它对于四川考古发现的意义,可与三星堆遗址媲美。如果仅从陶瓷考古的角度来看,其价值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为过,它的确是四川之幸。而且,遂宁乃至四川的宋瓷窖藏并非孤例,虽然其它窖藏的规模不如金鱼村。据统计仅在1990年以前,四川发现的宋瓷窖藏至少有14处。2003年在金鱼村窖藏遗址附近,又发现金鱼村二号窖藏,出土青瓷、青白瓷共44件。
对于遂宁宋瓷窖藏的史事探秘,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一方面,川人自龙泉窑、景德镇窑大量购入瓷器,说明了宋代四川经济以及长江流域商运的发达;另一方面,据史载,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军分三路南征,阔端率西路军全面突破蜀口防线,四川五十四州俱破,遂宁府亦陷。这是四川在宋蒙战争中遭受的第一次浩劫,金鱼村宋瓷在此次战乱中被窖藏的可能性最大。金鱼村窖藏中还见有一铜钟,上刻“凤翔楼钱鑫”五字,这有可能说明,这批宋瓷属“凤翔楼钱鑫”(即钱庄)的主人所有。
以金鱼村宋瓷窖藏为基础,在遂宁建立了四川宋瓷博物馆,要了解中国古代陶瓷,四川宋瓷博物馆不可不去。它与射洪硅化木埋藏馆、大英卓筒井博物馆交相辉映,成为遂宁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为了整合并保护利用好这些珍贵遗产,遂宁市拟申报建立世界地质公园。无论申报结果如何,遂宁,都值得您关注和光顾。
以遂宁金鱼村窖藏为主体在遂宁建立的四川宋瓷博物馆。
“古树苍烟断,虚亭白露寒。瑶琴山水曲,今日为君弹”(唐·陈子昂)。今天,在遂宁,埋藏亿年的古树,以及其它丰富多彩的自然与文化景观,正在为您演奏出旷世古今、天长地久的山水之曲、文明之乐!
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龙凤峡的溪流与瀑布。
射洪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目前已发展成四川最重要的柑橘种植基地之一。
遂宁船山区龙凤古镇一角。
射洪舍得酒业艺术中心的美术作品。
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链接